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家庭破裂、教育不当、经济贫困等多种因素导致儿童流浪现象的产生。这些流浪儿童离开监护人,流落街头,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生活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成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深入了解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犯罪状况和被害状况,进而有效地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本文对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概括了流浪儿童被害的几种主要类型.提出预防流浪儿童被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官网,了解川内各高校的心理健康的预防机制,研究川内各个高校心理预防机制的策略。基于川内各高校心理预防机制的实际情况,结合新时期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探索更为健全、易于实施的高校心理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34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分析了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预防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并对大学生艾滋病健康预防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南方某市三所监狱的1494名犯罪者进行调查,旨在从“家庭变故-犯罪性”和“被害经历-犯罪性”两个维度来考察不同性别犯罪者的成年创伤潜在类型及其与首次犯罪年龄和再次犯罪卷入的关系。结果表明,犯罪者存在三种成年创伤潜在类型,流动身份、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经济条件对不同性别犯罪者的成年创伤潜在类型分类有显著影响,女性“中创伤型”和“高创伤-高被害型”更可能在中青年时期首次犯罪,男性“高创伤-高变故-高被害型”更有可能再次卷入犯罪。应重视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家庭变故和被害经历上的创伤风险,建议根据不同成年创伤潜在类型犯罪者的特征与犯罪形态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及预防。  相似文献   

5.
研究青少年激情犯罪概念是研究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前提,是研究青少年激情犯罪的成因、预防及控制措施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理论界对激情犯罪及大学生激情犯罪研究的较多,对青少年激情犯罪的成因、预防及控制措施研究的较少,而青少年是激情犯罪案件中案发率最高的一个群体,青少年激情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青少年激情犯罪的成因、预防及控制不论对丰富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理论,还是对解决青少年犯罪中的实际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与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但当前我国的大学校园暴力问题日益严重、形势刻不容缓,但是对该问题的研究却仍然薄弱,各级政府、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对此都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各大高校想开展此方面的工作也无从下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需要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我们预防和应对身边发生的校园暴力。我国应该有一套详细、完整、系统的新时期大学校园暴力防治机制,以便于更好地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为学校解决校园暴力事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和社会有关单位对在校大学生共同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融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育活动。在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时期,全面审视并科学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在参与中长才干、在服务中作贡献”,而且对于大学生促进心理发展,预防心理障碍,完善心理素养,维护心理健康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其职业生涯规划就越来越具有突出的作用,为了对职业规划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加以讨论并且进行解决,本文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引入目标管理理论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然后讨论了目标管理理论引入的意义和策略,最后对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注意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能力在不足以面对困难情境时产生的,可能会发生对自身、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短暂紧急性心理失衡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发展性与存在性并存、潜在性与突发性并存、危害性与机遇性并存的特点;按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分类为:适应型大学生心理危机、学习压力型大学生心理危机、恋爱情感型大学生心理危机、人际关系型大学生心理危机、境遇型大学生心理危机、经济压力型大学生心理危机、就业压力型大学生心理危机、综合型大学生心理危机等。  相似文献   

10.
研究自杀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对预防大学生自杀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大学生自杀案例进行剖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杀行为“因穷至卑”和“因穷自杀”现象不明显;不同原因自杀的心理动机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集中在“情感挫折”、“学习就业压力”、“个人心理障碍”、“家庭原因”和“生理健康”5类。自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自杀意念的发生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他们在实施自杀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