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西双版纳布朗族妇女发髻上插的银簪是颇特别的:簪头似螺尾,三个螺峰并列。她们的簪子为什么一律铸成这种形状呢?传说是为了怀念古代一位善良的布朗族美女“婻三飘”。许多世代以来,当布朗族妇女在清彻的山涧溪流梳洗自己的秀发的时候,往往想起《三尾螺》这个传说。 这个传说已被搜集整理出来,收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第五册里(上海文艺出版社版)。  相似文献   

2.
竜神是布朗族的村寨保护神,竜神崇拜和祭竜仪式是布朗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民间信仰,影响着布朗族群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一方面满足了布朗族群众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维护村寨的道德秩序、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到批判和禁止的布朗族祭竜仪式在经过短暂的断裂之后迅速复兴,并逐步参与到国家的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民间信仰面对社会变迁和国家力量所表现出来的极强的适应性.这种传统的复兴与再造实质上是国家权力、民间精英以及民众生活动力等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布朗族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人民的生活还十分困难。西双版纳布朗族在反贫困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两山”脱贫模式和以村民跨境劳务输出为主的脱贫模式,两种脱贫模式都对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开展,把两种行之有效的脱贫模式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整合,将有助于尽快改变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实地凋查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傣、哈尼和布朗族妇女的受教育情况.指出其共性是民间教育,传播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不平衡性是各族妇女受学校教育的程度不同.教育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生产方式对知识的需求作用,经济条件对教育的影响、宗教教育与妇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过去对农业祭祀多是作宗教学研究 ,对稻谷神话多是作文学研究。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 ,以不同类型的农耕民族———傣族和布朗族为例 ,从野生稻的驯化 ;原始先民对土地、农具、谷物的崇拜 ;妇女在稻作史上的贡献诸方面 ,释读其仪式和神话的底蕴 ,探索直接与稻作生产历程相联系的稻作祭祀与作为稻作生产变形记录的神话的关系 ,即原始宗教与现实与文学的关系 ,从而揭示出与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农业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由于橡胶市场持续向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曼芽村的经济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布朗族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也遭受了显著冲击:在传承方式上,传统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寺庙教育让位于现代学校教育和市场以及新媒体教育。这样的变化,在拉近了布朗族与现代性关系的同时,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面临着被中断的挑战。为此,应努力发掘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布朗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使之融入到现代学校教育中,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增强布朗族的民族文化自信,使布朗族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不少边疆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中,明显存在着主体意识欠缺的问题,这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本文根据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布朗族地区调研所获得的资料,提出了如何增强主体意识、推动布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8.
布朗族分布在祖国云南省西南部边境一带,共约五万二千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山区,此外临沧专区各县和思茅专区的墨江县和澜沧县也有少数分布。解放前,布朗族社会发展不平衡,居住在临沧专区各县及墨江县者基本上已发展到封建社会阶段,而聚居在西双版纳山区和澜沧糯福区者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布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汉代以后的史书上记载有“濮”、“扑子蛮”、“蒲蛮”、“蒲人”等,实际上都是布朗族在历史上不同的称呼。解放后,为尊重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没有文字。布朗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布朗语支。解放前这里生产非常落后,特别是西  相似文献   

9.
布朗族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保山等地山区或半山区的布朗族,既是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的特有民族和跨境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宗教信仰形态丰富多样,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和汉传佛教并存。总的来说,布朗族宗教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宗教信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宗教信仰与义务教育的关系、宗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系以及宗教信仰与周边及境外少数民族的关系,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和发扬布朗族宗教信仰中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精神和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云南、和谐边疆服务。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文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妇女观。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妇女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父权时期之初的妇女虽不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但其在社会生活中仍是不可忽视的。奴隶制时期的妇女则完全成为贞操观念的牺牲品。古希腊社会经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再到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一再降低。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省勐海县老曼峨村为个案,介绍布朗族与周边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村寨的族群关系,分析当地布朗族如何根据主观选择,将民间信仰作为建构差异化族群关系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布朗族研究的成果作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并从综合性研究和社会形态研究、文学艺术等6个方面,重点作了学术性评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泼水节溯源与传播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泼水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传统节日。该节之缘起,应从"泼寒胡戏"说起,它是古代伊朗即波斯民众为庆贺甘雨降而凶旱退的一种传统仪式,后经西域传入中国中原地方。传入西南的途径也许是经印度、缅甸而至滇南。  相似文献   

14.
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帮助布朗族群众脱贫致富,但贫困状况至今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财政自给率低、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等。对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予以扶持。  相似文献   

15.
哭嫁歌是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化,其创作、演唱及传承,极好地折射出女性的角色心理及生命历程。哭嫁歌中有许多反映女性生命史的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生命史。哭嫁歌产生、兴盛、消亡的过程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必然,也彰显出女性文化、角色心理、女性生命史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到个性解放启蒙思潮的影响 ,再加上女性之间交流的日益增多 ,明清时期女性群体开始意识到封建婚姻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 ,从而产生了逃避婚姻的心理 ,在创作中表现较为明显 ,显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朦胧觉醒。这一心态影响到了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女性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