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书法史上,书法遗迹版本问题的大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以前不明显.宋代书论文献中涌现出的书法遗迹版本问题,是与宋代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它不仅是宋代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极具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代书法史上曾设置过一个专门的御用书法机构——御书院。它隶属于翰林院,是皇帝学习书法、从事书法活动及选拔、培养书法人才的场所,堪称皇家“书法学院”,萃集了一批善书的书法官吏。御书院从宋太宗始设到高宗罢废,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为宋代书法的发展作出过一定贡献,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却一直被治宋代书法史者所忽略。从制度层面对御书院设置的时间、位置、变迁、机构职能、人员选拔及出职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初步考证,以期对这一重要的书法史问题有新的认识,并补书史之阙。  相似文献   

3.
董史的《皇宋书录》,作为一部专门记载宋代书家及诸多书法史问题的重要书学文献,从其体例和内容来看,体现了董史的“崇帝王、重四家、轻其他书家”的宋代大书法史观和“书因人贵”与“因人废书”的书学思想;书中还记录了释家书法及女书家,具有重要的书法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董史《皇宋书录》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史生活在南宋末年理宗、度宗时期,江西人.受宋代收藏风气影响,董史的收藏也很丰富,但在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毁于大火,后世几乎没有流传.董史的交游,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至少有三人:赵锐、牟益和曹士冕.董史的<皇宋书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宋代书家及诸多书法史问题的重要书学文献.<书录>的成书背景缘于董史个人对书法的喜好及其丰富的收藏,再加上学术上的考究.<书录>体例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著述上的史、论、著结合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敦煌书法源远流长,书写者来自僧侣、清信士等多个阶层.许多卓有成就的书画家受其启发.数量庞大的敦煌写本因其时代连续、书体丰富而具有极大的书法价值.对于中国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研究而言,具有考古意义的敦煌出土书法作品无疑是无比丰富的宝藏.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敦煌书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敦煌文献对书法史研究的意义,并以敦煌南朝写本书法为例初步构建了敦煌书法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6.
文彦博是北宋与富弼、司马光齐名的政治家,其诗文书法俱佳,在北宋政坛与文坛举足轻重。镜考《文潞公集》版本源流和比勘现存的版本,有助于分析研究文彦博的创作特色和思想理念,从而更好地去了解北宋中后期的文学发展脉络和社会政治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7.
党黎 《中州学刊》2004,(4):127-128
关于李贺集的版本问题,古人做过不少研究,多散见于各书录题跋.李贺集的刊本主要有京本、蜀本、会稽姚氏本、宣城本、鲍本五种版本系统,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近代以来李贺集版本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王国维对蒙古本的详细考证,是李贺集版本研究的一大贡献.但同时,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秦汉之际,是我国书体各体形成的重要时期。自大量秦汉简牍问世以来,填补了书法史上秦至东汉这一时期的空白,使书法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备。汉简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遗产。学习汉简书法不仅是一种书体形式的借鉴,而且是一种书法精神的追求。本文通过阐述汉简书在中国书法史的地位及艺术特征,在笔势、笔法、结构、章法布局、美学、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汉简书艺术对后世的启迪借鉴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思航 《理论界》2013,(6):135-139
北宋初期书坛承续唐末五代衰风,大家寥寥,这一时期有书名者多是五代遗民,他们使书学延晚唐之传统,开"尚意"之先河,有着重要的过渡作用,李建中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李建中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只能算二流书家,但在宋初却号"第一手"。其书法呈现出肥瘦得中、不温不火、清雅宜人等特点。李建中是书法由唐入宋的枢纽性人物,也是宋代书法家文人化的重要推动者。  相似文献   

10.
宁稼雨 《社会科学战线》2022,(12):128-141+282
文章在对日本尊经阁藏宋本《世说新语》进行版本梳理的基础上,着重以该本与嘉趣堂本和湘中刻本对比,证明尊经阁本校勘价值的优胜之处,挖掘梳理尊经阁本所附宋代汪藻《叙录》对《世说新语》书名、卷帙、门类、版本,以及敬胤注、《人名谱》《引书书目》《解题》诸多方面研究的文献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越是北宋仁宗时期有名的书法家,时任国子监书学一职,教授国子生书法,在当时是有一定名望的。可惜的是,周越在宋以后人编著的书史性文献中地位不显,而且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周越书迹的著录、周越书法的真实影响,以及周越书法的批评和评价等方面,仍有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邓肃为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有《栟榈集》25卷传世。他诗、词、文兼善,又长于书法。《论书》阐明了他对笔墨纸砚的认识与取用法则,并对唐宋几位书法大家及其书法特点进行了品评鉴赏;由其书迹题跋,可以洞见其以人论书的书学思想及尚晋崇王的书法趋尚。邓肃《论书》及其书迹题跋,皆精到语,既充分体现了他的书法造诣,也折射出宋季书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3.
邓淑兰 《学术探索》2012,(1):124-127
以书、画、诗、文闻名于世的赵孟頫,因以宋室王孙的身份出仕元朝而备受争议,关于仕元也一直是其研究的焦点。本文结合赵孟頫《松雪斋集》及其经历,对学界有关这一问题的某些看法提出异议:赵孟頫是贰臣抑或逆子?赵孟頫是主动出仕还是被动出仕?赵孟頫力求外任是甘于淡泊还是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宋太宗曾仿唐制设置过翰林侍书一职,任职者为王著。王著在当时是一位对宋初书法做出过贡献的书法家,有一定的名望。可惜的是,王著在宋以后人编著的书史性文献中地位不显,而且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王著的生平与卒年、王著"善于规益",以及王著书法的评价等问题的认识,仍有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北宋建立到南宋初期,宋朝与高丽王氏政权有着十分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书画交流是双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的书画交流主要通过两国官方间贡赐贸易、使节往来等途径进行。通过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北宋与高丽两国书画艺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张倩 《殷都学刊》2008,29(4):63-66
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开启了宋代专选唐绝句的热潮,许多唐人绝句藉此保存下来。此集版本刊刻较为复杂,洪迈两次刊刻此书,定为一百卷本。宋人吴格对此宋本部分修正,宋人汪纲又据此重刻,因另析出六言诗为一卷,改为一百零一卷。此书宋本已佚,有明刻本两种存世,明嘉靖陈敬学据汪本重刻,明万历赵宦光因洪迈原编舛误较多,再作校订补充,重新编定,改为四十卷。  相似文献   

17.
绘画笔墨有着与书法笔墨不相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书法先期成熟之时,线条、轮廓方面的用笔造型对绘画有巨大影响;但随着唐代以来绘画水墨的发展,绘画墨法长足进步,进而与笔法相互整合,产生了有笔有墨的笔墨观念,并随着明清写意笔墨的发达,反过来兑入了书法笔墨之中。而写意的发展又使得绘画笔墨不得不远离宋代写实传统,进而与书法笔墨的表现性不谋而合。于是,书画一体才真正地被文人画一脉创造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