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本荣  王珂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99-102,108
戴望舒翻译诗歌的数量远远超过他创作诗歌的数量,这取决于历史处境与他的文化选择。他在现代新诗史上的位置不仅仅在于他开创的新诗风,也在于他通过译诗为汉语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语言质地和迥异的想象空间。戴望舒诗歌翻译也展现了其文学与文化重构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
王礼锡不但是诗人,同时又是诗歌理论家。 他注重继承中外诗歌遗产,强调从抗战这一特定的时代以及抗战中的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来继承我国千百年来优秀的民族涛歌遗产。他重视诗歌的形式,注重运用平仄,注重诗歌用韵。他对我国传统诗歌有很深的造诣,研究李贺,发明尤多。  相似文献   

3.
朝鲜王朝是朝鲜历史上诗歌理论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许筠诗歌批评涉及到了唐、宋、明诗以及朝鲜历代诗歌。他以唐诗性情本质作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崇尚唐诗,轻视宋诗,肯定明诗。在对朝鲜历代诗歌的批评上,体现了他的民主、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4.
明代李梦阳的文学复古运动声势浩大、旷日持久,他的文学理论历来被批评为复古主义理论和形式主义理论.其实,李梦阳对文学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这就是他始终强调诗歌的本体立场,坚持诗歌的本位特征.他的一系列理论主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李梦阳的文学本体论思想具体表现在:第一,强调"法式""格调""比兴"等诗歌形式特征对诗歌诗质的规定性;第二,重申诗歌的抒情功能和情、乐本位等本质属性对诗歌诗性的坚守与维护.  相似文献   

5.
倪正芳 《兰州学刊》2007,(6):160-164
拜伦的诗学思想散见于其诗歌和散文文本之中.拜伦对诗歌目的、任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追问,他特别认识到诗歌的治疗作用;拜伦认为,诗人应采取认真、负责、自然的写作姿态,他尤其发掘了注释作为诗歌文本的延伸功能;拜伦的诗歌批评策略是感悟式的,这导致了其诗学成分中理性的缺失,而这与他作为个性独特、处境困窘的浪漫主义诗人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6.
雪莱的诗歌,主要集中在三个主题上社会、自然、人生.雪莱的政治诗歌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而他的关于自然的诗歌,又使他成为英国浪漫之歌中最响亮的一个音符.在以人为主题的诗歌中,他赞颂了纯洁的爱情,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奥秘.雪莱诗的这三个主题,使他成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7.
周敦颐诗歌研究者寥寥,这与对他的理学研究形成极大反差。结合周敦颐的人生境界来解读他的“思心”与“诗心”,在他古雅、自然舒畅和理趣盎然的诗歌风格中自有一种“性焉安焉”的至情至性。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唐代诗人中身上最具有西域和丝路文化色彩的诗人之一。他的西域文化色彩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更体现在他的家世的西域文化背景上。他的西域情结和西域文化因素不仅是体现在表面的言行风格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骨子里,即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面。他是盛唐时代文化开放和思想开放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中亚和西域文化的熏陶使李白的诗歌具有巨大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成功走向世界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艳芳 《学术探索》2015,(2):127-130
坡是美国文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的诗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既悲情又唯美的世界,游弋于坡的诗歌王国是一种美的体验与心灵的激荡。《乌鸦》《致海伦》与《安娜贝尔丽》为坡的代表作,这三首诗完美体现他的创作原则,受到广泛好评。本文探讨了坡诗歌的创作艺术,发现他的诗歌之美表现在主题、意境与音乐美,意蕴的丰富性则来自于大量的象征与神话意象。  相似文献   

10.
孙德喜 《北方论丛》2002,(6):102-104
罗振亚是从创作走进诗歌领域的,读研帮助他从创作转向学术研究.被称之为"学术上的硬骨头"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他的主要研究对象,这意味着他要有迎接难题挑战的勇气,更要他深厚的知识积累、现代的思想观念、灵敏的艺术感知与高超的意识鉴赏力.他以自己的勤奋与扎实攻克了这一难关,从而在学术的大地上耸立起高高的脊梁.  相似文献   

11.
钱仲联先生对推进中国近代诗歌研究的深入做出了相当突出的贡献,他将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方法与中国传统诗歌评点方式结合起来,实现了对近代诗歌的全面公正评析,这来源于他对于中国传统儒学复古思想的近代体认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2.
<正>赵敏俐先生的这篇论文,是他为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所写的序言。这一项目,历时八年,堪称十年磨一剑。撰写一部古今诗歌通史,而且是在中西文化快速交流与交融的当代,撰写者不能不就中国诗歌作整体的思考,提出一些重大的原则,形成自己的诗歌史观。因此,此一序言,凝聚了作者、项目其他承担者对中国诗歌史的思考,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学术界的中国诗歌史观。而这一诗歌史观的突出特点,即在于打破了传统诗歌史观  相似文献   

13.
穆木天(1900、3、26——1971、10),原名穆敬熙,吉林省伊通县人.他不但是著名的诗人、诗教活动家和翻译家,同时又是杰出的诗歌理论批评家.他自1924年起就开始诗歌理论批评活动,1939年以后大体上不再从事诗歌理论批评.在这长达十五、六年的时间里,他大约撰写了六十多篇诗歌理论批评文章.1938年9月,他还曾由生活书店出版过专著《怎样学习诗歌》.他的诗歌理论批语文章紧密结合新诗创作的实际,既能从宏观上把握诗坛现状,又能从微观上阐明新诗创作的具体美学问题.因此,他在建国前每一历史时期的诗论,都能高瞻远瞩,为我国新诗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与学界通常将王士祯早期所作的《秋柳》诗看作他的代表作的认识相反 ,本文以为王士祯只有到扬州后 ,他以“神韵”为核心的诗歌思想才初步形成。在他初步形成这一诗歌思想的过程中 ,他是时的心态以及扬州的人文积淀、山水特征起到了积极的促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失去象征"的日常诗歌话语场域建立诗歌的意义评价机制,这是耿占春诗学的主要特点。因此,他的诗学建构是在社会学视野与知识分子个体感知性话语之间的创造性凸显。他力求通过把概念理论化、细节主题化的方式,令人信服地呈现了"后象征"时期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的"小诗学"图式。  相似文献   

16.
<正> 众所周知,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中是以杜甫为效法的榜样的。尽管人们对他的“宗杜”有不同看法,但他在对杜甫诗歌的学习中,孜孜进行艺术方面的探求,对宋诗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这是不能否认的。他的诗歌讲求“章法”、“句法”、“字法”。在这方面,他有理论阐述,并在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在章法方面,他认为“文章必谨布置”,在句法上,他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以后诗歌,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与王观复书》)在  相似文献   

17.
周航 《云梦学刊》2014,(4):109-114
王学忠是河南安阳诗人。他的诗歌为底层民众立言,以愤怒、呐喊的姿态尽情揭露社会假丑恶现象,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王学忠诗歌现象”。他诗歌中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思想,以他最初儿童诗歌中的悲悯情怀为源头.在社会急剧的转型过程中,他的诗歌精神得到升华,最终形成了他“平民诗人”的特征。他的诗歌对当下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导引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青年诗评家不多的情况下,一批中年诗评家成了当今诗歌论坛的中坚力量。这些诗评家,正处在精力旺盛蛇年龄,经过正反两方面的考验和磨炼,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渐趋成熟。在这新旧交替的大变动时期,他们表现得极为活跃。骆寒超就是这样一位中年诗评家。 还在中学时代,骆寒超就酷爱诗歌。当他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后,知名学者给他打开了广阔的知识天地,诗歌这座神秘殿堂也更加引起了他探索的兴趣,并且以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勇气构想一部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李贺的诗歌是这个黄金时代产生的一朵奇花异卉 ,但是多少年来对李贺的诗歌毁誉不一、褒贬不同。曾经有人把他看作是唯美主义者 ,认为他追求的只是形式美 ,与现实没有多大关系。 2 0世纪 70年代 ,有些论者受了所谓评法批儒的影响 ,把他列为法家诗人 ,认为他的诗歌处处和儒法斗争相关。 80年代以后 ,有些学者反对从儒法斗争角度去评价李贺 ,可是又走入另一个极端 ,避而不谈李贺诗歌和时代政治思想斗争的关系。这样 ,李贺的面目及其诗歌的历史价值还是模糊不清。究竟如何评价李贺的诗歌呢 ?这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20.
徐楠 《齐鲁学刊》2007,(2):81-84
祝允明是明代弘治、正德间诗界的著名人物。他重视诗歌辨体,肯定宋以前各体诗歌多元共生的局面;并要求诗歌创作在这一范围内广师博取,以自具面目而又不离基本古典审美规范为目的。他的辨体意识与相应创作观综合了前七子与吴门文人两派的优点,在明代诗歌思想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