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那么,如何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下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呢?笔者以为,既要技术性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要艺术性地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2.
曲巍 《中文信息》2013,(7):74-75
通过解决为什么要有业、敬业、乐业的问题,我们掌握了基本的论证方法,大家可以给议论文扩充事实、格言,这正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运用。  相似文献   

3.
刘石林 《云梦学刊》2007,28(6):42-44
物之有灵者为神,山之有灵者为山神,为禳灾祈福,人类便要祭祀山神。《九歌·山鬼》虽称所祀对象为。“鬼”,实是祭祀山神。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中原文化产物的《山海经》中有23处写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山神,韩国江陵端午祭完整地保留了祭祀山神的祭仪,林冲也在河北沧州避风雪于山神庙,这说明山神非“楚南郢之邑”所独有,而是先人共祀的一位神,且是男性。  相似文献   

4.
端午与佛教     
张应斌 《船山学刊》2008,(2):129-132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深深地渗透到佛教中: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见于佛典。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端午发生的事入栽佛典。  相似文献   

5.
鸡眼是一种因局部受压或摩擦所致的局限牲圆锥状角质物。鸡眼常单发,多见于成年人足部,一般为米粒至豌豆大小,个别较大,患处中间可见须状物,边缘清楚,与皮肤表面相平或高出皮肤,质硬,有明显的压痛感,尤以走路时明显。笔者近几年用民间验方治疗,疗效甚佳。 治疗方法及效果:青壳鸭蛋7个,用白醋浸没,浸泡7日后,每日取1个用开水煮熟食用,连续食用1周后鸡眼即自行脱落。笔者应用本法治疗20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端午祭祀屈原可以上溯到东汉灵帝以前,端午纪念屈原的诸多习俗是以汨罗、武陵为中心发散性传播的。朝廷公祭屈原始自唐玄宗天宝年间将诸祠庙增入祀典后,规定春秋两祭,明太祖圣谕五月五日岁时至祭,今台湾五月端午和十月水仙诞辰两次祭祀屈原。端午纪念屈原或可谓屈原五月五日沉江的民俗证据。  相似文献   

7.
端午节起源于夏,最初应该是带有驱毒辟邪意义的节日.从东汉时候起,屈原形象开始嵌入端午民俗中.端午民俗中的屈原形象大致经历了由悲剧人物到冤死忠臣的演变.由于屈原忠正伏节、敢于直谏的忠臣形象既符合封建时代统治者的要求,又能切合普通民众对忠臣良将的渴求,数千年以来,屈原形象在端午民俗中被不断神化.  相似文献   

8.
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来有吃粽子、插艾叶、佩香囊(在香囊内放入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如白芷、苍术、细辛、菖蒲、丁香、甘松、薄荷、紫苏、芸香等)等习俗。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人们通常会用到很多中草药。青蒿全株有香气,所含的挥发油占全草的0.3%~0.5%,主要成分是桉油精、右旋樟脑等,全草可以提取青蒿素,能清热解毒,还能抑制病菌生  相似文献   

9.
端午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民俗事项的地方性知识,包括仪式、饮食以及娱乐等,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端午文化丛”.中国端午文化传入日本,受到日本文化的接受视域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也显示出日本文化的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端午风俗在日本流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端午节源于中国,在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历经千余年的沉淀和蜕变由皇室例行活动和女性祭祀活动发展为男儿节,最终演变为今天的儿童节。日本人结合本土风俗习惯,将中国的端午节从庆祝方式和节日意义上进行变革。虽然日本政府根据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需要对这一外来文化加以修改和补充,形成了独具日本特点的端午节,但其端午文化内涵仍然具有中国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终南旧进士。任侠喜仗义。本为祛姦邪。何心袍带赐。通灵吴道子。鬼趣初写意。旷代冬心翁。醉容妙笔寄。小鬼群窃玉。擘啖正无计。举世同昏昏。如公安可醉。昔闻董北苑。貌公屏风内。白昼碧落宫。逡巡人犹畏。何况黑夜中。魔力小魑魅。画作击剑图。堂堂奋迅臂。破帽披蓝袍。睒睒目电锐。脚踏虎皮鞾。指绕龙泉气。暗杀武安魂。明斩灞陵尉。要使天下宁。毋令鬼作祟。旧画献官家。吾画为民卫。持语屈大夫。水怪亦应避。  相似文献   

12.
《子虚》与《上林》两赋明显受到《七发》的影响:在主题方面,都有讽谏之义。在结构方面,都用问答体和假设人物,正文前均有小引,都善用排举铺陈与架构法。在修辞方面,都反复运用转折连词、引典夸饰、胪列鸟兽名称、堆砌描绘状辞、杂用长短句。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与《诗》《书》的相互权威性●杨海文任何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传统的支撑;任何一种文化大传统如果要生生不已,也必须被思想家吸纳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大思想家的思想体系与他置身于其中的文化大传统,往往互为权威。这种相互权威性,在《诗》...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上,人们往往视《易》为卜筮或哲学著作,《文心雕龙》却鲜明地揭示和剖析了《易》的文学特点及其文学性意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因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心雕龙》尊《易》为最能体现宇宙天地精神之经典,为"哲人之骊渊也"。在此基础上,《文心雕龙》取法《易》之"大衍之数",确立了其《文心雕龙》的体制;本乎《周易》的自然之道来建构《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还第一次精辟地阐释了《易》的丽辞范式,及《易》旨远辞文、言中事隐的美学特征,充分肯定了《易》对规范文章创作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四书中有16个全称量限表达形式,2个特称形式。其中量限表达的特点:状语占优势;定语初步发育;特称尚无定语量项。全称表达常过度夸大。四书量项的状语和定语总词次的比是279:54。将其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相同字数的语料对比,可以把汉语量项的发展分为状语优势和定语优势两个阶段。语言中的谓语及其修饰语先发展,于是先有状语优势阶段。渐渐地量项由主谓双管过渡到专管主语,是认识的精细化。汉语今天已处于定语优势阶段,而造成的这种转变的时间和机制还有待研究。从四书和儿童语言的情况看,全称、特称和单称命题的起源顺序应是单称→全称→特称。  相似文献   

16.
农历五月五日,俗称端午节。当今学者多引周处《风土记》中的相关记载,证明"端午"作为节日名称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并有端午曾经泛指五日、并非专指五月五日的说法。然而,较早引用《风土记》的《玉烛宝典》、《艺文类聚》诸书中均作"仲夏端五",并未有"端午"字样;而且种种文献表明,盛唐以前,社会上普遍使用的节日名称是"五月五日"。"端午"成为节名并迅速流行开来,是唐代的事情。"端午"也从来没有泛指过五日,它在出现伊始,就只是"五月五日"的专称。  相似文献   

17.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的传承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自身的发展轨迹,考察我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就不得不提到儒家思想。有鉴于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献资料为主,选择能够着重体现传统儒家思想精华的《诗》、《书》、《易》作为分析问题的主要文献材料,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考察的切入点,从整体上对《诗》、《书》、《易》所包含的和谐思想进行考察和分析,并对《诗》、《书》、《易》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以期作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荀子》与《管子》、《晏子春秋》的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儒家大师,《荀子》一书近年来已经被认作是荀子思想的实录。而《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向来被学者们认为是比较复杂的作品。所以,近代以来将此二书判为“伪书”的情况是层出不穷的。《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尽管成书比较复杂,但是却包含了诸多先秦时期的思想内容,是值得我们研究先秦思想史注意的重要资料。此外,《苟子》书中所见与此二书的相通相近的情况,也说明了苟子在先秦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西方学者对《安提戈涅》这部文学作品有很多的法学解读,奉之为自然法学的渊源。比较《黄金甲》与《安提戈涅》之内容,沿袭法学家对《安提戈涅》的解读逻辑,在《黄金甲》中也同样可以解读出自然法挑战实在法的意味。在《黄金甲》中可以领悟到中国当前建设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的普法的宏旨。  相似文献   

20.
自孔子删《诗》之后,后儒就为之传注之学,不敢越雷池一步。惟隋末大儒王通能承圣人之业,为之《续诗》。王通认为《诗经》显示了世道兴衰之由,亦可用以修身养性;他作《续诗》的目的一是为了明王道,亦要振兴萎靡的儒学,二是要以诗歌的发展变化展示时代的变迁。同时王通对诗又有其美学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