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60-166
中国山水画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庐山隐逸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和南宋画家宗炳是中国山水画滥觞的两位至关重要人物,二者均与庐山隐逸文化有关。顾恺之崇尚魏晋玄学思想,是画史记载最早的山水画家之一,其爱画庐山,画史记载绘有《庐山图》和《雪霁望五老峰图》,曾著《画云台山记》,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有重要意义。宗炳不仅崇尚庄学思想,还崇尚儒家思想和佛学思想,是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所著《画山水序》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心境·意境──山水画创作的主导因素研究白晓军引子自然山水之美,被画家所感知并加以描绘,便产生了山水画。它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景象的反映和再现,更是画家自我的表现和创造。山水画是自然山水景象与画家自我和谐地交融的产物。山水画家从一定的主观或思想情感出发,去...  相似文献   

3.
对“客为周君画荚”之管见李昕战国时,韩国人韩非、在其所著《韩非子》一书中,出现了花草画家的记载,这就打破了在此之前人或动物统治画坛的樊篱。他对这位画花草的画家虽未写出名字,但对其所画作品效果却形容非常生动具体:客有为周君画英者,三年而成。周君观之,与...  相似文献   

4.
画论向来被视为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总结,但从现象学角度出发,画论可以被当作一种特殊的观看——对画家之看的观看。在现象学的视角下,画论使静态之"画"(picture)变成动态之"画"(draw),展现了自然山水如何从画家的眼手之中生成的动态过程,作为观看之基础的时间视域、身体视域和人间视域也在此过程中被展现出来。用现象学的视域理论解读山水画论为中国传统诗学话语提供了一种现代的阐释视角,画论则使艰涩的现象学理论变得生动直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绘画(国画)有它独自的特点。这除它所使用的工具“柔毫”、宣纸、颜料和由它所决定的技法(骨法用笔)和水墨渗纸所产生的特殊趣味与西画的油料色彩在画布上所显现出来的特殊调子有所不同外,在绘画的总体要求上也是不同的。西画主张形状的切似、色彩的逼真、气势和客观对象的协调一致;而中国画则主讲“气韵生动”。这在中国历代论画之书每多论及。南齐谢赫在《画六法》中把“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法、画品的总的要求明确地提了出来。俞剑华在《国画研究》中说:“气韵乃画家之最高目的,最妙之结晶”,“为国画  相似文献   

6.
自然美,是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物(如天地山川、日月星辰、草木花鸟等之美。在人的审美历史中,把自然当作赏美对象,是人的审美感受与意识得到极大提高的标志之一。《古兰经》与《圣训》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包罗宏富,除有关伊斯兰教的教义、仪式和行为准则等内容外,还涉及到当时的社会制度与经济生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和哲学美学等。《古兰经》与《圣训》虽然没有论述自然美等诸类美学问题的专门章节,但它们在论述其他问题时涉及自然的一些阐述,已经包含了对自然美的一些深层看法。这里,  相似文献   

7.
一顾恺之是中国古典画论的奠基者,他流传下来三篇画论著作:《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在中国绘画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顾恺之艺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传神论”,这也是他对中国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顾恺之的“传神论”是受魏晋玄学中的考核名实、品鉴人物...  相似文献   

8.
画山的哲学     
宋代有一位叫郭熙的画家,他喜欢画山水画。他所面的山,各具风姿,或重峦迭嶂,千峰竞秀;或悬崖飞瀑,怪石磷峋。笔墨所及,形象逼真,不落俗套。他画的山之所以生动形象,在于他对山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山与山,虽然都是山,但都各有其特点:“东南之山多奇秀,西北之山多深厚,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岫……”。就是同一座山,季节不同,姿态也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老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他  相似文献   

9.
郭熙是北宋著名的画家,他的画论《林泉高致》在我国绘画史和美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对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全面总结并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依据其第一部分《山水训》展开论述,包括对前期背景的梳理,山水画与文人追求,山水画的创作和山水画的意境等几个方面,探讨其中包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我国山水游记体的奠基之作,历来被誉为散文中的精品,它们善于精微地描写自然景物,“语语指划如画,千载之下”,读之如置身于其际”,(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富有诗一般的韵味和情趣。明代茅坤认为;“愚窃谓公与山川两相遭,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以搜岩穴之奇;非岩穴之怪且幽,亦无以发子厚之文”(《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柳州文钞》卷七)。《新唐书》本传也说:“(柳)既罹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正是由于作者在流落南荒的孤苦生活中,对自然美获得了深切的感受,从而在山水游记中写出了充满个人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反映了个人审美理想的自然美景,创造了深邃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王维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常融合画法作诗、融合诗法作画,所以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是王维作品的艺术特色。但我们不可把这两句话看煞,以为前句只能评他的诗,后句只能评他的画。其实,“好的诗不仅要‘诗中有画’,而这诗中的‘画’同时也应该是诗。”《终南山》就是一篇诗画兼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美。因为美学史上流行的关于艺术美仅仅能够而且仅仅应该表现自然美与生活美的狭隘观念,不仅不能够解释历史上的艺术实践,而且也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它导至了虚假的艺术的产生,这就妨碍了甚至扼杀了真正的艺术美的创造,使艺术堕落成为反动统治阶级掩盖现实,粉饰太平的假面。历史上的宫廷艺术和学院派艺术即是如此。法国拿破仑三世之所以赞赏学院派画家卡巴内尔的《维纳斯诞生》,就是因为这类作品能够为他们消遣解闷,能够为他们与他们所统治的社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唱赞歌。卡巴内尔的《维纳斯诞生》画的裸体的维纳斯柔和、舒适地侧身卧着,天空  相似文献   

13.
雷涛 《兰州学刊》2006,(3):84-87
本文运用了跨学科的比较方法,梳理了宋明理学与绘画美学的发展关系。认为道学与心学的融合对立表现在绘画美学中,是山水画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转变和对继承与创新的讨论。这种思想变化在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显示出文人画家在遭遇突变后的复杂心态。而《苦瓜和尚画语录》的撰写,代表了哲学与美学结合的智慧结晶,体现了明清画论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多元统一 中和至美──谈孔子的审美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百年来,学术界一直把“思无邪”作为孔子的审美标准,其实,全面、准确地考究孔子的审美标准,应是“中和之美”。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尚中”、“尚和”的思想,提出了“中庸”的原则。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拓展,这成为他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中庸之美在美学上就是中和之美,不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均如此。孔子的中和之美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画云台山记》是四世纪祖国杰出的古典现实主义大画家顾愷之(344—405)留给我们的三篇画论之一。这三篇画论,是由唐张彦远于大中元年(846)所作《历代名画记》予以著录。因为从东晋到晚唐,隔了约有四五百年的时间,这些画论,在张彦远当时,已经感到:“自古相传脱错,未得妙本勘校。”要现在的我们去读这  相似文献   

16.
何世剑  卢胜平 《兰州学刊》2008,(2):161-162,160
“媚”是中国绘画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画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画体规范转变和艺术追求的时代潮流。中国绘画美学视野中的“媚”论,大致引入于魏晋南北朝,升格于唐宋,深化于元明清。媚画生成在于用笔消散轻柔,不可太劲挺强健;用墨黑多于白、浓多于淡、湿多于干以及用嫩墨,由烘、染、破墨等法出之;“媚”画多用“兰叶描类”。“媚”画主阴柔美、形式美,媚画流动飘洒,富有动势之美,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画家超越呆板、枯竭、臃滞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7.
青年画家孙晓东的中国画题材多样,有花鸟,有人物,也有山水,比较起来,他的山水画更有自己的特点.晓东少年时期随父母去农村插队,后来又做知青,当了画家以后又去农村参加扶贫工作.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他的山水画多以东北农村山乡为题材.本期发表的两幅(见封三)就是这样的作品.在画家心中,农村曾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山,那水,那村庄,那田野在画家眼里都是一首首美妙的乐曲,令人心向往之.画家这种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使他对农村生活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感受.所以,晓东的山水画不论画什么,总让你能寻找到农村生活的纯朴、恬静,充满童话般色彩斑斓的梦  相似文献   

18.
“诗画合一”,也叫诗画一律,指画面的诗意追求,这里的诗和画,都狭指山水诗画。 该词出自苏轼《蓝田烟雨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另一诗也提及:“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画合一,分表面结合和内面结合。表面结合表现为诗象画和画象诗,内面结合则为一种美学命题,表现为情景交融,借物传情,较委婉含蓄。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基本上沿其后者而不断发展,诗画合一成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的主要追求内容。  相似文献   

19.
倪美玲 《船山学刊》2002,(3):108-112
《世说新语》表现了魏晋人对人格美、人性美和自然美的追求。小说以传神之形刻划人物形象,描容止以现神明,摹言语以传神明,使人物形神俱肖。  相似文献   

20.
一些美学家在批评黑格尔的美学时,大都责备他忽视或轻视自然美。按其自然美论在黑格尔的整个美学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这种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演讲集》里,虽然一开始就写道“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但他马上又把这个“广大的美的领域”仅仅限于“美的艺术”,美学研究的“范围就是艺术”,美学“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