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后方电影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后方电影"是中国电影史"战时中国电影"时段的主导性维面.作为相对复杂的电影历史现象,"大后方电影"研究应该确立动态通连的观照态度,侧重针对官营电影体系的建立、电影创作和电影文化建设几个重点维面,注目于内在联系性,灵活采用多种方法,真正理清复杂交错的内在纹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影》是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出版的唯一一本电影学术刊物,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内行办刊的编辑理念、“电影抗战”的编辑立场、灵活的编辑策略成为《中国电影》的编辑思想。在这种编辑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影》刊发了大量关于电影的功用、电影的国策、中国电影应走什么路线、农村电影的制作、纪录电影的价值、如何借鉴苏联电影经验等为主题的讨论,成为匡助大后方建构抗战动员话语的重要介质和战时“电影救亡”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大后方电影为背景,提出长期被中国电影史忽视的国民党教育电影进入史述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并对教育电影的基本面貌作出历史概述与评价,对其思想来源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影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国际电影也愈来愈深刻地影响中国电影市场,如何在全球化视野中推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这就成为中国电影应对国际国内电影发展新挑战的关键所在,而重构中国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电影工业发达国家相对成熟发达的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及其历史性转型经验,不仅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分级制度有着实际而又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于深入透视西方当代传媒制度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30年代中国左翼文艺工作者涉足电影界促使中国电影艺术从观念、编剧到导表演、影评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观念上,它突破了早年的“影戏”说,使电影更趋电影化,并将早先着重娱乐、经营的思想转向电影与时代、现实的结合,使中国电影与新文艺合流,表现出厚重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在编剧上,从早先大多是生编硬造转向冷静、深刻的审视现实人生,剖析帝国主义铁蹄下的真实世相,并且在主题挖掘、形象塑造、艺术审美诸方面都达到了现实主义深度;在导表演艺术上,追求自然性、生活化;在影评方面,影评人主张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电影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现实主义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以亲历者的身份,揭示了西部电影现象背后许多珍贵史料,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分类和理论阐述;总结了西部电影样式的流派特征、发展规律、内在质地、艺术表征和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深刻意义,其史与论的双重价值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影事业自新时期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但涌现大量的佳片力作,而且还不断在世界电影舞台上获得声誉。这种良好态势的出现除了是因为我们吸收了世界电影的先进经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一时期电影在处理民族化问题方面上成就显著。因而,从民族化进程的角度并以新时期电影的主要制作者———第三、四、五代导演为例来探讨这一时期电影的得失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战争题材、个体知识分子的精神剧变、群体知识分子的"位移"几个方面来探讨抗日战争与战时电影对战后电影在美学、文化、心理及现实主义认知深度上的影响,以此揭示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9.
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全方位地影响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影响的广泛性、深刻性、持久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可谓无出其右者。在这一时代洪流中,电影当然不能置身其外。抗日战争爆发,改变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电影传播格局,在电影“下乡、入伍、出国”口号的引导下,中国早期电影的传播范围出现了极大的突破。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在投资、制作与放映等方面的发展路径转向,不仅在当时,而且对战后以至1949年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路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左翼电影运动与农村题材电影的出现1931年9月,在党的地下组织的领导下,根据需要对帝国主义的电影侵略和中国电影的黑暗现状展开斗争的任务,根据需要开辟自己的阵地,使电影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任务,在“剧联”通过的《最近行动纲领》里,便进一步地提出了党在当时电影战线上的斗争纲领和方针。《最近行动纲领》共有六条,其中有三条专门讲到了电影。另外三条虽然说的是戏剧运动,但它的基本精神、原则、方法和策略,同时也适用于电影的斗争。《纲领》提出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当前任务:“深入都市无产阶级的群众当中”,“领导无产阶级的演剧运动”;“争取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的学生群众与小市民”;帮助与影响“白色区域内广大...  相似文献   

10.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它借助于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和文化分析学三种模式,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电影的内部构成、观众的反应以及文化控制上的性别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形象批评、叙事结构批评和文化批评阶段。在此期间,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在不断丰富、反省着自身的同时,也不断地检验和挑战着主流的各种电影理论,在西方电影理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日期,国共两党因共同的民族利益走到一起,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并且坚持在各自分别领导的基础上于一定时期、一定形式、一定程序上的实现了比较密切的合作。国共合作的敌后抗日游击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事事合作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因为各自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走向分裂,从而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 ,是大后方民营企业家开始民主觉醒的重要阶段。大后方民营企业家的民主觉醒 ,是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审时度势、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的必然结果 ,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理论和政策的重大胜利 ,同时也是大后方民营企业家在严重的生存危机下的合乎逻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后方地区的宁波帮企业与企业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方地区的宁波帮企业和企业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凭借若干有广泛影响的大企业和一批经验丰富的著名企业家发挥骨干作用,宁波帮企业仍然在后方毛纺织业、五金业、钢铁业、火柴业、电器业、轮船运输和公路运输等行业中占居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宁波帮企业家在后方企业家群体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抗战大后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支持和支援对日作战的后方战略基地。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的形成、演变与日本侵华造成的民族危机密不可分,也与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抗战实力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有密切关系。为准备对日作战,国民政府经历了由经营西北后方根据地向以西南为重点的战略大后方的转变,并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正式确立了以四川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的战略地位。此后,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伴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动,又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宣告结束。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空间"、"时间"三个维度初步探讨了"抗战大后方"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5.
在舆论控制森严的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副刊引导了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发展,实现了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领导:首先,《新华日报》副刊在党的领导下发表了数量和质量均属上乘的文艺作品,彰显了大后方抗战文艺的成就;第二,《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开展诗歌朗诵运动、民歌运动和戏剧运动引导了大后方抗战文艺运动;第三,《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建构抗战文艺观念、展开抗战文艺斗争和影响其他报刊文艺方向等来引导大后方抗战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16.
大西南在历史上科技较为落后。抗日战争的爆发迫使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内迁,为西南大后方科技发展创造了特殊的历史机遇,加上国民政府制订的一批科技条例,促进了西南大后方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广大科技人员通过艰苦努力,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形成了西南大后方科技发展史上的特殊篇章。研究抗战时期西南科技的发展,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茅盾在大后方度过了抗战八年的大部分时光,大后方因此成为茅盾抗战时期作品的重要表现对象。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民众的精神面貌在茅盾的作品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茅盾的作品侧重于表现大后方的阴暗面,个中原因在于茅盾一贯的左翼立场、国共两党对茅盾的不同态度以及茅盾居留和书写大后方时间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抗战大后方是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除抗日根据地外最重要的活动舞台.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最主要的工作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具体表现为:维系国共合作,为抗战胜利奠定政治基础;争取中间势力,为抗战胜利壮大进步力量;繁荣抗战文化,为抗战胜利提供精神源泉;开拓民间外交,为抗战胜利营造良好环境.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的历史作用,有助于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认同,有助于深刻领会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在革命、改革、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为当下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生动素材.  相似文献   

19.
1930年10月,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创建了中国西部第一个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并对川康为重点的西部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生物、理化、农林、地质的调查研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抗战爆发后,由于卢作孚和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影响和鼎力帮助,一大批东部地区的科研学术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内迁北碚,中国科学文化的国脉和精华得以保存和延续,北碚也因此成为大后方科技文化中心,中国西部科学院成为大后方科技事业的"诺亚方舟"而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