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湖湘学者王阊运对子贡有高度评价,发前人所未发。今从《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梳理与子贡有关的资料,进一步阐扬其说。子贡的品德学行在七十子中出类拔萃,王阉运之论实事求是,而非哗众取宠,耸人听闻。  相似文献   

2.
王国雨 《船山学刊》2009,(1):111-114
《左传》中记载孔子言行共三十余处,学术界对其是否为研究孔子的可靠资料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将其与《论语》中的记载比较研究后发现,《左传》中的记载所反映的孔子重礼、崇德、慎辞、博学的思想特征和形象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并不矛盾,许多言语和事迹可以和《论语》相印证,可以看作是研究孔子的可信资料。  相似文献   

3.
《说文》教部云:敎,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孝。”又云:“攴,小击也。”攴,经典隶变后通作“扑”。由于《尚书·尧典》有“鞭作官刑,扑作教刑”一类话,因此,有的人便以为教之所施的对象是被统治者,甚至在研究《论语》一书时还进一步加以引申,认为教与诲有别:诲的意义是“教育”,其对象为“贵族”;教的意义是“军事教练”,其对象为“奴隶”。这种解释既不符合文字训诂和历史事实,且于《论语》本文亦扞格难通。为此,我拟在这篇文章里专就教字古义及《论语》书中出现的七个教字,提出一些初步考释意见,供关心这一问题的学者们讨论、商榷。  相似文献   

4.
<正> 近读《论语·先进》“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看诸家注解似有难解之处。何晏《集解》:孔曰:助,益也。言回闻言即解,无发起增益于己。邢昺亦以助为益。刘宝楠《论语正义》引《说文》:助,左也。此训益者,引申之义。当代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译文同前引古人注释一脉相承,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论语》诠释成果分为新、古两种诠释体例,一种是以经解经式的"古"式《论语》诠释;一种是学科分治式的新式《论语》诠释。新式《论语》诠释按照文、史、哲三个学科划分出文学式的《论语》诠释、史学式的《论语》诠释、观念性的《论语》诠释三种不同风格。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入,以经解经的古代治经方式被现代学人归入历史中。与之相对应,新式《论语》诠释模式已经成型。《论语》诠释在学科分治中,形成了文、史、哲三个学科的学者各自独立地固守着自己的领地,而拒斥其他学科的趋势。所以,现代学人不应再纠缠于恢复经学传统诠释《论语》,而是将文学层面、史学层面、哲学层面视为逻辑递进式关系,进一步推动《论语》诠释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信的历史资料,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其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入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据此知道,第一,《论语》主要是记载言谈对话的,文体为语录体;第二,这些言谈对话由弟子们分别零星地记录下来,经过以后门人的集辑和论纂而成的一部书。《论语》既然是这样成书的,那么编纂者在编辑整理这些零星的、不系统的材料时,一定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对于这个问题,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魏晋的何晏,南北朝的皇侃,两宋的邢昺、朱熹,清代的刘宝楠、崔述都在他们的有关著述  相似文献   

7.
刘精盛  吴青峰 《学术界》2007,(2):108-111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之“其”历来有指父母和指儿女两种说法,该文认为,“其”指父母,符合原意,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翻译“其”指儿女;《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解为责求,于义为长,而《论语译注》把“求”解释为“要求”,有不准确之嫌;《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之“易”与“奢”对文义近,是“盛”(盛大)的意思,而《论语译注》解为“仪文周到”,既缺乏根据,又不妥当。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虽是一部先秦古籍,但历来为学者视为怪诞之书。清代考据之学大盛,出现了一批研究《山海经》的著作,其中成就最为突出者是郝懿行所著《山海经笺疏》。此书自问世后即获得学者们的高度评价,成为乾嘉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现代学者研究郝懿行时大多侧重于他的另一部名著《尔雅义疏》,而很少关注《山海经笺疏》。本文试对《山海经笺疏》的学术成就、版本及其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步瀛先生谓《文选》李善注"一厄于五臣之代篡,再厄于冯光震之攻摘,三厄于六臣本之窜乱,四厄于尤袤诸本之改窜。……使其精神面目皆已失真"(《文选李注义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李善《文选》注引书种类繁多,所引或仅取其大意,而不拘于与原书字句相符,加之后世改窜,疏漏在所难免。后世学者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孙志祖《文选理学权舆补》、《文选考异》,  相似文献   

10.
<正> “多能鄙事”见于《论语·子罕》,原文是:“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何晏《论语集解》引孔注说:太宰之问,“疑孔子多能于小艺”。又引包注释孔子所对:“吾少小贫贱,常自执事,故多能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当多能。”此后,注家学者沿袭不疑,均作如是读、如是解。更有甚者,刘宝楠《论语正义》按:“疑孔子多能于小艺者,正以礼乐是艺之大,不得为鄙事。惟书、数、射、御,皆是小艺。”然而寻绎文义,笔者以为旧解未得真谛而附会曲说。  相似文献   

11.
《论语》被后世学者誉为先秦诸子散文之首,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的瑰宝。《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一部语录体的哲理散文。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12.
《论语》自战国初期成书以后,研习者众,汉文帝时曾立为传记博士。两汉之世以《论语》名家者颇多,《汉书.艺文志》述其流脉,著录相关研究著作。自汉历魏晋六朝而隋唐,其学不辍,然未有“《论语》学”之名目。“《论语》学”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出现于南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三《籍溪胡先生宪墓表》云:“原仲(胡宪之字)自言少从其从叔文定公传《论语》学,时时为予诵说,以为治道之要也。”此处“《论语》学”仅是泛言习读《论语》以为进学之一途。汉唐史志著录《论语》研究著作皆附列于六艺之后,未置为单独一类。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区…  相似文献   

13.
单集解本系统《论语集解》版本与流传涉及较多争议的,是西夏文《论语集解》、"宋监本"《论语集解》和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西夏文《论语集解》其实是根据北宋陈祥道的《论语全解》翻译而成。"宋监本"《论语集解》实际乃是南宋中期福建刘氏天香书院私刻本,该本非是延自六朝至北宋以来单集解本系统的流传,较之皇疏本更不可能与日本正平本存在所谓"同一祖本"。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之岳氏非是南宋岳珂,该本应是元初宜兴岳浚严格按照南宋廖莹中"世彩堂"原本覆刻,都是同出于邢疏本系统非严格意义上的单集解刻本。  相似文献   

14.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论语》文本中五处"和"的所指,由本义的"声音相应"引伸到"贵和"中"社会人事的和谐、恰当",这和先秦乃至两汉经典诸多关于"和"的论说颇为一致,这些所指间不相同而相通,而此不相同而相通正基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之诸义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仍鲜活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认为 ,《论语》虽辑自曾门后学 ,且在流传过程中屡遭变故 ,但仍有研究价值。为了凸显《论语》与当下社会的关联 ,张扬其时代价值 ,应执从今文《论语》 ,剔除伪窜之刘歆《古文论语》 ,借助西学创造性解释《论语》 ,以便将《论语》打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合法性依据。康氏上述所为 ,在《论语》学史乃至整个儒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2014,(4)
研究先秦诸子根本的切入口是其发生学,在这里需要念一部"本"字经,探究原本、本质、本源。因此,对先秦诸子发生学的研究必须掌握三个关键点,第一,以《庄子》所表达的思想为例,深化对先秦诸子个体生命的认知;第二,以司马迁《屈原列传》和孙武《孙子兵法》为例,探究先秦诸子的知识来源;第三,通过考察《论语》的编纂过程,还原历史文化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冯浩菲 《文史哲》2003,(3):87-90
由于对《论语 .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的理解不同 ,自东汉以来 ,一派学者认为孔子有愚民思想 ,另一派却认为没有愚民思想 ,两者针锋相对 ,沿续至今。据对孔子的身世、经历、终生事业、相关言行及先秦学者的理解等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可知 ,前一种看法是错误的 ,而后一种是正确的 ,即孔子没有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18.
李锐 《齐鲁学刊》2008,(1):11-15
《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是研究孔子对于君民关系思想的重要篇章。但是此语太短,又失却具体语境,历来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在新出郭店简《尊德义》篇中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一语与其相近,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根据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对于《尊德义》所作考释、研究,可以认为《论语.泰伯》篇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含义为"民可使导之,不可使管之"。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义利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历来认为,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孟重仁义而轻功利,不谈经济、不追求物质利益。然而反复研读《论语》、《孟子》以及《荀子》,不难发现儒家其实很重功利,他们针对时弊大讲仁义,只是要把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纳入正道、“由仁义行”(《孟子·离娄上》);他们所宣扬的圣人、仁政,都是以给天下人带来物质利益为主要标准的。  相似文献   

20.
大体说来,从其核心而外,层层扩展,宋翔凤《论语说义》主要有三大解经特色:一、以《公羊》之义挖掘、引申《论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二、以"三礼"与音韵解经。三、既博采杂引历代各类子书、古籍以训诂名物,而又尤重以四书五经之经意解说《论语》,思想活跃而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