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家祥 《江汉论坛》2002,55(9):43-47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过多方面的探讨.近年来,人们又把历史发展的动力看作一个体系或系统,对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进行研究.但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专门研究"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关于"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西方历史哲学家和马克思、恩格斯都十分重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近代以来的西方历史哲学家对"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不少深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合理思想,对"恶"在历史上的作用作了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党性党风教育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党风是党性的体现,党风问题,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和20世纪末的"三讲"教育都是我们党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党性党风教育运动.从整顿的历史背景来看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和"三讲"教育主要是针对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从整顿内容、方法来看"三讲"教育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继承和创新;从整顿的成果来看通过整党促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在新世纪,必须加强党性党风教育,保持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理论和文化理论的差异突出表现为文化理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和文艺理论的社会主义性质.无产阶级文艺的阶级性、党性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构成紧张关系.毛泽东文化理论与文艺理论差异性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为前者立足于"国民性",后者立足于"党性";前者基于"统一战线"立场和"建国"需要,后者基于"党的建设"立场和"整风"需要,建设好党又是创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新闻党性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社会矛盾丛生的复杂现实和信息化、网络化的传播环境。对新闻党性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承认人民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是胡锦涛新闻党性思想的全新问题意识。其主要观点为:新闻党性中的主要矛盾是党—新闻事业—人民的三边关系,人民利益是独立存在的。因此,新闻党性要求媒体实现对党和人民利益的双重代表。在新形势下,新闻党性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式而不是训导式。从人民利益出发、"以人为本"是胡锦涛新闻党性思想的鲜明特点。"以人为本"新闻党性思想的实践途径包括:"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工作方针,以"和谐"精神为内核的舆论引导手段,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等新方法、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一、哲学的党性党性,就其本意而言,是一个政治术语,指的是政治上的派别性.哲学上借用、引进这一概念,以说明哲学的派别性.任何哲学流派或体系,不是属于唯物主义派别或基本路线,就是属于唯心主义派别或基本路线.那些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摇摆的折衷主义哲学,究其最终归宿,也难以逃脱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这两大基本派别或基本路线.这就是哲学党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地丁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继明代一条鞭法之后又一项重要的赋税制度.这项税收制度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直隶省是首先正式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本文拟用地方史料说明这项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推行的结果,这对我们了解当时直隶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党性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性教育百年历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性教育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性教育发展与受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性教育恢复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性教育创新与完善四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党性教育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教育指导思想和学习内容、以聚焦党的中心工作为教育重点、以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突出问题为教育抓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基本原则等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性教育要根据所处时代的党性要求,围绕党的事业发展目标,坚持党性教育的人民性立场、时代性诉求、系统性构建,持续巩固、深化、拓展党性教育,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创党性教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儒道是对立冲突的两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上,老庄思想对儒家的社会道德时常起着颠覆和破坏作用.老庄以"自然之天"消解了儒家有意志的"道德之天",把"自然的人"从"宗教的人"中解放出来.老庄还以相对论和"齐是非"的观点否定和嘲弄儒家的做人原则和道德观念.道家对儒家道德的颠覆以魏晋时期最为典型.魏晋士人的伤风败俗和行为放荡是道家人生理想的具体实践.道家思想流行之时,就是儒家道德崩溃、塌陷之日.  相似文献   

9.
普列汉诺夫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一文中(以下简称《问题》)。这些著述,有个鲜明特点,就是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从必然与自由、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中分析和说明问题,把必然与自由、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法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个人与人民群众相互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历史作用问题的科学结论,从而突出了个人历史作用问题首先在方法论上的意义,充实和丰富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  相似文献   

10.
科举录取名额分配制度发展形成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中录取名额分配制度在历史上,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在明清时期定型,它是科举制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社会资源分配的视角出发,通过研究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关于录取名额的争论(第一次是北宋时期司马光所主张的"分路取人"和欧阳修所坚持的"凭才取士"的争论,第二次是明代的"南北榜事件"),着重分析关于录取名额的争论(或斗争)背后所蕴涵的真实意义,以此揭示出科举名额制度分配及其遵循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进而说明科举名额分配制度与社会资源分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