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伯明翰学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社会条件的变化,该学派对传媒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从社会研究到文本研究、从传播主体研究到传播客体研究、从影响研究到接受研究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这些转变的分析,揭示了产生转变的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及其对传媒文化研究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及其相关德目是传统家风的道德价值取向;"耕读传家"等是传统家风的基本范式;家学传承、家规家训、家庭教育等是传统家风传承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家风在流变上逐渐趋于平民化,在价值取向逐渐上趋于世俗化,在功能上逐渐趋于实用化。然而,其道德内涵、基本范式和传递方式却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只有从传统中寻找有价值的内容传承,在实践中吸收、补充、调整和确定所需,新的家风文化形式才能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中的文化嬗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嬗变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的等级原则逐渐弱化,契约化的人际关系开始冲击以人伦为本的人际关系,功利性的人际关系正在淡化中国的"人情"关系,逐渐抬头的宗亲势力毕竟抵挡不住现代开放性人际关系的诱惑,对整体主义修正的集体主义与潜在的个人主义在现代中国社会同步发展.这种嬗变并非完全理性选择的结果,也尚不能对此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但现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必须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根基,注入现代的因子,并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导向功能,有意识地进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4.
战略文化对国家战略决策的影响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具有和平主义理念、不懈追求统一和"义战"、"慎战"特征,并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发生着嬗变,逐步形成了"和谐世界"理念、因地制宜的统一观和新安全观等当代中国战略文化。当代中国战略文化将随着国内外战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和平发展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晚清资产阶级文化的嬗变,其实质便是革命代替改良。戊戌时期,维新派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戊戌六君子”事变后,革命与改良日趋分野,革命成为新的文化主题。在救亡图存、追求国家富强的共同声音背后,各派在具体道路选择上形态各异。康有为、梁启超把维新变法、君主立宪作为既定的目标,孙中山则把自由、平等、博爱写上共和的旗帜。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正是中国资产阶级文化从改良到革命的嬗替历程。  相似文献   

6.
从世界历史的演进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其工业化的发轫及发展,将在文化维度提出其诉求。中国东北作为典型的"后发型工业化"地区,其工业化经历了发轫、曲折发展和快速推进的时期,与此相对应,则形成了移民文化、殖民文化和创业文化。进入21世纪,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构建新的东北文化,从而为东北地区工业化提供非物质的支撑和推动。  相似文献   

7.
刘栋梁 《云梦学刊》2014,(4):121-123
唱法的划分是人为的,但这种人为划分建立在对唱法科学的认知基础之上,其目的在于对不同演唱风格的特征与规律进行归类,在于明辨不同唱法之间质的规定性。文化生态对唱法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演唱者应该主动适应文化生态的变化,及时对自身的歌唱技术与风格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8.
艺术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嬗变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当今艺术的嬗变,论述了构成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旋律审美文化、高雅审美文化、大众通俗审美文化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大众文化的飞速发展,审美文化向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当今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孟子以其所居之地与孔子故里相近而感到庆幸、自豪,并以此自觉奉行孔子之道,揭开了中华民族近圣文化心理的帷幕。建炎三年,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扈跸南渡,赐家衢州,激活了潜藏于以衢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士民内心的近圣文化心理,并极大地催化了近圣人之居这一以地理空间为逻辑起点的文化心理在江南地区的嬗变,这种嬗变在南宋以降的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民族近圣文化心理的积淀与催化、江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生力、孔氏南宗平民化转身的文化穿透力等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是江南地区近圣文化心理嬗变的内在文化机制。在这一文化心理影响下,护圣扬圣成为江南地区士民自觉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而又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群体.虽然农民工的社会身分在本质上指涉农民,但作为第三种社会身分类型,农民工的标签粘贴和身分建构又不同于农民的身分建构.它不仅是一种国家的制度安排与自我角色认同的结果,更是一种社会各方面互动的过程建构.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化认同的思维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对文化认同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三大思雏误区:一是主张以复兴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二是将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相对立,三是将文化认同与全球化相对立.文章指出,文化与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当代人绝不可能以古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复兴传统文化缺乏现实基础,更不可能以此重建文化认同;理性地权衡历史与现实,只能立足于新文化传统,创造出既有民族"自性",又有全人类"共性"的新文化,才能建构起真正的文化认同;在重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应该理性地、批判地对待现代性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球化、多元化和“网络公民”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带来了新的思考。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忠诚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而从文化层面构建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国家信念,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走向,而身份与认同是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文化研究语境中,以族裔散居视角去审视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界定族裔散居、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等术语的文化内涵也就凸显出来.斯图亚特·霍尔作为文化研究的思想集大成者,其"两栖人"独特的文化身份成为我们研究他本人及他的<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提供了极佳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类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中思想意识和娱乐体育取向的积淀,是人类区别于物的本质特征;文化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各种不同的划分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先进文化一旦被族群或国家认同,便会成为国家、民族的盛大节日,发生巨大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持续地恒定地推动这个国家或民族的不断发展;要想使一种文化获得各民族的认同,就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持久而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主持人语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 ,已经对文学研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 ,是迎头对应文化研究的挑战 ,而又运用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从新的路径进入文学的明智选择。文化身份的命题是在后殖民理论的平台上被提出 ,并被移用到文学研究中来的。文化身份研究从文艺美学来说 ,是肯定主体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存在合理性的 ,从文学研究的外延来说 ,是语境式研究和文本式研究相结合的。因此可以融合进社会学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原型批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等诸多文学研究方法 ,可以融文学的背景研究和文学的文本研究为一体。本专题各篇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王宁教授的《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准确地描述了全球性文化研究对文学形成的挑战 ,并且充满信心地指出 ,引入文化身份问题 ,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王宁还提出在引入文化身份研究中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如果将王宁教授的论文看作是一种呼唤 ,那么 ,王一川教授的《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刘俐俐教授的《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乔以钢教授的《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则是对这一呼唤的回应。我们惊喜地发  相似文献   

16.
在正项-中项-异项的动力性关系中,中项处于两头受压的位置。正项对中项的压力是受其维系自身地位的要求驱动的,其压力大小与文化的宽容性相关。异项对中项的压力来自于亚文化自身翻转的要求,也来源于艺术对自身标出性的追求。在文化的不同层面上,中项的受压情况是不同的。正项、中项、异项之间复杂的张力关系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是经济全球发展协同合作的基础与动力.有专家提议正视"文化认同"存在的各种困难,以解决困难为前提实现跨文化的超越与认同;也有专家提议采取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所强调的思想:"各美其美,芙美与共",使各国美好文化都得到尊重与传承,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文化认同"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话题,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当代民谣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作了文学性和舆论性的回应,校园民谣就是其中一种。校园歌谣主要指在大学、中学校园私下流传的对校园生活、社会现象进行讽刺批判甚至批评的歌谣。它通过课桌、墙壁、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传播,虽然蕴含了许多文化韵味,但也包含了一些负面内容,这应当引起人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认同的世界历史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主客体张力关系,唤起了各个民族国家世界意识的觉醒,由此逐渐地生成了世界历史语境下的文化认同。这个当代世界文明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一而再地引起各国学界持续而反复的研究、解读与重新思考。实际上,文化认同不仅是强化民族个性,通过他人确立自性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需获得他人的承认和接纳,进而最终肯定自我、回归自我螺旋式展开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进程内在地蕴涵着当代历史主体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理想价值图式。  相似文献   

20.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由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艺学研究领域的走向,而身份与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汉语语境里,需要对“身份”、“认同”和“同一性”几个词语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研究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产生它们的不同语境,以及与各种不同语境相联系的具体复杂的问题。身份研究和认同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具有鲜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与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