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辞·九歌》通体十一章,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它是我国戏剧史上仅存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歌舞剧本。战国时代,秦楚两大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同当时其它各国一样,纵横捭阖,都想孤立、削弱和打击对方,以巩固、壮大和发展自己。他们蚕食鲸吞,一意兼并。在这种情形下,两方先后  相似文献   

2.
自王叔师《章句》以来,至少有两件事,它影响了人们对《楚辞·九歌》十一章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和认识:一个是封建主义的“风谏”文学思想,专讲寄托;一个形式主义的治学方法,拘牵形式。于是美人香草,仿佛《离骚》,逐神分享,遂成合祀。脔割肢解,不见全牛,持足扪腹,空谈其象。致使称谓之间,彼是莫偶;扑朔迷离,人我两忘!因而使人感到“《九歌》诸篇宾主彼我之辞最为难辨。”(朱熹《楚辞辩证上》)  相似文献   

3.
所有的神最初都只是氏族神、部落神,亦即地方神.这正像恩格斯所说:"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第95页,以下简称《家庭》)湘君、湘夫人最初都只是湘水流域的土著神,后来才逐渐依靠"集合"和"黏附"等逐渐生长为神位高越、神性多样、神格复杂的大神.《山海经·中山经》已证实她们居于"洞庭之山",出没于江渊、沣沅、潇湘.作为母系氏族制度的产物,最初的湘山、湘水神都是女性,所以较古老的《山海经》仅称"二女"而不及其夫.男性的湘君是后起的.二女之降格为天帝的女儿,实在也是后来的事.  相似文献   

4.
5.
《楚辞·九歌》文化艺术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诸神寻踪与文化探索 《九歌》所祀十神,除首章《东皇太一》所祀为主宰神,全能神;第十章《国殇》所祀为战神,两章为单独祭歌外,中间八章《东君》与《云中君》,《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皆为按阴阳观念组合的祭歌。所祀四对神祗为阴阳神,亦即具有恋人神或配偶神的性质。《九歌》十神,寻其踪迹,或为楚产;或来自齐,显示了楚齐文化同源分流,至战国而又有更多的文化融汇的特征。下面,即据《九歌》的整体结构,对诸神的性质及文化渊源寻踪探迹。  相似文献   

6.
郭常斐 《云梦学刊》2010,31(2):41-48
出土文献的大量发现与整理给《九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往常在注重考据的层面上更加倾向于思想性的探究,尤其对于《九歌》的作者、创作意图、人神关系及祀神观念方面出土文献均有较强的说服力,这使得《九歌》非屈原所做的错误观点得以澄清。而出土文献与《九歌》祀神体系方面具有的同构性,标明了《九歌》的主题性质是国家的祀典,由此形成的较为相近的楚地祀神观念对于了解楚文化及《九歌》的创作意图颇有启发,在《九歌》个别篇目的研读方面,出土文献也起到了一定的辩证作用。  相似文献   

7.
出土文献的大量发现与整理给<九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往常在注重考据的层面上更加倾向于思想性的探究,尤其对于<九歌>的作者、创作意图、人神关系及祀神观念方面出土文献均有较强的说服力,这使得<九歌>非屈原所做的错误观点得以澄清.而出土文献与<九歌>祀神体系方面具有的同构性,标明了<九歌>的主题性质是国家的祀典,由此形成的较为相近的楚地祀神观念对于了解楚文化及<九歌>的创作意图颇有启发,在<九歌>个别篇目的研读方面,出土文献也起到了一定的辩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代的文字都是一字一词,没有多字一词者.据此去审视王逸的<楚辞章句>,其注释错误达50%以上.现以<九歌>第一篇作为范型,予以评析辨证.  相似文献   

9.
一东君是什么样的神祗?“大致有这么四种说法:日神说、日御说、句芒说、朝霞之神说,其中日神说占统治地位。”究其实,日神、日御之说差异不大,殊途同归,大致牵扯到神话中的羲和(日母、日御)身上。句芒说证据不足,孤掌难鸣。朝霞之神说是我于前几年提出虹来的,看来亦存在欠缺。除此四说外,李茂荪又  相似文献   

10.
《九歌·东君》所祀之神为日神,自王逸以下无异词。然而,在《九歌》所祀诸神祗中,东君名列第七,失之偏后,颇不合太阳神的尊贵身分。故学者多认为《九歌》诸神次序,今已错乱,非复先秦旧貌,谓“‘东君’(当)在‘云中君’前”(闻一多《楚辞校补》),即次于东皇太一之后,坐第二把交椅。若此,《九歌》祭典,首“上皇”(东皇太一),次太阳神(东皇),似乎各得其所。其实,并不尽然。  相似文献   

11.
何新同志在其大作《揭开<九歌>十神之谜》(载《学习与探索》1987年五期,并收入《神龙之谜》一书。以下简称《揭谜》)一文中,将《九歌》诸神编入一个极为整齐的序列中。为证实该神系的合理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揭谜》对《九歌》诸神的神格进行了独特的考证。虽然何新自己说:“限于篇幅,  相似文献   

12.
《楚辞·九歌》中的最高天神太一之所以与东这一方位词相配,现学界主要有祠在楚东、方位东帝、齐国太一神等观点。祠在楚东说,从古至今,影响最大,似无异议,但在各种新论的交锋中,其的合理性开始受到质疑。梳理儒家文献系统与方士、阴阳道家文化传统在祭天时具有的不同方位,可以发现《九歌》东皇太一神祠在楚东与方士文化中的祭天方位相关。战国秦汉时,在后儒所构建的于南郊天外,还存在另一种以东南(或东)为阳,于东南(或东)祭天神的文化现象。通过钩沉文献,还原史实,也可反观武帝到王莽时的儒者复古思潮中,儒家文化对其它文化传统的不断否定与胜利过程。  相似文献   

13.
沅湘自然崇拜和《楚辞&#183;九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维英 《云梦学刊》2001,22(3):33-36
《九歌》是南楚、沅湘间的祭神乐舞歌曲,经屈原加工再创作后而流传于世.《九歌》自然神祗的原型为东皇太一(太阳神)、云中君(雷神)、湘君、湘夫人(湘水配偶神)、大司命、少司命(星神)、东君(月神)、河伯(黄河之神)、山鬼(巫山女神).《九歌》的出现,既是取悦自然神祗,亦为支配大自然.  相似文献   

14.
鲧因治水而被殛一案,无论是从历史或是从神话传说的观点来看,还是从文学艺术的观点来看,都是属于错案。因而,诗从屈原才在《天问》中很不平地质问道: 不任汨鸿,师何以尚之? 僉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戈銜,鲧何听  相似文献   

15.
《九歌·山鬼》是《楚辞》研究中的一项难题。上古鬼、神通作,山鬼即山神。《山鬼》:“采三秀兮于山间”,于山即巫山,故山鬼乃巫山神女。这“是《九歌》研究中的一大创获”。此说发轫于顾成天《九歌解》,经孙作云《九歌山鬼考》的补充论证,闻一多《什么是九歌》和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等的引述推广,《楚辞》研究者大致已普遍接受。但是,山鬼的其他种种底蕴和所思恋的“公子”(灵修)为谁之类问题,至今尚人言各殊。准此,我打算对《山鬼》作出若干新的探讨,力求揭示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读了龚维英同志的大作《〈九欧·东君〉祭祀朝霞之神说》,有些疑问,写在下面,请龚同志和读者指正。龚文说“东君”是祭朝霞女神,根据的是外国的神话传说。这种论证法是不妥当的,因为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外国神话传说各有体系,不宜互证。如中国有“女娲炼石补天”之说,外国便没有;外国有“朝霞女神是太阳神的侍婢”之说,中国也未必有此说。退一步说,就算中国也有;可是说《东君》只祭祀“侍婢”,而不祭祀主人,未免“尊卑易位”、“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17.
<正> (一) 《楚辞·远游》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我国的游仙诗可谓源远流长,《远游》乃开其先河。但《远游》的出现,不仅有其社会的原因,而且有其文学上的渊源。在战国齐威王、齐宣王时,齐燕一带出现了一批方士,他们“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神仙思想的勃兴,是与对殷周以来上帝崇拜和信仰的动摇相伴随的。神仙家宣称:  相似文献   

18.
<正> 学术界的一些专家,都认为《楚辞·九歌·河伯》的“河伯”即河神——黄河的水神。但没有从民族学和历史地理学方面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致从此端至彼端,不断地循环回复,翻来复去,总跳不出旧的窠臼,围绕着一个“神”绕圈子。其实,河伯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族,其酋长叫河伯,曾在疏导黄河中发挥过大作用,死后被中原地区的华夏、东夷各族方国奉为河神。楚国也是一个黄河下游的古老部落发展而成的国家,与河伯国相邻,故也与中原各国族同样有崇拜和祭祀河神。  相似文献   

19.
《楚辞·远游》作者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荣权 《中州学刊》2005,(6):202-205
<远游>并不是屈原的作品,应为汉代人所作,当写作于西汉初年,不会早于汉高祖二年,也不会晚于汉景帝时代.<远游>所游路线与屈原其他作品中的神游路线大不相同,<远游>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境界与屈原大不相同;<远游>大量袭用<离骚>的整体结构和现成语句,可见两篇作品绝非出自一人之手.<远游>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术语、词汇,非屈原时代所有,而是秦汉时期的产物.<远游>可谓一篇反<离骚>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葛晓音 《学术研究》2004,(12):124-131
《离骚》和《九歌》虽然看似两种不同的句式类型, 但通过《离骚》几种基本句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包含三种基本节奏音组, 与《九歌》的基本节奏结构相同。楚辞以虚字作为句腰, 主要原因是为了改造从《诗经》延续下来的以单音节词前置的散文构句方式, 解决诵读节奏和词组自然顿逗不一致的问题。其三种节奏音组中的虚字大部分都不是为构成散文句的需要, 而是为诗歌节奏的需要而添加。以“兮”字连缀二言、三言等词组以加长句子的做法, 与虚字为句腰的节奏结构乃至语法意义都相同, 这种句式是在春秋战国以来韵语体普遍要求加长句式的趋势中出现的。屈原顺应当时语言的发展, 借鉴诗经体的节奏构成原理, 发现并提炼了以基本节奏音组为主导来结构诗行的规律, 这是楚辞体继《诗经》四言体之后兴起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