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轼仕途坎坷,一生凡九迁。在不断的迁谪生活中,苏轼渐渐形成了旷达的性格。通过对苏轼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诗文分析得知,苏轼的"旷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从被贬黄州时深畏祸患及身,唯求自安;到谪居惠州时借重佛道思想,随缘自适;再到迁谪儋州之时融入黎民生活,乐观待物,"旷达"才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2.
苏轼贬谪时期的词作,呈现出他的人生心态鲜明的佛老印记,即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虚无思想,随缘自适、顺其自然的人生追求,寂寞孤高、洁身自守的苦楚心境,怡然自乐、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3.
苏轼贬谪时期的词作,呈现出他的人生心态鲜明的佛老印记,即: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虚无思想,随缘自适、顺其自然的人生追求,寂寞孤高、洁身自守的苦楚心境,怡然自乐、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4.
毛妍君 《江淮论坛》2010,(3):171-175
北宋文人对自居易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十分欣赏,白居易闲适、从容的人生态度,让北宋中后期的文人都能从自居易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心灵的归依。苏轼接受了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思考,探寻内心的自适平和,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在困境中能够保持乐观旷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信念,从而以达观超越的人生态度笑看人生。  相似文献   

5.
苏轼一生,囚乌台、贬黄州、流岭南、放澹州,历尽人世坎坷,可他处忧患而甘于饴,始终保持了其“快乐天子”的本色,这是与他的随缘自适处世观分不开的。本文试就苏轼这一处世观在词中的表现特征及其产生的根源作深入具体的阐述。人间有味是清欢清心寡欲,这是苏轼随缘自适处世观在词中表现的第一个特征,也是他之所以能做到随缘自适的心理基础。“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相似文献   

6.
苏轼一生中创作过诸多关于洗沐话题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分布于三次被贬时期。苏轼黄州时期的洗沐对象主要是各种负面元素;惠州时期则是借"洗"来体悟身心本净的道理;而其儋州时期的洗沐作品则流露了更多的随缘和淡然。  相似文献   

7.
马银华 《东岳论丛》2004,25(5):123-125
苏轼一生处于新党与旧党的矛盾夹缝中左支右绌、屡遭贬谪 ,但多年的流放生涯并没有摧垮他 ,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 ,从而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弊得失的处世态度 ,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一种可仕可隐、无适而不可的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8.
禅宗堪称中国化的佛教,它影响中国一千余年。苏轼的词中,禅宗人生如梦的本原论、随缘自适的处世观昭昭在目。禅宗的天命论与天道轮回成就了苏轼物我两忘、寄情山水的美词;佛禅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使得苏词在"劳生一梦"的知解中间常点染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明丽色彩。  相似文献   

9.
佛老思想与苏轼词的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对佛老思想的接受持一种分析的态度,他不深究佛老义理,而是“取其粗浅假说”即把握其基本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人格思想。佛老思想不仅影响了苏轼的社会行为,也影响了他的文学活动,其词中诸如彻悟的人生感受、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等表现主题,以及空灵澄澈的意境等,都反映着佛老思想的影响、浸润  相似文献   

10.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屡遭贬谪的生涯,使他饱经了磨难。然而,无论是黄州贫厄,还是岭南瘴雨,都不能使他在精神上摧折颓唐。他以旷达乐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笑傲人间是非,战胜逆境所带来的忧患。这种人生态度不仅使他顽强地战胜贬谪生活中的贫病交困,而且使他的诗词创作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味。这种人生态度的思想来源颇为复杂,儒、道、释的一些主要观念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泛淡儒、道、释三家融合,却未必能揭示出苏轼人生态度的特异之处;而要真正把握苏轼面对贬谪生活的人生态度之特质,应该认识其中各种思想成分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请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二百五”现用来称那些傻子,其实,“二百五”还有一个历史故事。战国时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有榜文说,苏秦是个内  相似文献   

13.
苏秦兄弟排行及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史上的著名纵横家苏秦、苏代、苏厉三弟兄,孰兄孰弟,纷纭众说,迄今无定论;关于他们的事迹,史书上也记截不一。现依据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以下简称《帛书》)提供的新证,来初步探讨这些问题。苏氏三兄弟的次序,据《战国策·燕策一》曰:“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遂,亦皆学”。史、策所叙,似颇相表里。但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其《史记志疑》中提出了疑问,近人也意见不一。唐兰先生认为:“《史记·苏秦传》说苏代是苏秦之弟,事实上苏代当是兄”;诸祖耿先生继续坚持“苏秦的弟弟苏代”,“苏厉就是苏秦的弟弟”的说法;《帛书》的注释者说:“苏厉是苏秦的兄或弟”可见这个问题,至今并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臧晓娟 《理论界》2009,(7):127-128
啸普遍于古代文士的行为与创作中,既是古代士人任情自适、旷放不羁的性情的体现,也是其内心落寞、精神苦闷的象征及思想超脱的反映.这是士人的个性气质使然,更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及其在那一时代的人生遭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袁宏道的性情的自适,由于其禅学的推动及其倾向的转移而采取了沉沦与超越的二重路向,并因此形成了前后不同的各种特点。袁宏道把文学活动当成了他的自适方式而将追求自适的精神贯彻于文学思想之中,从而使其性情自适的二重路向及其种种特性一齐延伸和全面表现在他的前后期文论当中。袁宏道的性情的自适,造成了他的文论的前后期分别和重大转向,既规定了其前后期文论的不同特点,又规定了其整个文论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史记》的记事,在尊重大概的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也常常运用文学上的虚构夸张等手段,所以该书在一些细节的叙述上,常有难以解释甚至前后矛盾的地方。《苏秦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苏秦游说周显王不遇,西入秦,说秦惠王。当时秦方诛商鞅,痛恨辩士,故不采纳他的意见。于是苏秦东至赵,因得不到赵相奉阳君的赏识,又入燕,说燕文侯,文侯同意合纵主张。苏秦便带了燕文侯送的车马金帛重新回到赵国。这时奉阳君已死,苏秦力劝赵肃侯,使之同意加入联盟,并拿出车马、黄金、玉璧、锦绣等作为继续约纵的费用。苏秦又去游说韩宣王、魏襄王、…  相似文献   

17.
儒家以"仁"为核心,"进"、"止"相生,其所蕴涵的是一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闲;道家以"道"为本,求"逍遥游"之乐,在观照自然中拾得一份难得的恬静与从容;禅宗看"空"万物,随缘人生,于平淡随意的生活中收获一份任性自由的闲适之美.  相似文献   

18.
文章较详细地考察了元末浙西文人群的生活经历,明确指出元末浙西遗民诗人群强烈的忧愤色彩,不仅源于个人的痛苦、现实的冲击,同时又是对个性自由、风流自适的人生价值的恐惧和担忧,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虽没有达到追求个性自由的哲学高度,但对明初吴中士风文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施绍莘作为有明一代散曲作者之集大成者,屡试不第的人生际遇促使其选择了寄情山水、吟咏风月、闲隐自适、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到他散曲题材的选取与创作风格的形成.其曲作造境之娴雅,选材之自然,用情之真切,格调之清冷,与他隐逸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作品中的俊雅豪爽之风、言志咏情之意、怀古哀婉之思,亦彰显出其始终未泯的向俗用世情怀.  相似文献   

20.
许明 《殷都学刊》2001,(2):82-85
紫式部的名著<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据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典籍者凡185处,涉及著作20余种,其中涉及白居易的诗40余篇,引用106处,其中江州司马时期的作品引用得颇多.本文对照被贬时期的白居易和物语<须磨>卷中的源氏形象,从被贬缘由、被贬后的心情、携带物、居室、用具、衣服、被贬后的待遇、诗文的引用、退隐后的思想认识、赦免契机等方面,指出了物语<须磨>卷对江州司马时期白居易形象的有关摄取所在,探讨了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文人对中国文学良好的吸收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