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雪琴 《天府新论》2003,(4):102-104
本文对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形成及发展作了历史巡视 ,对“士志于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了寻绎与探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形成与构建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与作用作出阐解。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早在先秦时代就产生了。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流风余韵至今未绝。孔子是中国古代“士”的原型,后世“士”的人生理想、行为规范,早在孔子时代已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3.
白丁 《天府新论》1998,(5):95-96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著作人包含着为近现代知识分子寻‘根’的意义”——此为刘修明先生对其新著(儒生与国运)(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之题旨的概括。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漫长坎坷,及其坚毅力行的“入世”品性,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特殊范型意义。本书由此着眼,并且准确地把儒生定位为这一特殊社会群类的主体加以研究,以“儒生与国运”的命题展衍开来。.以儒生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类,形成于中国文明社会史第一次发生大变动的时代,即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剧变的投影焦点,集中在这个既是旧时代的弃儿、又是…  相似文献   

4.
余江 《文史哲》2006,(3):109-116
“士”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士”之初义为“任事”,后来,时代的推进和与士相关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带来了词义的改变。殷周时期,士成为社会等级制中最低级的贵族。春秋中后期,士开始了向“古代知识分子”的伟大过渡。春秋战国之交,新型的文士集团已经略具雏形。战国时期的士,则呈现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面目。国祚短暂的秦代对士的演进也有着颇为深长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聂敏里 《学术月刊》2022,(10):23-32
在《士与中国文化》中余英时的一个著名论点就是,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知识分子阶层,因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所在。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士即便真的具有现代公共知识分子关怀社会公共价值的特征,但这和士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仍然是两个概念。现代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独立于社会公权力之外的一个社会知识文化阶层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职能高度分化的产物。余英时试图通过赋予士以现代意义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来论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但无论是在对士的社会身份的把握上还是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上都产生了一定的思想错误。  相似文献   

6.
“士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社会的封建性决定了“不遇”是古代作家的必然 命运,但中国古代作家却又主动地不断的去重演前人的命运,其原因在于古代作家的心理结 构是悲剧性的。“士不遇”主题不仅包含着“士”的命运悲剧,而且也包含着人格的悲剧。 在传统政治人伦文化的影响下,古代文士对于仕途之“遇”的普遍追求,仕途“不遇”的共 同命运,文学创作的排泄、补偿,就成为“士不遇”主题之所以普遍产生的基本规律和基本 事实。  相似文献   

7.
“士”在我国古代是指有学问的读书人,即知识分子。“名士”顾名思义即有名望的人士、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唐朝诗圣杜甫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名诗,有“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佳句。在古代阶级社会中,有职居官的“名士”形成士大夫阶层,这个阶层的人物随其人生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的不同而发生分化。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成熟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该群体拥有身份的自明性;二是该群体必须获得话语的合法权。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由于对权力的依附性,其身份意识的成熟是伴随古代专制体制的成熟而成熟,其话语的合法权需要君权体系给予的话语空间。因此,古代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成熟有待于古代政治体制确立“与士共治”的管理理念和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官政治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对现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接受,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重大变化:儒家政治思想成为统治者的政治观念;儒家出身的文官成为不久前诞生的官僚集团的主体;先秦至汉初具有不同思想倾向,分属儒、墨、道、法、名、杂等学派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阶层几乎全部“儒”化;儒家倡导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结果是古老的中国文明进入“儒家文明”时代。如果把“儒家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比较一下,我们…  相似文献   

10.
邵宇  高小兰 《兰州学刊》2008,(2):115-117,114
知识分子在清末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是在其相对与政治权力地位不断边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随着科举制的废除、皇权国家趋于解体和从“士”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位置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进而参与“革命”表达这一集团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被称作“士”,其基本特征是:一、重政务,斥技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但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强;二、一身二任,既与统治阶级关系密切,又要代表社会良知,心态矛盾;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强的道德责任感;四、重学习、思索和实践,同时又偏于保守、轻视创造。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6,(8)
知识分子通常是社会正义与良心的代表以及真正价值与理念的支持者,而中国传统社会的士人同样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感。中国士人的社会身份与地位远非近代的知识分子概念所能比拟与涵盖,但就彼此所持有的精神价值与理念看,两者却极为相似,尽管如此,"士"最初并非现代语境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中国的士人仅属于传统社会,随着封建帝制的覆灭,士群体也随之瓦解。因此,需要借用历史社会学的方法探析中国古代士人与近代知识分子的差异、内在精神品格及其与道统的价值渊源,并进而分析士人精神品格的内在缺失。  相似文献   

13.
我拜读了198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成有信、李克敬《论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和社会作用》一文,受益非浅,但对其中某些观点却未敢苟同。如说在古代社会“大多数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剥削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古代剥削阶级社会的公式”。按照这样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林彬 《东南学术》2011,(4):143-149
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范畴,与欧洲国家"知识分子"涵义相近的概念可追溯至"士"。古代知识分子不仅严谨治学,还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及可作表率的人格修养;近现代知识分子在用知识启蒙、积极治学的同时,主张"经世致用"介入政治,用鲜血和生命去改造旧世界;当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在传承传统先进文化、传播新思想和新知识、传导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成果以及传授教育知识等方面,发挥着引领风尚、更新理念、创新创造与"传承传导"的独特使命。  相似文献   

15.
李元 《北方论丛》2003,(6):36-40
经学产生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不过是维护绝对权力的思想工具。由于它从此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囿于一个狭小的思想天地之中,这就使中国知识分子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蜕变,即使知识分子放弃了追求真理的天职,而成为几千年来专制政治的忠顺奴仆,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化的发展进程。通过对西汉时代经学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关系论述,应能正确把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这一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知识分子”一词,在我国是一个使用非常宽泛的概念,通常是以职业和学历作为划分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否恰当,颇值得探讨。早有孔子就揭示过知识分子(士)的特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志于道”,强调了知识分子对弘扬社会道义的责任。后来的孟子也对“士”作出阐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知识分子在西方有特定的涵义,认为他们是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正义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据此来批判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并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实现。就是说,知识…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是俄罗斯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俄国思想史的一个核心问题。19世纪30-4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俄国化的“知识分子”概念也随之被大大地强化了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思维层面、心理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原生意义,并且被赋予了独特的俄国文化背景下的哲学、道德和社会层面的扩展意义。东正教文化土壤为俄国“知识分子”概念增加了浓厚的“弥赛亚意识”和“普世主义”含意,使俄国知识分子自觉承担起社会现实的审视者和“社会良心”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朱宝信 《中州学刊》2003,(5):147-152
在中国古代科技知识分子群体中 ,墨子发现了 4 1条自然科学原理 ,建立了系统、全面的科学认识方法论即逻辑学 ,并且提出了以“民选政长、贤人治国”为主体的先进的社会政治理论。因此 ,墨子可称为中国古代科技知识分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秦汉历史变迁中的知识分子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名词为“士”,其实质含义为服务并从属于特定社会统治阶层、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读书人。他们本身也因此形成为一个社会群体,一个具有某种特征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形成以来,就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运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各个领域发挥他们知识的潜能与动能的社会功能。在社会历史的转折时期,这种功能与作用的表现尤为明显。本文拟通过秦汉之际的历史变迁,探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作用和影响,并求教于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师友们.  相似文献   

20.
回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历的每一场改革或革命,几乎都可以看见知识分子的足迹,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知识分子更是占有主导地位。毛泽东评述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而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①本文拟就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确定.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作一初步探讨。一、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成长的环境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变动时期。知识分子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是清末废科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