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对“有时周延论”的驳斥 “有时周延论”认为特称判断I、O的主项和肯定判断的A、I的谓项在有些情况下是周延的,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周延的。这一论断是如何得出的呢?经分析总结,有下面两种主要情况: 第一种,据上文A、I、O 三种性质判断为真时所对应的图形,可知: A判断主项s和谓项p是全同关系时,谓项p的外延是被全部断定的,即是周延的;主项s和谓项p是真包含于关系时,谓项p的外延不是被全部断定的,即是不周延的。  相似文献   

2.
一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单位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如:出租汽车(述宾/们正),长一尺(述宾/主谓)。本文打算对介词以及由此组成的介词结构所产生的组合方面的歧义现象做一整理,旨在说明汉语的常用介词中有相当一部分能引起歧义。以下就举例说明。1二在1)在火车上写字这是一个层次相同的同形结构。可以指:A把字写在火车(车厢)上,B坐在火车上写字。朱德熙先生是用变换的方法来分化这类句子的。。但是,如果我们以“火车”为参照物,来看动作“写”发生时“人”与“字”所处的位置,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见表。表中“+”号表…  相似文献   

3.
1.引言在日常谈话中,人们常会发现一句话有时可有多种理解。例如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举的一个很有名的句子:“鸡不吃了”。当没有上下文或特定的语境约束时,这句话就存在两种理解。a.“鸡”作为动词“吃”的施动者,指的是家禽,意为鸡已经吃饱了,它不想再吃别的食物。b.当“鸡”作为动词“吃”的逻辑宾语时,意为“鸡肉”。说话者或许已经吃腻了鸡肉,因此说出这句话来。这类存在两种或多种含义的句子被称为歧义句。歧义(ambiguity)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英语作为自然语言,也必然存在歧义。本文意在探讨有关英语的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4.
歧义句与修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一个句子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含义,有不同的讲法,这样的句子就是歧义句。例如: (1)一边站着一个孩子,看来年纪还很小。(转引自《语法修辞讲话》) (2)他对共产国际及对他的错误的处理有意见,…例(1)第一个分句可以理解为只有“一边”,一个孩子;也可以理解为“每一边”,两个孩子。例(2)“对他的错误的处理”也有两种理解:  相似文献   

5.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意义,而不是以语法和结构做为教学的中心。语法结构与意义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这其中存在着一个歧义的问题。如“He didn’t come because he was ill”。这一句子在没有具体语境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歧义,可以理解为“他因为有病所以没有来。”或“他并不是因为有病才来。”这两个迥然不同的意思。要消除这些歧义,仅靠精通语法结构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即使在具体语境中我们也很难准确地理解词义和句义。如小男孩冲着他爸爸说:“The  相似文献   

6.
歧义(Ambiguity)是任何一种语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歧义指有些句子的意思模棱两可,一句话能作两种甚至更多解释。本文试图对英语非谓语动词引起的歧义现象及其避免方法作些探讨。一、歧义的分类及举例评析根据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在的根源,可将歧义分为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词汇歧义(Lexicalambiguity):英语的词汇相当丰富,多义词甚多(包括近义词和类义词),经常造成多种理解的可能,出现歧义。如:1)Shestoodbythebank.2)Maryisdrawingaboat.3)Mr.White,thepriestisgoingtoMarryJaneatthechurch.例1)中的“bank”…  相似文献   

7.
所谓名词词组指的是以名词为中心词的词组;动宾词组又叫述宾词组,指动词加上其宾语构成的词组;主谓词组则指那些由被陈述与陈述两部分构成的词组,即词组的两个部分之间有主谓关系。语法学家告诉我们:“词组是由若干词构成的造句单位,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逐层搭配起来的没有一个语调的一组词。”这一点英汉皆然。但英语句子名词化现象普遍,即偏重使用名词词组,所谓“名词优势于动词”(Preponderance of nouns over verbs)。例如,You can rectify the fault if you insert a wedge(嵌入一个楔子就可纠正误差)。在科技文体中,这句话可改为:Rectification of this fault is achieved by insertion  相似文献   

8.
动态语境既可理解为一种语境观,也可指一种语境类别,而后者却是语用学研究迄今所忽视的。本文即从歧义的“动态语境”概念里,分离出这种视听意义上的动态语境,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语境两分法的主张,并详细探讨了这种动态语境的特点、语用功能、符号载体、静态语境与它的转换等。对动态语境的研究有很好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格律诗大量的诗行是一个或几个主谓结构,尽管有时主语省略或隐含,我们还是称它为主调句。我们所说的名词句是指一行之中没有主谓结构,完全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的,而且两个以上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之间不发生主谓或偏正关系。或者一行之中虽有主谓结构,还有独立于这个主谓结构之外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样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也是名词句。请先看一例: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杜甫《琴台》这一联上行写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始终不渝的爱情生活,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家千金,他们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下行写诗人对这一对年轻…  相似文献   

10.
古人论文,常以“气”作标准。“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中以气衡文的这句名言,历来为文论家们所称引,被他们视作评价作品的一根重要标尺。古人所谓“气”,常常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指作家本身俊爽超迈的品格修养,  相似文献   

11.
“美国梦”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美国梦”的内涵,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的定义。尽管说法不一,但却有其共同点,那就是“美国梦”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从狭义的方面来讲,它指的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美国梦”实际上是一种梦幻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个人信息与隐私信息的界限由混同走向清晰,其定义模式也从“识别说”发展到“关联说”。判断信息的可识别性有三项标准:在识别主体上,应采“主观说”,以实现个人信息保护与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衔接;在识别对象上,需将“识别”限缩解释为“身份识别”,且完成身份识别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标识符,并至少包含一个社会意义上的标识符;在识别方式上,直接识别方式的存在与否有待商榷,以人格利益的关联性作为间接识别中个人信息的判断标准,可避免个人信息的外延失之过泛。  相似文献   

13.
<正> 《指物论》是以主、客问辩的形式,以指、物关系为中心来阐述世界构成问题的一篇论文。它意在证明主方提出的“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这一论题的正确性。《指物论》中“指”和“物”是相关联而又相区别的两个范畴。“物”的含义,我们根据《名实论》的“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一句对“物”所作的规定,可以理解为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在《公孙龙子》书中,“物”,一方面可以作为万物的统称,另一方面又可指具体的物体。不论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物”,它都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指”在《公孙龙子》书中只见于《指物论》一篇,由于无法找出其  相似文献   

14.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七五”期间的一项重大决策。它对促进经济、教育、科技的改革;促使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精神文明等等,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政治体制”这一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广义地理解政治体制,是指国家制度,它包括了国体与政体的全部内容。狭义地理解政治体制,主要是政体的内容。我认为,我国目前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后一种理解。这种狭义的政治体制的内容,又可划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层次:一是总体上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  相似文献   

15.
索绪尔基于符号学语言观,提出了能指和所指的概念。由于这两个概念是基于静态的词层提出的,所以既不能对能指和所指“过剩”现象加以合理解释,也无法扩展到句层。为此,本着继承和发展的原则,依据“语言变体”理论,对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内涵进行优化处理,提出了一个既能体现索绪尔初衷,又可扩展到句层的优化方案,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这一组术语,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应用他的语言符号观。  相似文献   

16.
话题句是从话语语言学中引入的一个术语。目前我国语言学界已有人引用,但对“话题”本身含义的理解,却宽严不一。本文所讲的话题是指一段话所谈的中心,话题句则是表述这个意义中心的句子。书面形式中最大而完整的话语单位就是篇章。任何篇章不论其体裁式样、篇幅大小,都是以话题为中心,把语言分层次组织起来的。全篇围绕着中心话题(在文章中叫主题或中心思想,可称之为一级话题)组织而成,为了  相似文献   

17.
两次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遇到几个难点,翻阅一些参考资料,也是众说不一。对这些问题我是这样理解和处理的:(一)一个长句课文第三自然段是一个长句。有人认为这是单句,有人认为这是多重复句。我认为就全段看,是个单句,但其中的复指成分却是由多重复句构成的。这种情况并不罕见,用指示代词“这”作本位语时,其复指成分甚至可以是整整一段话。  相似文献   

18.
回归本义的"新闻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价值可以分解为两个层次进行理解。一个是作为选择标准的新闻价值,即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事实和素材进行选择和把关时所采用的判断标准和尺度,可将其称为“尺度性新闻价值”;另一个层次是作为社会功能的新闻价值,也就是新闻传播活动和事业对于整个人类与社会的有用性,我们称之“功能性新闻价值”。这就是新闻价值的两个所指层面。而对于这两个层次的新闻价值内涵,还要从其具体的构成要素方面进行研究和解释。  相似文献   

19.
宋代王安石《明妃曲》的阐释里程,可厘定为历史批评(诗旨)和美学判断(诗艺)两条线索。解读的重点在于备受争议的“人生失意无南北”和“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句。梳理、辨析《明妃曲》迄今为止的接受史、文本解读上的歧见或多义性阐释实际上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代不同读者阅读视野的嬗变史,因为理解本身就是读者的主观性反响和文本的客观性存在二者的交互作用,故而,《明妃曲》的阐释实际上即成为姚斯所说的一种“当代的存在”。但不管每一时代的读者怎样试图求得确解,都有其阐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语言学界从各个角度对象声词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简称《语法提要》)将象声词从《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简称《暂拟系统》)的形容词中独立出来,成为汉语词汇大家族的正式成员,耿二岭《汉浯拟声词》、《汉语拟声词词典》也相继出版。这些似乎都在证明一个事实:象声词的性质已有定论,没必要反反复复讨论了。其实不然,到目前为止,象声词研究的部分新成果并未被语法界正式承认合理吸收,许多争论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些都容易造成错解和迷茫。一句话,象声词研究仍陷在迷谷之中。 命名:困惑之一 摹拟声音的词,自古有象声字、状声字、状声词、象声词之称;现代多用象声词,兼用摹声词、模声词,目前状声词和模声词已走向消亡;自八十年代始,语法学界侣用拟声词,摹声词只剩遗迹,象声词仍在语言学著述使用中显示着自己的生命力。那么这个概念采用哪个术语好呢?术语的生命在于“信”,即意义的确指性,以避免歧义理解。在此前提下,应求“达雅”(指通俗易懂、外延的周密、内涵的繁富),其中“信”应摆在首位,是必备条件,“达雅”为补充条件,宁缺勿滥;以“信达雅”俱全为佳。也就是说,当同义术语都具有确指性时,“达雅”则上升为确定优劣取舍的因素。象声,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