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狸猫换太子》的来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小荣 《河北学刊》2002,22(2):149-152
敦煌佚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及《大阿育王经》等表明 :清代说部《三侠五义》中的著名故事《狸猫换太子》的形成曾受过佛典的影响 ,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借用上。  相似文献   

2.
“牛犊娶亲”是广泛流传于中国及周边地区的一类神异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传统多妻家庭的庶子自出生便遭嫡母迫害,经历狸猫调换、喂牛、变身牛犊、逃亡、成亲等神奇波折的故事。以往人们多将之与“狸猫换太子”传说相联系。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发现,不仅揭开了故事的佛本生性质,也将其源头引向更早的隋唐之前。从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其中关键情节“母牛吞食”“太子变形复生”与古埃及努特神话的关系,以及这一类型故事在阿拉伯地区的变形,梳理了该故事的多元文化因素及在丝路沿线的流传演变,为认识丝路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悉达太子修道因缘》是敦煌佛教故事变文中的名篇。本文先由佛经对比它的本源与变体,然后从星云大师的著作解读它的中国化,再从押座文反映的敦煌民间婚俗中发掘出妇女怀孕巫术,最后归结到拓宽特殊营养品的投资渠道。利用中国中草药的文化遗产,制作出市场化特殊营养品。  相似文献   

4.
张宁 《文史哲》2004,(6):53-58
《狼来了》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它来源于伊索寓言《牧童与狼》,是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但若引入故事结构相类似的第三个文本《三声枪响》,并予以存在论性质的解读,就可与《牧童与狼》及《狼来了》建立一种有趣的比较关系,其中有关"撒谎"的道德主题被改写成"自我欺骗"的存在主题。由此而生的对儿童的同情,则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从《牧童与狼》到《狼来了》的流布过程中,一个道德"劝戒"故事如何变异成道德"恐吓"故事,其中充斥着对身体的训诫和治理。  相似文献   

5.
汉晋以来的民间宗教与太平信仰决定了桃花源故事的民间性.<桃花源记并诗>的文体特征和作为志怪笔记"实录"、"游心寓目"的写作意识,透露了它的民间无意识本质.民间性桃源村社暗合了主张个人在同天地社会的自然和谐中获得生存自由的晋以前的传统文化,而同当时上层精英主张在世外寻求解脱的仙境说、净土说等新思潮格格不入.陶渊明诗文的伟大价值就在于它们以素朴的民间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核.  相似文献   

6.
于阗是佛教东传的重要中转站,曾是古代大乘佛教的中心。为了更好地发展佛教,抬高本地佛教在世界佛教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于阗佛教徒们编造了大量与当地有关的神异传说和感通故事。公元9~10世纪时敦煌与于阗关系密切,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不少有关于阗的造像题材。莫高窟北宋初第454窟甬道顶佛教感通画下部一组画面表现的可能是于阗国王先祖地乳出生由来的传说故事。莫高窟第126窟甬道顶五代佛教感通画中榜题为"于阗国太子出家时"的画面表现的可能是于阗国王尉迟毗梨耶王遗失后寻得的孩子在牛头山伽蓝出家,成为于阗最早得获阿罗汉果的论道沙门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7.
刘义圣 《东岳论丛》2007,28(6):7-12
我国民间利率具有市场利率客观性、灵敏性的特点,但是其不统一性、不规范性、不公开性及不合理性,表明它不完全等同于市场利率,其市场化程度相对偏低。当前,民间利率对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双重影响,而农村信用社利率反过来又会影响民间利率,其利率市场化正直逼民间利率。通过温州民间利率的市场变动趋势可发现,目前我国民间利率水平已有所下降,其与官方利率的利差在缩小。但是民间金融市场是不完善的,这就要求政府将民间利率纳入监管范畴,进行规范引导,最终形成仍以民间借贷市场为主体,辅之以国家各项政策措施来规范引导的民间利率管理体系,即实现民间利率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8.
邱睿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29-132
清代学者李调元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本身难以确考,而其间却包含丰富的传播者的态度.李调元故事多为与江南才子的戏剧冲突,体现清代科举背景下,江南和巴蜀不平衡的地域文化关系,以及民间的对抗心态.李调元本人曾倾力于巴蜀乡邦文化的建设,故而成为民间的"文化英雄",在故事中维护地域文化尊严.事实上李调元对江南文化的态度与民间不同,不是对抗,反有师慕的因素.民间态度和史实之差别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9.
满族说部的称谓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长篇口传叙事故事不同,不是本民族语言而是汉语,但它并非来自汉语文献分类中的"说部",而是由满语称谓汉译形成,并不因此而影响其鲜明而珍贵的民族历史内容;主要被作为文学研究对象加以研究的满族说部,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是具有一定"史诗"性质的满族民间长篇口传故事。  相似文献   

10.
据《水经注》等古文献记载:鲁泮池、泮台与汉太子钓鱼池、太子钓鱼台同在鲁故城西南部,地理位置相近,但却分属于不同的古建筑群遗址,形状也尽不相同。明中期衍圣公孔弘绪与孔弘泰分别在太子钓鱼池遗址和古泮池遗址上修建有南池别墅(又名南溪)和东庄别墅(又名东池)。明正德、嘉靖年间"移城护庙",新建阙里城东墙恰好从太子钓鱼池和古泮池中间穿过。太子钓鱼池留在了明城内,古泮池则被隔在了明城外。清乾隆年间,在明城内太子钓鱼池遗址上修建"古泮池行宫",乾隆帝"古泮池证疑"将其地定为古泮池。由此古泮池与太子钓鱼池张冠李戴,明城外真正的古泮池遗址再也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11.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清华简《保训》篇有内外两层叙述层。通过对内叙述层的分析可知,"文王传训"的主旨在于告诫太子发要"敬慎勿淫",舜及上甲微故事只是在辅助这一主旨。同时,内叙述层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对称结构,舜及上甲微故事包含了"文"与"武"、"安内"与"攘外"的对称叙事。《保训》是先秦古史著述转型期的作品,从文本类型来说,处于"原生态对话体"到"次生态对话体"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2.
《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有"东宫"一词,学界传统观点认为"东宫"即"太子宫",进而代指属太子宫之宫甲。通过对两周时期诸侯宫城布局、春秋时期楚国太子制度及城濮之战所见楚兵三个方面的解析,可知"东宫"所指应该并不是"太子宫",而宜为与"路寝"相对应的诸侯众多"小寝"之一。"东宫"有宫甲,君在国则守宫门,护君左右;出征则趋以卒伍。  相似文献   

13.
"过去的历史之争即现实的权威之争",为强化集体认同,提供现实合理性、正当性,历史往往存在着一个记忆、恢复与创造的书写过程。汉初继嗣不明,嗣君之争给帝国所造成的威胁与祸患深刻地影响了春秋史书写,而春秋史书写也反过来影响了帝国政治。由于所处中央和王国视阈的不同,在嗣君问题上,《公羊》主张"择权在君"原则,《左传》主张"太子优先性"原则,而《榖梁》兴起于民间,受民间亲缘伦理和武帝末年"巫蛊之祸"影响,强调嗣君的"天伦"秩序,深刻影响了社会变革,下开魏晋六朝贵族社会之局。  相似文献   

14.
北宋宣和(1119~1125年)以前制作的《太子下生经》是以唐代的《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为纲,参酌《过去现在因果经》等佛经、《太子成道经》等变文和佛传图而编撰的。《太子帧》有可能就是根据《太子下生经》绘制的。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摩尼诞生图》是根据唐以来流传于江南的摩尼降诞故事而制作的元代摩尼教绘画。其所据之主要文本当非《老子化胡经》。  相似文献   

15.
寻根徽州     
《徽州社会科学》2009,(10):52-53
有史以来,涉足、过境、逗留、乃至生活并落籍徽州的太子不在少,先后曾有吴王三太子、孙权太子、李唐太子、皇明太子等,宋时的新安名宦、志书巨匠罗愿对此也多有着墨。这里仅就落籍并归葬徽州的吴王三太子及李唐太子胡昌翼的史实及轶闻略作赘述,以期对吴、胡(陇西明经胡)、李等三姓裔孙寻根徽州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自明清以来民间流传着大量塾师故事。从故事形态上看 ,塾师故事有着大致相同的核心内容 ,而在思想情感上 ,却又流露出褒贬不一的倾向。中国封建社会私学体制对于民间塾师故事形态起着深刻的影响。科举制下塾师人格的两重性和社会意识形态中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导致了民间对于塾师评价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清代学者李调元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本身难以确考,而其间却包含丰富的传播者的态度。李调元故事多为与江南才子的戏剧冲突,体现清代科举背景下,江南和巴蜀不平衡的地域文化关系,以及民间的对抗心态。李调元本人曾倾力于巴蜀乡邦文化的建设。故而成为民间的“文化英雄”,在故事中维护地域文化尊严。事实上李调元对江南文化的态度与民间不同,不是对抗,反有师慕的因素。民间态度和史实之差别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8.
苏童的新长篇小说《碧奴》是全球出版公司策划的"重塑神话"系列中的一部,而且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参加跨国出版合作项目.本文通过对孟姜女故事不断被讲述的历史,来探讨民间想象、启蒙诉求、先锋意识如何参与了对这一古老神话的建构.并指出,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下,苏童的《碧奴》为这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提供了哪些新的想象,在全球化的"重塑神话"中,孟姜女的故事利用了怎样的民间资源,又期待达到怎样的全球认同.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藏族人民就进行着文学创作,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并真正成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的标志。《说不完的故事》(下面简写为故事)就是一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爱憎倾向的短篇故事集,在西藏民间文学的宝库中,它是一颗光彩夺目的珍宝,流传至今,仍然毫不退色,颇受欢迎。 这部故事集,“最初在什么时代纂集成书已不可考,在一本十七世纪的藏族民间戏  相似文献   

20.
主流价值观文学的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艺术审美倾向 ,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革命英雄主义的完美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立以后 ,革命英雄主义既鼓舞了人民大众的革命意志 ,同时也以艺术史诗的表现方式凝固了主流价值观的历史地位 ,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主流价值观文学革命英雄主义的艺术构造 ,就不难发现它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英雄传奇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毛泽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引导下 ,广大革命作家在充分发掘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过程中 ,民间英雄传奇的故事叙事模式更是受到了他们的青睐。当然 ,主流价值观文学对于民间英雄传奇并非机械地模仿或简单地照搬 ,而是借助民间英雄传奇的艺术表现形式 ,来演绎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崇高理想。所以主流价值观文学借用民间英雄传奇的故事模式 ,弘扬了现代政治革命的英雄主义完美意识 ;而民间英雄传奇这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 ,也在现代革命英雄事迹的包装之下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