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媛 《学术探索》2014,(3):90-93
在《马人》这部小说中,约翰·厄普代克采用了神话与现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突显了现代人的精神困惑。现代社会中的人如同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忍受着生活苦闷与失望的同时,仍在寻找精神寄托。然而在一个神性丧失的时代,这一切注定是徒劳的。神话与现实生活的并置增强了对现实表述的可能性,借此厄普代克细致地刻画了现代人的真实生活,即处于天国与尘世之间的人,已经远离天国,堕入尘世。《马人》的写作手法体现了主题与表现形式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史铁生作品的个案分析,得出史铁生作品意蕴有宗教精神存在,其宗教精神主要是对人的困境的追问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路遥《人生》中的审美文化心理,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生命意蕴。其感情基调忧愤悲凉,寄寓着作者对底层人生的悲悯之情,彰显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在对土地的出走与回归中,寓示了生命历程中多重矛盾的二律悖反;对耻感伦理文化所滋生的报复心理的多元抒写,“复调”式叙事,则表达了作者对充满友爱的美好人生的憧憬。  相似文献   

4.
知青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它的精神特征深刻地联系着知青作家们的生活与文化历史。坎坷的生活经历促成了知青作家们超于同时代人的精神成熟,知青小说走在了时代觉醒的前面;曲折的生活道路和文化感受赋予知青作家多元的文化立场,使他们生发出对传统、农民文化和民间文化新的思考,促进了新时期文化新的转型;生活的成长性造就了知青小说的青春性和理想主义色彩。知青小说当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局限与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将知青小说置于历史之中客观审视,给予其更多的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5.
冯阳 《社会科学研究》2006,1(5):188-192
《红楼梦》从人类的精神现象入手,给我们展现了众多人物深隐精微的情感空间,形成了梦、幻、痴、迷、觉、误六大系统。它们灵动自然、绚丽纷呈,在艺术想象的世界里蕴涵着精神现象的自然规律,从而在结构上、叙述上、人物塑造上给小说创作提供了新视角,于中国小说史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二次创业指导纲要》是大庆石油管理局干部职工在重组分立的新形势下,在拓展市场、迎接挑战的火热实践中形成的深刻理论和集体智慧,本文从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四个方面入手,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纲要》是如何继承和创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充分论证了《纲要》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侠与情是文学的两个分支,在各自发展中逐渐走向交汇、融合,但在宋明时期却停滞甚或倒退了,这可从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作品中略窥一斑。在《三言》《二拍》有限的侠义小说中,很少有涉及爱情的篇什。即使就这部分侠义小说而言,爱情也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但总体上是缺失的,这又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侠文化本身以及话本小说分类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2 0年代初 ,弗洛伊德主义开始传入我国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不少中国现代作家 ,沈从文便是其中之一。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探讨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萧萧》 ,可见小说受弗洛伊德主义影响的痕迹 ,同时在其小说中也蕴涵着浓厚的乡土民情的自然、真诚、善良与美好。  相似文献   

9.
10.
太极拳因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而风行世界,因其显著的锻炼效果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梳理太极拳拳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基本意蕴,对武术研究、传播、修习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太极拳的产生、命名以及"拳与道合"的分析可以看出,太极拳与<黄庭经>、<易经>有直接的关系,与道家、道教、儒家等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考虑到中国文化的"互渗"、"三教合一"现象,可以说太极拳的理论渊源是整个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思想品格。文章宏观梳理了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及其时代价值进行了剖析。在当今时代,赓续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旨在揭示济慈着力刻画的贯穿整篇诗歌的复杂心情——痛并快乐着。这种挥之不去的矛盾心情正是诗人人生的真实写照。济慈短短的一生饱受贫病之苦,借助诗歌的无形的翅膀,使他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和忧愁。想象世界和痛苦现实的交融,使济慈的诗歌散发出一种无可比拟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13.
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批判性地考察现行法治理论的共同性内涵可以看出,其重大理论误区在于:对物质性的法津制度的过分关注和对精神性的法律观念的极度忽视。形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在于这种理论忽视了在法治历程中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现代法治包含或者应当包含的观念要素为:法律情感、崭新的法律态度、主人翁的独立意识、社会成员的自主性、政府的绝对守法义务等。而对法的真诚的信仰乃是现代法治真正的精神意蕴。以此审视中国的现实,其步入法治境界之路的确还相当遥远、艰辛而漫长。  相似文献   

14.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相应地,体现出不同的价值意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其方向指引;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其根本遵循;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其动力之源;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其道德准则。从逻辑关系来看,每一内容自身的构成要素之间是辩证统一而非相互并列的;不同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共同构筑起建党精神价值意蕴的整体。  相似文献   

15.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构成鲁迅前期创作<呐喊>、<彷徨>的核心语汇和中心发展线索,通过对五四<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主导话语的剥离,展示了鲁迅小说创作中这一更深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文学观,确立于对民族、民众与知识者自我的生存境遇"三位一体"的体验之中,他确立了改变这三者生存困境的精神动力,这就是他的"梦",即焕发人本有的"天性"以"立人":一方面,鲁迅的"梦"与民族、民众的生存境遇又存在着巨大反差,他愈是要缩短自我与群体(民族、民众)之间的距离,就愈加感到这种距离的不可逾越,<彷徨>较之<呐喊>对民众生存困境的审视,消解"梦"与"境遇"的对立,在对"境遇"的表现中深化并强化了他在自我生存困境中孤独个体存在的体验;但另一方面,<彷徨>并非真正放弃了对与"境遇"对立性萌生的"梦"即对人的"天性"的追寻,这"天性"中不仅有"诚"与"爱",更有"憎"与"复仇",后者较之前者,同样为鲁迅的现实生存困境所逼发,更切近他思想性格的个性特征,显现了他的"梦"与"境遇"在对立中更深层次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考察文艺副刊对新文学运动的推动作用是近来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民国四大副刊之一《京报副刊》有关青年题材的小说来历史地考察文化、文学生态相对于“五四”文化的延续性和异质性,尤其是借助于小说文本的细读来认识发展变化中的青年题材的创作倾向和思想新变。  相似文献   

18.
屈原的《天问》、《卜居》、《渔父》形式上韵散结合,介于诗与散文之间,是从楚辞到汉赋的过渡性作品,是“不歌而诵”的赋的先导。内容上则彰善瘅恶,激浊扬清,表现对丑恶现实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慨和无情揭露,既是抒发牢骚的泄愤之作,也是典型的社会批评,是辞赋体杂文的开山之作,对后代的赋体杂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