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一般说来,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这也就是所谓的解决思想问题.但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工作仅凭"嘴上功夫"的说教、仅凭"务虚"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事实上,精神与物质,思想与现实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思想问题的背后总存在着实际的问题.要真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处理好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亦即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是日苏关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当前国际政治中极为敏感的引人注目的重大问题之一。要略知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沙俄向北太平洋扩张的罪恶历史谈起。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后,日俄关系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领土争端问题仍未解决,本文拟就日俄领土之争端作一些初步分析。一、日俄领土争端的历史回顾日俄之间的所谓领土争端是指日本北海道和俄罗斯千岛群岛之间国后、择捉、齿舞和色丹四个岛屿的归属问题在日俄两国间引起的争议。日本把它称为"北  相似文献   

4.
公、私问题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过程具有全局性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上的主导政治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崇公抑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大公无私".但这种政治思维方式在现实中却造成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等多个领域 "公私两无"的尴尬局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崇公抑私"政治思维方式的固有缺陷表明:"公"与"私"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对 "公"的维护应当建立在对"私"的认可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不然,"私"之不存,"公"亦难立,"公私两无"的局面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5.
"亚政治"与"新社会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政治学视角的"亚政治"概念作为对"新社会运动"的解读范式.认为随着社会发展,政治主题、政治形式都发生变化;传统以法定政治体系为边界的政治受到挑战,政治体系必须打开自己的边界,吸纳社会中各种资源从而解决变动世界中的政治问题.作为亚政治的"新社会运动"的勃兴也暗示着政治在变迁中继续转型和成长,政治变迁已不仅体现在政治体系内外政治资源与政治信息交往频繁而导致政治体系边界模糊,而且也体现为政治制度、政治结构的缓慢变革和位移.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开辟了新的功能.创新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对于提升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民办高校的战略地位."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价值养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基础.探索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体制,构建"四位一体"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论述北方领土问题演变的基础上 ,针对俄罗斯 ( 192 2— 1991年为苏联 )与日本之间的分歧 ,依据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和国际法原则从六个方面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评析 ,并对有关北方领土问题上的某些错误认识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8.
在"变"与"不变"中,"不变"是对方向的坚持,"变"是对创新的回应.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因此,在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方面时,要以"不变"应万"变";同时,面对各方面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总之,新时代要在"变"与"不变"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以及亲和力、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论张之洞调整中日俄三角关系的外交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俄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扩张,清政府如何妥善处理中日俄三国关系,谋求国家安全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张之洞积极参与清政府的外交事务,在沙俄霸占伊犁、日本侵占琉球期间,他提出了"赂日阻俄"的主张,在甲午战争中国战敗赔款前后則主张"联俄抗日";在德国抢占青岛、俄国强租旅大之时又改弦更张提出了"结日阻俄"的主张.张之洞调整中日俄三角关系的主张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外交理念窠臼.  相似文献   

10.
日俄战争结束后,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日俄两国便由“仇敌”变为“盟友”,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罕见的剧变。本文从国际关系的全局及日俄两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出发论析这一剧变。认为战后日俄两国力量的削弱以及执意争夺东北亚地区霸权,乃至于存心谋求妥协,是两国改变敌对态势的内在动因;急剧变化的欧洲国际政治关系对日俄关系的改善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维持各自在东北亚的既得利益,排斥美国的争夺,是促成两国走向联合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1.
1968-1972年的国际大环境依然是美苏冷战在继续。在远东,1968年1月,苏联坦克部队进驻蒙古。1969年3月,苏军入侵中国珍宝岛。苏、日继续为“北方领土”问题争执,苏联称日、苏“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的当权者一再要求苏联归还“北方领土”。影响日苏关系的因素错综复杂,1972年1月,苏联外长访日表现出的对日友善是为了在外交上牵制中国,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1972.2)与日中关系正常化(1972.9)表明苏联未达到联日孤立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1956年日苏关系正常化后,双方为渔业、领土等问题继续争执。1960年苏联宣布,只有美军及其基地撤出日本、日苏和约缔结后,才能将齿舞群岛等移交日本。1962年起,苏联政府又宣称,日苏之间的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却坚持“北方领土”是日本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13.
才性问题是中国古代人才思想中的重要论题之一,对其讨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而以刘邵《人物志》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具代表性。刘邵的人才思想虽受到了曹操“唯才是举”思想的影响,但更注重从名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的天赋素质与人德行、才能的关系,并坚持“学习有限论”。颜之推则对汉代以来“唯德是用”的人才观提出了异议,并强调后天学习对人自身发展的巨大作用。二人均主张“德才兼备”的选才标准,体现出了共有的批判性和独立思考精神。  相似文献   

14.
领土(包括海洋)争端是影响中外关系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上纷争日益增多,成为亚太地区关系格局中持续升温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在陆界方面,中国尚与印度存在巨大的领土争议,其直接原因在于1962年两国的边界冲突。以史为鉴,总结和分析冲突前后的对印政策,并从综合国力、利益诉求、大国心态等方面进行思考,对当今中国处理海洋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际组织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基于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人格。国际法律人格取决于设立条约的规定。就国际组织与成员国的对内关系而言,成员国应服从国际组织作出的决定。国际组织与国家包括非成员国的对外关系是一般国际法上的平等主体的关系。国际组织的客观国际法律人格也体现在国际组织与非成员国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在西溪做盐官的时间,众说纷纭;在西溪留下的诗作,传抄略异。修筑捍海堰的时地,说法亦有不同;吕夷简在西溪做盐官的事,或有所疑;晏殊是否在西溪做过盐官,争议更大。本文主要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7.
北爱尔兰问题是困扰英国历届政府的难题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北爱尔兰两大民族的激烈冲突转为缓慢发展的和平进程。进入90年代,这一和平进程继续向前发展,1997年5月,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执政后,北爱和平进程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唯务折衷”是贯穿《文心雕龙》的思想方法之一,近年来,不断有学者由此入手,重新评价和认识《文心雕龙》。本文拟从刘勰与当时文坛主流的人际关系入手,考察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本文认为,刘勰与当时领袖文坛之“时流”的距离,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边缘性微妙状态;而这种状态恰好将他置于南北思想文化的交汇点,使他既在主流之中,又出主流之外。换言之,他既能冷眼旁观,看到圈内弊端,自觉从北方思想文化中汲取养料,思想气质上尚北;又熟悉圈内风气,尊重南风劲吹、文尚新变所取得的成就,审美意识上宗南。所以,“唯务折衷”思想的背后是若即若离的人际关系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注重对西南的经营,宋代对西南政策有一个大的变化,即逐渐由过去的政治、军事政策向经济政策转变;明代为了构建从西北到西南的整个国家防御体系,建立了从湖广经贵州到云南的“通道”,并在沿线设置卫所,进行军事化移民,形成一个国家化民族走廊,即“古苗疆走廊”。明清时期,国家对西南的经营在加强军事、政治控制的基础上,开设市场、利用市场对西南非汉族群进行渗透与控制,由此,在“古苗疆走廊”形成一个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市场带,这一市场带不仅成线性分布,而且处于汉苗之间,成为民族贸易的节点。清代,国家正是利用市场,将“古苗疆走廊”市场向“苗疆”渗透,将“苗疆”纳入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20.
1947年9月14日、19日、30日,国民政府外交部连续3次举行由国内高层人士组成的对日和约审议委员会谈话会,磋商中国参与对日和约谈判的方针,内容涉及日本天皇制的存废及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战后日本领土问题、美国扶日政策、和约起草顺序以及管制日本诸问题等,进行了广泛讨论,形成了国民政府外交部应对各种问题的初步方案。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这些方案后来大部分没有得到实施。日本利用美国有求于日本协助朝鲜战争的有利战略态势,依靠美国的帮助,修正、模糊,甚至改变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关于限制日本领土的重要规定,导致日后中日、韩日、俄日间诸多领土争议,美国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