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主持人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俊卿 《求是学刊》2004,31(1):12-13
编者按:我们置身于其中的世纪之交是中国学术界的文化自觉和学术回归的时代.一方面,许多有识之士通过一些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一些有远见的期刊的海外原创性学术论文的刊发,特别是通过对同时代国外著名理论家和学者的新著的高水平翻译和文本解读,开始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直接的、同时代的、近距离的、甚至面对面的跨文化交流和对话机制;另一方面,哲学通过回归以多元差异为基本精神的文化批判而真正回归生活世界,成为社会运行的内在的自我批判和清醒的自我意识,自觉地关注我们这个时代重大的、焦点性的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2.
哲学与哲学观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天俊 《求是学刊》2002,29(6):21-23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3.
李文阁 《求是学刊》2002,29(6):12-14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4.
聂锦芳 《求是学刊》2002,29(6):15-19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5.
贺来 《求是学刊》2002,29(6):5-8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6.
陈树林 《求是学刊》2002,29(6):23-26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7.
邹诗鹏 《求是学刊》2002,29(6):9-11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8.
张立波 《求是学刊》2002,29(6):19-21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话语 :视觉文化既然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 ,自然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学术命题。不言而喻 ,作为文艺学、美学或文化学研究的学者 ,都无法绕开这个敏感而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 ,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 ;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 ,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0.
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诠释──傅伟勋哲学方法论述评李翔海一美国费城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是我国学术界熟知的著名华裔学者之一。作为一个身迹中西的现代学人,傅伟勋走过了一条“出乎中国哲学之外”而又“入乎中国哲学之内”的学术道路。求学期间,他一直专攻西方哲学特别是...  相似文献   

11.
时代的发展不断对哲学理论提出新的呼唤。近来,活跃在哲学舞台上的实践哲学、文化哲学和发展哲学,正是理论自身做出的有力的回应。这表明,哲学已在悄悄地走出理论的象牙塔,开始主动地介入现实,真正地投向实践的怀抱。当代著名青年学者衣俊卿博士,最近推出了一部新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批判》)。该书是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对文化问题、发展问题执着研究而取得的丰硕成果。全书见地独特,思想恳切,文笔清新洒脱,饱含理性的激情,是一部难得之作。从整体上看,《批判》一书具有以下…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毋庸置疑,我国近20年的哲学研究在哲学观念、思维方式、理论视野和主题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势头令人鼓舞。然而深思之下,近20年的哲学发展无论在学术性情、理论品格还是研究旨趣上都不尽如人意。特别是这些研究大多未触及传统理论的研究范式,未完成理论范式的根本转换,因而缺乏理论的彻底性。新世纪将至,哲学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因而尤其需要一种深刻的自我批判,特别是一种彻底的“前提批判”。否则,哲学的前行将会举步维艰。这里所谓“批判”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它不是单纯地否定过去,而是在反思、总结过去的基…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是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因此也是一个出思想家的时代,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设立了“本期学术人物”栏目,意在陆续向中国读者介绍一些对二十世纪的国外社会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国际学术人物。 本期介绍的大卫·霍伊教授系美国当代著名后现代思想家。他的The CriticalCircle: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中译本译作《批评的循环——文史哲解释学》)一书早已被中国读者所熟悉。近年来,他一致致力于福柯和哲学解释学的研究,积极参与当代西方有关后现代主义的对话和讨论。他发展了福柯的系谱学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系谱学解释学”。霍伊教授是个善于思索、勤于笔耕的思想家,继《批判的循环》之后,他于1994年又出版了《批判的理论》一书,目前正在撰写另一本定名为《批判的抵抗》的著作。本期所发表的《批判的抵抗——福柯与布尔迪厄》一文便是该书的一部分,应本刊编辑部之邀,特意寄来先期在本刊发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批判》、《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也是霍伊很有代表性的二篇文章。加上编辑部特邀专家撰写的《霍伊对哈贝马斯的批判》,我们不难看出,霍伊是一位批判意识、参与意识很强的思想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他看作是一位“批判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论日常交往     
王晓东 《求是学刊》2005,32(6):12-16
为推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分支———日常交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我们主张以日常与非日常相关联的范式对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进行比较性与关联性的研究。这种研究力图实现历史哲学范式、发展哲学范式和文化哲学范式、价值哲学范式的整合性运用,凸显宏观审视和微观透视、实证方式和哲学方式的有机结合。这种研究在背景上与现代西方哲学和我国当代哲学中凸显的两个重要的理论领域———日常生活理论和交往理论的发展直接相关。一、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哲学理论范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重要标志。这种回归…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导致了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冲突,同时使我们的哲学处于边缘化状态。近年许多哲学工作者正在尝试使哲学在新时期重新定位,获得新的生长点。文化哲学研究的兴起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产物。发展理论、交往理论、后现代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和各种建树可以视作哲学重新定位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衣俊卿近年一直致力建构以日常生活批判为表现形态的文化哲学理论,主要意图是使哲学理性回归生活世界,在文化冲突中重新定位。这一理论试图把关于人的形而上的反思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以人类文化的演进为大背景,以中国现代化和文化转…  相似文献   

16.
一、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当好党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哲学社会科学能否繁荣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它能否满足时代发展对理论的需求。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深厚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社科界能否抓住历史的机遇,乘势而起,努力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顺应时代的要求,肩负时代的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哲学界对现代德国哲学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从意志哲学、现象学、诠释学,再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翻译和研究成果。但人们的注意力只集中于少数几位著名的哲学家,且其中的绝大多数都生活于20世纪中期以前。而在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几十年间,当代德国的哲学研究同时极大地向前推进了,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新理论新思想,出现了不少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哲学家。对这些哲学家及其著作和思想,我国哲学界关注不多,翻译很少,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本文简要综述了这期间德国哲学在传统理论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出现的多元化、科学化的研究趋势,以及研究重点向社会实践方向的转变等,同时特别推荐了图根哈特、吕勃、鲁曼、赫费和施密茨等几位活跃于当今世界哲学舞台而未引起我们充分关注的著名哲学家,期待引起学界的重视,进一步拓宽当代德国哲学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衣俊卿 《求是学刊》2005,32(6):6-12
从笔者在《哲学动态》1989年第4期发表的《日常生活批判刍议》一文开始,一种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逐步成为中国哲学的新生点之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哲学表述形式。从日常生活批判课题的提出,到日常生活批判丛书的出版①,十几年中,我们初步建立了一种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同一般的意识哲学或理论哲学的研究范式不同,我们在开展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领域的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做更多的前提性理论划界工作,没有对日常生活批判的学科定位、理论边界、范畴体系、基本原则等作系统的表述,而…  相似文献   

19.
江户时代以藤原惺窝、林罗山和山崎暗斋为代表的日本朱子学者,在阐释朱子哲学时,对流传到日本的宋元明诸儒学说进行取舍,并在诸儒学说基础上进行理论重组,体现了日本朱子学者的哲学自觉,并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偏向。哲学自觉是推动日本儒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孟:这几年,文化哲学热在大江南北兴起,新见纷呈,现在好象有些悄悄冷落,我们感到有必要关注这一情况。就学术界内部看,文化哲学无法深入下去的原因之一是,我们讨论的价值取向还没有趋于一致。我感到文化哲学的讨论还应继续走向深入。 邹:对此我有同感。我们目前的文化哲学研究,夹杂了一些和时代不太合拍的东西。我感到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还是民族文化的弘扬,都应关注于我们的时代,立足于中国走向现代化这一主题。 孟:当然不能否认这几年我们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觉得还不能满足于这个层次,仅仅回顾而无前瞻是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