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佛教基本教义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急剧变革的列国时代 ,它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反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情绪和要求 ,其基本教义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佛教教义从人生多苦观入手 ,寻求人生解脱之道 ,它否定了婆罗门教创世神说 ,但继承了因果报应、业报轮回的传统观念。佛教终究是统治阶级麻醉人民意志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人生挫折失意难免。屈原作为中国贬谪失意人生坐标。耸立在世代官场无数人的心头。看过屈原这么壮烈投水自沉的呐喊后r面对失意时,调适心情,选择乐活,这是汉代拟骚体龙蛇人生哲学的体现。与中唐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相比,自居易应该是运用龙蛇哲学最成功的一位。勤读儒家经典的中国读书人。应举入仕。期待经世济民。施展经国韬略的初衷应该是一致的;但遭受挫折后的转向则有所区分。韩愈贬潮州刺史嘱咐十二郎在瘴江边等着收骸骨。刘禹锡、柳宗元对屈原的接受是同声哀叹。经过早年《秦中吟》、讽谕诗。贬江州作的《江州司马厅记》,应该是自居易龙蛇人生哲学最明确的宣告。自此以后。自居易都以龙蛇哲学。追求知足保和。放达适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佛教教义的伦理化与世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原始教义讲究脱尘离俗、循世潜修,四真谛是其理论核心,这与中国传统思想相悖,作为外来宗教为在中国扎根,先依道家、玄学,后吸收儒学,也讲忠君孝悌,允许入世修行和在家修行,并使修行手段简单化,从而使佛教伦理化、世俗化,成为人间佛教.  相似文献   

4.
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鼻祖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从其理论来源来看,主要是受了印度佛教的影响。叔本华哲学的理论来源有三个:柏拉图的理念论、康德哲学以及印度哲学。印度哲学对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主要有二个方面:奥义书的神秘主  相似文献   

5.
《老人与海》是一部百读不厌、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它是海明威人生哲学的最高体现。在海明威看来,人类最大的悲剧不是死亡和失败,而是在面对死亡和失败时失去挑战困境的勇气和求生的希望,因此,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与冷漠无情的命运斗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也必然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精神。中国的佛教造像是在中国传统信仰基础上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摄,是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也是折射中国佛教精神的物化过程。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这一特定艺术折射出中国佛教的主要精神,即圆融无碍的精神、宗法伦理的精神、男女同尊的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西方众多哲学名家中,萨特无疑是影响最大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位。作为存在主义在法国的主要代表,他的思想集中反映了法国中下层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两面性在萨特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将人确定为哲学的主题,但另一方面又拒不承认人具有博爱、仁慈、谦让这类抽象的规定性,而主张追究人作为孤立的、冷漠的个体的意义;他责怪马克思主义“忽视了人”,要求对马  相似文献   

8.
奥义书对印度古代不少宗教都有重要影响。佛教的许多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奥义书有关联。一些佛教理论是在改造批判奥义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还有一些佛教理论则直接采用了奥义书中的有关思想。早期佛教的教义与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思想既有差别点,又有类似处。吸收了大量奥义书成分的婆罗门教和佛教成为印度古代两大主要宗教体系,对印度后世基本文化形态的构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禅宗看佛教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一种出世宗教,一方面因为填补了中国文化之缺而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但是,另一方面,又与带有强烈入世色彩的中国本土文化发生巨大冲突,为了生存,不得不做调整改进,禅宗就是调整的产物。禅宗主张人人皆有佛性、见性成佛;摆脱烦琐推理、主张直觉顿悟;提倡无念为宗、平常心是道,这与中国文化主干儒家提出的人性善、人人皆可、成尧舜;与中国人偏爱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与入世与出世相统一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近乎一致。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强大的同化力。  相似文献   

10.
佛教术语是指表达佛教特殊概念的专有词汇。由于译者的年代和个人用语风格的差别,在译名的选取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佛教术语尤其具有代表性。通过归纳译者各自的用语特点,即可作为区别性的语料来考证其误题误入之经。  相似文献   

11.
在佛教思想中,对生态环境始终持有一种宇宙论取向的关切。在中国佛教思想传统中,佛教伦理首先是一种教化伦理,是源于佛教基本教义的一种信行实践方式,而不是救恩伦理,不是启示伦理。其中,以念佛与放生的信行实践为主导的净慈传统,结合佛教修行活动的组织化实践,特别是其生命伦理、生活伦理、社会伦理诸层面的思想内容,对于当代佛教弘化的生态伦理建设极富启发意义,从而把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颇具特色的贵州梵净山,真正打造成独具佛教生态文化特色的西南佛教名山。  相似文献   

12.
佛教临终关怀思想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轮回不止,生命不息;因果报应,悔过念善;解脱生死,超越三界;不住涅粲,不舍众生.从临终关怀的角度来看,佛教生命教育特点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即尊重生命,顺应自然;珍爱生命,发展人生;解缚生命,永灭苦恼;生命超越,自度度人.对于现代临终关怀运动而言,佛教独特的生命教育思想及其丰富的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操作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张议潮起义看他与佛教的不解之缘杨青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这是敦煌变文中对9世纪中叶张议潮沙州起义,恢复大唐在西北边陲统治的赫赫战功的赞扬与歌颂。一张议潮是将河西从吐蕃的统治下解脱出来的英雄。《补唐书·张议潮...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就不断地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吸收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特色的佛教。中国化的佛教特点在禅宗中的表现最为突出,而禅宗的经典《坛经》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总结。《坛经》是出自禅宗六祖惠能之口,经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是佛教典籍中第一部以"经"命名的中国僧人的著作。《坛经》即心即佛、顿悟见性、入世化的思想价值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并体现出中国佛教重视心性、重视顿悟、重视现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肇端于中唐时期,完成于南宋末的"孟子升格运动",与宋明理学的形成过程相始终。在这一过程中,以抬升孟子地位为基轴,儒学受佛教的影响出现了学术旨趣由宗法伦理向心性论的转移;通过义疏之学融摄佛教思想于无形,重构其心性本体论;受佛教法统说的影响而提出自己的道统说;接续孟子成圣之说,并吸纳佛教佛性理论发展了自己的圣人观,开出与佛教相匹敌的终极关怀思想,最终形成了熔儒释道思想于一炉的新儒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南宋陆信忠《十六罗汉图》中的芭蕉湖石与芭蕉为纸的两个图像为引,分三个侧面论述芭蕉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上的意义传递,以及这种传递过程中所展现的佛教寓意与文人情怀、文字与图像的互动关系。芭蕉湖石和芭蕉为纸书的典故,经由佛典的隐喻转入文人书写,最终回归到佛教题材的《十六罗汉图》的图像中,在这一流传的脉络中,芭蕉的意义被复制、更变和选择,但不变的,是文人对于生命真义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西夏(1038—1227)是宋时党项羌所建的一个地方政权。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并直接纳入统治阶级的控制之下,这种控制是相当严格的,从西夏《法典》不难看出这一点。 首先,它严禁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私相授受佛法。那些从印度和西藏远道而来的僧侣在未经当政者核实身份及认可前,亦不得向他人传授佛法。凡是那些“会使他人误入  相似文献   

18.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就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身思想和教义的调整。到了辽金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外来宗教文化。古都大同拥有较多辽金时期的佛教建筑遗存,这些佛教建筑遗存的寺院格局、佛塔类型和佛像供奉等情况,都突出地反映了佛教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民间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展现了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正统文化和异端文化交往和对话的不同特征,为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对中国民众人生哲学的影响深入骨髓.儒家推崇“内圣外王”之道,把效仿水、尊神事鬼作为提高内心修养、实现安邦治国的理想的途径之一.在其影响下,民众既崇尚水之“德”与“智”,又带着功利之心敬畏“鬼神”.同时,将之与自身实践融合起来,在鬼之存在与否,怕水与怕鬼之间,远与近之间,又作了诸多权衡,形成了一种符合自身需求的生存哲学与智慧.俗语“远怕水,近怕鬼”正是这种生存哲学与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