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世纪西欧素有法律传统。该传统既体现在日耳曼习惯法中,也体现在基督教观念中。根据日耳曼传统,习惯法源于人们共同的习俗和观念,遵循着古法原则,并非由国王制定然后自上而下推行的法律。根据基督教观念,国王和世俗政府被置于上帝和神法之下,民众对上帝的忠诚胜过对世俗统治者的忠诚。总之,法律第一位,国家第二位。在这种法律政治环境下,西欧逐渐形成了国王要在法律下统治的观念。中世纪学者不断总结阐述这一观念,最终在中世纪形成了法律限制统治权威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吕绍勋 《理论界》2010,(10):96-98
本文主要追问全面去圣化的现代世俗社会神圣生活的可能性,考察何谓神圣?它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可能的基础是什么?神圣与世俗相对,超越世俗之上,却赋予世俗以现实性和意义,是世俗的现实基础和意义来源。面对现代困境,新正统神学提出了回复上帝主体性的方案,传统儒学则提出了回复天-人结构中的天命的主体性的方案。这是中国传统儒学与基督教神学的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3.
陈世锋 《船山学刊》2011,(1):173-176
现实杂多的经验世界背后终极的超越者是什么?传统基督教认为是有住格性的上帝,近现代科学则认为是普遍理性。普遍理性强调的科学规律之必然性,挑战了位格神干预尘世的可能,但也使人类的自由意志、创造性等精神性存在成为了难题,从而构成了科学与基督教的形而上冲突。中国传统的境界论可以更好地解释超越,高境界既内在又超越于世俗,既在某一境界之内承认相对普遍的理性,又使创生性存在于不同境界之间,从而使理性与创生性在某种新角度下得以共存。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6,(4)
奥古斯丁在其传世著作《上帝之城》中提出了"两城"的概念,即"世俗之城"和"上帝之城"。按照奥古斯丁的理解,"上帝之城"是由上帝为王,由天使和圣徒所组成的天上之城。奥古斯丁认为,基督徒只是暂时寄居在"世俗之城"中,只有"上帝之城"才是他们永恒的居所。奥古斯丁的"两城"观念在基督教神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有关基督徒身份认同这一方面,给予后人很大的诠释空间。  相似文献   

5.
阿伯拉尔是12世纪最重要的神学哲学家。他秉承了自教父哲学以来"信仰寻求理解"的传统,主张信仰无理解则空,理解无信仰则盲。在伦理学方面,他勇敢地将基督教伦理学和古典哲学伦理学(尤其是西塞罗的世俗伦理学)结合起来,提出了著名的"意图论"伦理学。他秉承了基督教的原罪论和性恶说,但主张这种内在的、本性的恶习本身不一定是罪。罪是后天通过人的意志选择获得的。衡量善恶与否的标准是意图。有三种途径:悔罪、忏悔和补偿,可以实现罪人与上帝的和解。  相似文献   

6.
汪舒明 《社会科学》2004,(11):119-124
当代美国主流社会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亲犹主义。它是当代美国所经历的广泛的文化变迁的结果。希伯来文化曾对美国文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在当代,美国犹大人已经成功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在文化上成功地实现了“美国化”。犹大教和基督教在当代的对话则开启了两大宗教历史性和解的进程,建构起“犹大教——基督教传统”这样一个文明认同的共同基础。此外,20世纪末美国社会捍卫主流文化的保守冲动也助长了主流社会的亲犹主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基督教开始世俗化,具体表现为新教的产生及其对英美国家法律理念的影响。新教奠定了近现代英美法律理念,以英美的废奴运动为例可以证实基督教对世俗法律文明的推动作用,直到当下基督教仍然是英美国家世俗法重要的道德监督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宗教的人文主义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世界上各种宗教不同,中国传统宗教独有一种入世的精神,强烈地呈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第一,以人为本,高扬人性。西方的基督教是一种以神为中心的宗教。它把上帝看成是全知全能的、是崇高与神圣的,是美善行为的化身,同时还是无限的。相反,人则是有限的、卑微的,不完善的,生来就是有罪的。人在上帝的救助下,不断赎罪,才能进入天国,接近上帝,但人永远不能成为上帝。与基督教不同,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人是中国宗教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出发点,在中国宗教中,神人之间是贯通与相融的关系,人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  相似文献   

9.
乌利希.慈温利是16世纪瑞士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政治活动家。慈温利作为神权政治思想家,指导了苏黎世宗教改革。其神权政治思想的内容是在教会与世俗政权构成的基督教共同体中,上帝是最高统治者,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苏黎世宗教改革实践体现了他的神权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李锦全 《学术研究》2001,1(11):86-89
洪秀全的宗教思想一般认为来自西方基督教,但拜皇天上帝与主张平均平等,也是中国原始宗教和后来农民起义的传统思想,因此可以看成是中西文化的结合.德国农民战争中的闵采尔是正宗教会的神学异端,太平军起义时的洪秀全,亦被近代基督教视为异端邪说,其实这是反封建革命农民的本能,是中西文化的共性.  相似文献   

11.
王慧 《北方论丛》2016,(4):43-48
法国当代著名后现代理论家朱莉娅·克里斯特瓦的宗教观以后现代思潮为背景,借鉴精神分析、宗教史等研究成果,提倡塑造普通母亲般的圣母形象、双性同体的上帝形象,走向多元包容的基督教应该成为治愈当代人心灵创伤的良药.她的宗教观不仅丰富其理论体系,还使基督教走下了神坛,从而为当代基督教研究乃至跨学科文艺思潮增添克里斯特瓦开放多元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2.
欧洲中世纪的世俗文学虽然相对于教会文学有明显的世俗性特征,但并非纯然的世俗文学,也非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简单延续.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作为世俗文学的主要代表,都有各自的发展背景,因而各有特定的人文走向,尤其是,它们与基督教文化都有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孔孟之天强调天的道德属性,在天人关系上人以天为道德本体,人可以与天合一。《圣经》中之上帝是人不可预知的,超越人的认识能力,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单向度的信仰关系。由于孔孟之天与《圣经》中之上帝的不同,儒家和基督教的终极宗教精神也就有了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为中心,对西方启蒙思想发展与嬗变的内在理路作了梳理,并探讨了启蒙的偏差与纠偏问题.论文第一部分概述古希腊罗马启蒙思想的发展、成就与偏差;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学术界对基督教与古希腊罗马思想关系问题上的偏差,指出基督教对希腊启蒙思想的纠偏作用;第三部分指出西方世俗人文主义者继承了人文主义的传统.但与传统宗教思想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第四部分探讨基督教与人文主义融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卢梭通过对整个西方基督教传统的检讨,提出了"公民宗教"的思想,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宗教对一个政治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二,基督教本身并不适合作为"公民宗教".只有当一种宗教信仰本身不但能够重新树立起"仁慈的、全能的上帝"的至高权威,而且能够激发起人们对社会道德与自身职责的遵从和热爱的时候,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宗教"而确立起来.虽然公民宗教起着整合社会大众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作用,但其绝不游离于世俗社会之外,更不会与世俗的政治权力相对立.  相似文献   

16.
冰心"爱的哲学",或可叫做"母爱哲学",其中包含着她接触到的各种文化的部分性征,以及受宗教神秘主义和儒家影响而形成的"泛爱"倾向。冰心"爱的哲学",一则受到基督教一神论的上帝创世权威形象的影响,二则是在童心的影响下把基督教超自然的"爱"的上帝想象在了自然中,因而又与泰戈尔的"泛神"、"泛爱"思想发生了共鸣。冰心创作对"泛爱"倾向的人生哲学"由信到疑,因疑而更信"的风格可以从"自然的倾向"和人本主义方面来解释,这两个方面同时也构成了冰心"爱的哲学"的文化心理建构。  相似文献   

17.
林精华 《阴山学刊》2003,16(2):40-44
广泛存在于叙述中的基督教话语 ,使得俄国文学具有了欧洲文化的基因。但是 ,俄国经由拜占庭接受的是东方基督教 ,这就使得俄国在精神上有别于信仰天主教或新教的西方 :痴迷于莫斯科—第三罗马这一拯救世界的弥撒亚理念 ,把上帝世俗化甚至意识形态化 ,通过俄国化的上帝反对西式的现代化。也正是这一作为标示俄国文学民族身份的东方基督教 ,构成了千余年来的俄国审美和文学艺术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对宗教道德的批判,既有冷静而精辟的说理和详尽的论证,也有满怀激情的怒骂斥责,更有机智尖刻的讽刺嘲笑。这些笔锋犀利,生动活泼,才华横溢的无神论作品,今天对于我们弄清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唤醒人们的宗教迷误仍然是有意义的。 一 基督教道德是基督教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宣称:上帝是道德的立法者和楷模,道德就是上帝规定的,命令人们绝对服从的东西。因此,没有宗教就没有道德。基督教道德集中体现在“十诫”中,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点:(一)“信德”,即要信仰上帝:遵守上帝的诫命;(二)“望德”,即要忍辱负重,逆来顺受,轻视现世生活,虔诚地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理性神学批判对于19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震撼是深刻的。蒂利希在其经典著作《基督教思想史》中指出。康德对于19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黑格尔和施莱尔马赫。针对基督教神学传统中存在的理性僭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全部结论在于:纯粹理性无力达到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真理。康德的这一结论受到近现代基督教神学家的普遍赞扬,即使像巴特这样深深植根于经典基督教传统的正统神学家,也对康德的理性神学批判保持高度尊重。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对于基督教神学的真正贡献在于,在基督教神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这一著作深刻而精辟地指出了面对无限存在的人类纯粹理性的有限性。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的确以某种方式表达了基督教新教的思想原则,犹如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基督教在中国得到较大规模的传播,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与基督教神学之间产生了剧烈的碰撞.西方传教士们认为,上帝(天主)是世界的真正本原,上帝是唯一的创造者;新儒家则认为,太极乃世界的最初动力,阴阳的律动和动静的和谐是世界生成的根本机制.这样,儒家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和基督教神学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便有了巨大的差异.新儒家的思想对基督教神学基础有着颠覆性的威胁,传教士便把新儒家看做自己的劲敌.不过,双方诉诸笔墨的论辩方式,对跨文化交流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