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体与结构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中体现为特殊与一般、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威廉斯利用文化霸权理论论述了主体与结构的辨证关系,促进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转变。对威廉斯文化霸权理论的思想来源及内容和影响的探讨,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多数属于狩猎—游牧民族,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狩猎—游牧文化间的竞争与融合是古代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基本线索。无论汉族文学,还是少数民族文学,都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促进和参与中国主体民族文学的发展,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狩猎—游牧文化之间的互补与融合,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精神的升华。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之前的中国文学以雅文学为结构主体,之后转变为俗文学为主体。蒙古族、满族等汉文学创作,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尤其重大。  相似文献   

3.
李宗桂 《学术界》2002,(2):256-267
5 .文化哲学的研究到八十年代后期 ,出现了一些综合论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这些著作 ,由于是从思想的层面进行的文化探讨 ,而且以中国哲学为重心 ,因而被学术界看作文化哲学研究的范畴。就史的层面而言 ,有不少从论的角度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其中 ,《中国文化概论》〔1〕是中国大陆自 1 949年以后出版的第一部从宏观上、总体上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探讨的论著 ,也是第一部高校中国文化概论教材。该书对于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核心…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为了确保巩固乡村脱贫攻坚与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需要对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加以透视。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民生引领、品质共享”为价值导向,构建“多主体合作、动态化调适”的主体结构,发挥“精准供给、供需耦合”的功能效果,以“技术引领、规则协同”为驱动过程,实现“服务高品质、治理高效能”的目标结果。然而,在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多元主体缺乏高效的联动融通、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不足、数字化赋能水平较低、质量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掣肘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全过程质量治理理念,全面实现全主体高效能的联动融通、高品质服务的全流程追踪以及网链性制度结构的全周期改进,以此助推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43-249
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状况是其语言生活的重要体现,直接反映了当下语言文字应用的整体水平。对当代大学生在国家语言政策的指导下,规范语言和文字运用的成效情况以及语言使用中语言结构要素变异特征的分析,目的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汉语教育资源、凸显文化主体精神"为手段,探求构建社会文化秩序新途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神话特异性的研究将证明:中国神话的主体进程,是在经过比较和选择之后形成的.中国神话的历史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这种比较与选择的历史.中国北方神话曾为中国神话体提供了同中原神话不相同的一条途径,即:神界系统化、非伦理化和多元并呈性.中国神话甚至整个中国文化之所以没有面临象四大古文化中其他三大文化系统(埃及、巴比伦、印度)那样的灭顶之灾,其重要的一点,便是有了中国北方文化及其他周边文化提供的诸多选择比较,不断补充和激活其主体文化.而日益衰败、不得不面向世界的中国近代文化史,正是开端于中国北方文化及周边文化同中国主体文化的最后统一不再能为中国主体文化的发展提供选择与比较之日.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是人走出来的.重建中国文化,就应在面向世界的同时,重振中国北方文化为中国主体文化的发展提供多种选择可能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道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赵吉惠中国文化在古代是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结构,在现代则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内外融通的多元结构。可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二千余年的儒家正统地位,长时期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的诸多层面,存在着重儒轻道之倾向,全国有孔子或儒学研...  相似文献   

8.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儒家养老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文明下形成的传统养老伦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养老的道德文化观念本身又内嵌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之中而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生产方式、代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也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和伦理文化根基。在社会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单一化的家庭养老保障供给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价值理念已无法满足养老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探索并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便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基于“现代”时间维度和急剧发展变化的世界文化潮流而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深刻的理性反思和价值评价,是任何社会进步过程中经常相伴发生的必然现象。从时代根源意义上说,这种反思和评价来自在复杂的背景条件下开放性社会系统结构的巨大变革对于建设现时代民族性新文化体系及类型的内在要求和冲动,它促使许多理论工作者研究取向于多视度、多层次、多结构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核心精神及其在今天的价值效应。本文的研究取向是通过对“天人合一”命题的分析及其奠就的中国传统哲学伦理道德型的人伦主义中主体意识倾向性特征,从而揭示现时代主体意识倾向性调整的现实性以及这种调整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燚 《理论界》2010,(3):24-25
主体、制度和文化,是任何国家的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发展顺序不同:在西方国家,现代化是沿着文化、制度和主体的方向发展;而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是沿着主体、制度和文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一种类型。在主体、制度和文化三者中,文化构成了主体活动的环境,奠定了制度建构的价值基础,同时也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百色市右江河谷宣传文化网络建设的模式,走的是一条以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共建、共管的公益文化建设新模式,它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要求.从其价值取向、主体体系、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对这一模式进行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2.
李林洪  杨兰 《理论界》2012,(4):153-155
"情感结构"是一种文学、社会以及历史理论的形式化表述,表明在文化与社会关系中主体视角的存在,情感结构表明文化内部存在一种创新的机制与原则。雷蒙德.威廉斯把情感结构作为分析文化与社会、个人与社会、文学与社会的工具,试图阐明文学和文化具有的物质性、社会性。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新民说》的文化寻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新民说》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本文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一,中国文化重视养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和直观理性主义倾向(在近代表现为唯意志哲学传统)是孕育新民理论萌生和形成的主要文化传统;其二,《新民说》将近代资产阶级公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近代化所需求的文化意识结构统统伦理化,变成主体意志结构中发自内心深处自觉自愿地遵奉的伦理道德准则,《新民说》这一伦理特征与中国文化传统重人伦、重道德的特质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式民主形成了客体复合结构,这种复合结构有民主与法治复合、民主与经济复合、民主与文化复合等多种表现形式。这种复合结构决定了中国式民主政治客体结构建设应该采用综合推进的战略。综合协调民主政治的客体、综合推进中国式民主的主体建设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最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自近现代以来,人们普遍将中国文化自信的衰落归结为物质条件或社会制度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这是形成文化发展客观语境或经济决定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要想建设更高层次、经久耐用的文化自信系统,首先必须清理出一种更加可靠、经得起全球化风雨涤荡的主体环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路径与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是一种独特的经验.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从体制内向体制外拓展的过程,改革也由此存在着两个阶段和两种类型,而政府与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文化主体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内部人员与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在改革的深化与拓展阶段,实现组织创新、政策创新、主体创新、法律创新是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反传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传统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命题。传统的生命源于不断的创造性解释,传统必须从批判和断裂中获取自我转化的力量。反传统不是反中国的元传统终极信念,而是反那些已经僵化的传统。反传统反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反传统主要反周秦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结构,反传统断绝不了传统文化也不可能导致西化。反传统是创造性转换传统和重构传统以及建构现代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将既存文化作为欠发达区域经济开发的一种成本,是考察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关系的一种非线性视角.文化成本的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参与经济开发的文化的结构与性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各形态文化的社会功用是不同的.历史资源文化、产业文化虽然能产生即时的明显效益,但从经济开发的历史性分析,思想观念文化、科学技术文化、制度文化对欠发达区域经济主体的影响相对较为深刻、巨大.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应从锻造经济主体、改造社会结构的高度,整合欠发达区域既有文化结构,使文化成本以较为合理的结构促进欠发达区域经济开发的有序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传统对于理解现代性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命题。传统会得到不同的解释,反传统反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反传统主要指反周秦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结构,反传统断绝不了传统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导致西化。为建构新的现代文化就必须反传统,反传统是创造性转换传统和重构传统以及建构现代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作家群体生态与“中国形象”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世界文学的催生下诞生的,异域文化渗透与本土文化承传交互作用下的现代中国作家群体生态赋予"中国形象"以多元化的观照意义。现代中国文学社团或流派的"中国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其他形象、语境中重构而来,她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其生态结构的构成创造了一种概念的、空间的、存在的多种形象互动影响的文化对话新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