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辉耀 《青春男女生.妙语》2010,(10):33-33
同治三年五六月间,曾国荃率领吉字营五万人马,与太平军在江宁展开决战。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事已进入最后见分晓的时候,双方都豁出去了,战争十分惨烈,吉字营能否取胜,并无把握。当时各方对曾国荃指责甚多, 相似文献
2.
刘铁铭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4)
曾国藩为学德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做读书明理的君子,其主要表现在:真正的读书人应当勤奋读书,志在圣贤,而不是志在科举;读书只有两件事情,就是进德修业;学问并非只在书本上,若能日常生活落实圣贤所说孝悌之道,那也是大学问家;读书人最大的美德是要虚心,虚心才能有识;读书进德,需要一生持之以恒,只有如此才能成为君子;作文需要读书和生活的积累,不断明理,不断实践,一旦顿悟,机到神到,就能写成千古美文 相似文献
3.
“学”与“术”在翻译教学各环节中本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在现实的翻译教学中却存在“学”与“术”分离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本文分析了翻译教学中“学”、“术”分离的真实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学”与“术”有机统一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梁世和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9-53
曾国藩的“礼”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至高无上的本体 ,都具有无所不包性。曾国藩把义理学、考据学、经济学、词章学综合于礼学 ,黑格尔则融合各家各派于一身。曾国藩修齐治平的逻辑过程 ,与黑格尔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10,(3):54-54
同治三年五六月间,曾国荃率领吉字营五万人马,与太平军在江宁展开决战。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事已进入最后见分晓的时候,双方都豁出去了,战得十分惨烈,吉字营能否取胜,并无把握。当时各方对曾国荃指责甚多,还波及曾国藩本人。他既为九弟安危操心,又被周围的风言风语所困扰,烦躁不安。这时他想起了早年的“静坐”功课,于是就在安庆衙门的三楼上,特辟一间静室。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独自一人在室内静坐一个小时:去除一切杂念,凝神枯坐。这招果然起作用:上楼时心乱如麻,下楼时心闲气定。就这样连续静坐一个多月,平静的心绪使曾国藩冷静,决策得当,最后终于等到了曾国荃取胜的消息。 相似文献
6.
7.
陈戍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3-10
曾国藩生平治学领域宽广。本文主要论述曾氏看重经学、最重礼学以及发明《四书》义理等三个方面的思想与贡献 ,曾氏称得上“经学家”。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通人之学”“专人之学”等学术思想是中国学术研究转型的重大创新,通过对王国维学术成长的梳理、学术成果的分析、学术思想的论证,对“静安之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王国维凭借厚实的知识贮备,批判地继承西方哲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构建中国大文科的学科体系、研究文史哲的学术体系和中国学者的学术话语体系方面做出了全面系统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和开创性成果,堪称开一代风气的大学者;王国维以创辟胜解、通方知类的学术思辨,创立二重证据方法,探索出一条由“通人之学”到“专人之学”学问研究蹊径。系统审读、反思静安之学,对我们严肃读书风气、匡正学问研究态度、提倡学术争鸣、甄别解决知识产权争端、清除学术造假现象、规范学术研究流程,能够起到见贤思齐、弃旧图新之作用。 相似文献
9.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
作为晚清时期的一代儒臣,曾国藩对汉代道家论著《淮南子》兴趣浓厚,并且颇有研究心得。曾国藩对《淮南子》的研究主要采取文献校理和思想感悟两种方式。前者包括对书中文辞的校勘、释义、溯源,以及对原注的修正补充,反映出清代乾嘉学风对曾氏的深刻影响;后者则表现为曾氏对该书的思想解读和精神体悟,展现其作为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对《淮南子》思想的独特认知。总体来看,曾国藩对《淮南子》的研究尽管内容有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在清代"淮南子学"史上仍不失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花儿”研究与“花儿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郗慧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2,(4):11-13
“花儿学”著作出现之后 ,“花儿”研究走进了低谷。对“花儿学”的新理解———从“花儿”研究的其他领域 ,可能会使“花儿”研究范围得以开拓 ,但实践此研究方法的条件难以轻易完备。因此 ,对“花儿”研究的预测是 :过去的热闹局面不可能重现 ,但随着上述理论、方法的宣传和实践 ,有较高学术质量成果的出现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1.
12.
曾光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4):151-157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13.
14.
詹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6):101-103
《学记》之所以名曰“学”记,主要是由于:其一,汉字的“教”是源于“学”的;其二,先秦教育家“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学本论思想对《学记》作者所产生的影响;其三,从内容来分析,“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是《学记》教学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范婷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10-114
为探索素质教育的出路,将孔子的“学”与“思”的思想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与当前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孔子强调的“学”侧重于知识的累积与继承,而“思”侧重于知识的创新、发展与批判,在教育过程中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当前,充分认识孔子的“学”与“思”的价值对推进素质教育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光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4)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17.
宋德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S5)
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起点。它首先从军事工业开始,表明它必须得到握有实权的封建官僚的支持与提倡。本文对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与洋务实践活动进行了探讨,指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倡者,正是在他的支持和领导下,洋务运动在军事工业中广泛开展。军事工业又推动了民国工业的发展,由此在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阶级关系,它们日益否定着旧的生产力和旧的生产关系,由此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8.
周柏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6)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20.
素质教育要求好的教师必须是专家学者型的,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决定和制约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教师工作的洗长决定其教学活动过程就是教师自身“学”与“教”的能动结合过程。教师应当通过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学”与“教”的能动结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