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孔帅 《天府新论》2021,(3):140-147
新批评派的“本体论批评”主要指诗歌具有多元和有机的结构形式,能够与外部真实的生活世界产生同构关系。麦克卢汉早年的文学背景导致他直接继承了新批评派关于文学与世界关系问题的“文学本体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媒介本体论”,媒介与社会生活之间通过人体感知这一中介也具有了某种同构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立场,麦克卢汉认为包括大众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的本质就是感知外部媒介环境的工具和“探针”,并且对电力媒介环境下的大众文化表现出理解甚至肯定的态度。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超越了新批评派狭隘的传统文学观念,成功实现从传统文学批评到现代大众传媒与文化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新批评派的诗歌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最重要的理论建树之一。而在这一理论探索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重新焕发了有机整体论诗学的勃勃生机,将这一文学思想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追溯新批评派的有机整体论诗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总结这一诗歌理论的得与失,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新批评派的历史功绩,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3.
论“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英“新批评”派的文学本体论是我国文艺理论最近几年来出现的文学木体论的来源之一,国内的文学本体论的呼唤者也自觉地向“新批评”派寻觅理论武器。“新批评”派的文学本体论认为“我们得回到诗本身,绝不能离开诗”,国内有人也提出文学研究要“回复到自身”,由外到内,由着重考察文学的外部规律向深入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转移,即研究文学本身的审美特点,文学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文学各种门类自身的结构方式和运动规律等等。文艺向审美属性和自身特殊规律转靠的过程中,文艺创作从a五倍节”t’于从物”a于十颗”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法国文论界发生了一场新旧两种批评观之间的理论论争,焦点在于两者持不同的作者观,在于是否承认作者或某一种单一的外在因素为作品意义的决定者。以罗兰·巴特为代表的“新批评”派认为应该取消作者的权威,并对“旧批评”派的非难作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击。尽管“新批评”派也失之片面.但对于已经僵化、走入死角的“旧批评”,他们坚持“去中心”,反对意义的凝固化,坚持用探索的眼光来重新衡量文学,给法国文论界注入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动力是历史观中“陈旧”而绕不开的问题.人道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直接明确探讨过此,但相关理论中又不乏其见解.人道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社会发展动力论,出发点是“人”及其本性;理论基石是实践一元论;理论入口是“理论批判”;理论核心是“本能”、“欲望”与需要;理论路径是心理、意识、文化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关系看,“新批评”的理论特点主要表现在文本观、语义观、修辞观和细读法上.在“理论旅行”的过程中,“新批评”并未化中国,而是快速地被中国化.其原因在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同质性,也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文化语境对外来文论的包容力与改造力.  相似文献   

7.
张力与平衡--新批评诗学理论与玄学派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世纪的玄学派诗歌曾经被德莱顿、约翰逊等人认为取喻怪诞,古奥晦涩,太过学究气和思辨化,而二十世纪盛极一时的新批评理论诸将都不约而同地推崇玄学派诗风,认为玄学派诗歌将思想和情感完美结合,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独创性,堪称英语诗的最高峰.这与当时的文艺背景有关,也与新批评派的诗学观和文学批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8.
邓文华 《河北学刊》2006,26(6):137-140
在西方文学史上,诗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具有一种“持续的含混性”。这种“含混性”背后隐约透露的是对一种永恒超越的“虚灵价值”的追寻。在英国近代文化史上,马修.阿诺德对“完美”的追求、瓦尔特.佩特“艺术至上主义”的思想、T.S.艾略特“文学与神学的双重标准”以及英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I.A.瑞恰兹对“诗歌真理”的倡导,都在不同侧面彰显了宗教与诗对虚灵价值的不断趋近。  相似文献   

9.
“含混”(Ambiguity)是新批评派推出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有译作“歧义”或“膝胧”的,相对而言,“含混”更近原意。从整体上看,新批评派是以形式研究为宗旨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忽视文学的社会性、文化性和经验性.无视文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等等,但也正是他们将文学语言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中,尤以燕卜荪为代表。燕卜荪认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含混性,是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的明显标志。一个字往往便是一个“生命的细节”,起着协调各种文字与意义关系的作用。文学语言往往是在多义中显示出含混,或在含…  相似文献   

10.
(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新月派.一直是令研究者既“说不尽”也“说不清”的一个对象。“说不尽”者.乃因新月派成员杂,涉历面广.除文学而外.兼及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领域,殊非文学研究一途所能曲尽其妙;“说不清”者.即就文学研究而言.乃因研究者未得新月派要领之故。不少评论家囿于“主义”型的思维范式.把新月派概括为浪漫主义社团.但持此说者常常不能象称创造社为浪漫主义社团者那样颇多自信,因为胡适等新月派首领从理论到创作都很难说有多少浪漫主义兴味.而至少作为新月派主将之一的梁实秋从来就是个浪漫主义的偏执反对者;有些研究者聪明地意识到了用划一的主义阐释新月派的困难.便投合少数当事人的微妙心理,矢口否认新月派作为一个社团的历史存在;或者在“新月社”、“《诗刊》派”、“新月派”等名称的辨异中做着抹煞新月“旧痕”的手脚;这两方面的研究者所沉陷的  相似文献   

11.
深入考察卢卡奇与布达佩斯学派的关系,不仅对理解卢卡奇的整体思想,而且对理解布达佩斯学派独创性的理论贡献,甚至对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可能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作为老师和朋友,卢卡奇对布达佩斯学派成员的影响是决定性、持久性的,这尤其表现在布达佩斯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卢卡奇的人道主义的思想遗产。与卢卡奇孜孜以求现代人身上合乎人性的“好的东西”一样,布达佩斯学派坚守哲学“再现”“类生活”的信念,从人道主义总问题出发,具体地思考当代世界和当代人的生活。不过卢卡奇没有放弃构建一种宏大叙事的历史哲学,而布达佩斯学派则始终对宏大叙事持怀疑和批判态度,并试图调解哲学与(后现代)碎片化世界的关系。如果说卢卡奇论证了自由的、理性的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实现拯救,那么布达佩斯学派则主张处在现代性中的偶然的居民可以通过负责任的选择和行动实现存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理论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认为新批评仅擅长共时研究而欠缺历史观念,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新批评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专注于对诗进行细读;另一类以艾略特和韦勒克为代表,具有较明显的文学史意识。艾略特认为传统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学史的评价标准是“外部权威”。韦勒克则主张文学批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三者相结合。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理论也间接地涉及文学史问题。但新批评文学史模式在竭力维护文本中心论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另一种片面,殊为可惜。  相似文献   

13.
流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虽被其后出现的更新的批评理论所取代,但是面目各不相同的批评理论仍带有“新批评”的诸多痕迹。当前,西方批评理论走到了一个关口,重访“新批评”的起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不仅是对“新批评”的遗产做出一次重估,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更好地看清西方批评理论的整体走向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的最后着重讨论了卡勒的近著《抒情诗理论》如何再次聚焦“新批评”最能发挥优势的诗歌领域,并指向了一种超越当代批判理论而又不同于“新批评”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英美新批评在美国曾风靡一时,成为文学研究中独步天下的唯一范式.可以说,新批评是一种保守的理性主义文论,它力图为文本设定一个稳固的价值标准,其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都格外强调"秩序",这使之成了适应当时美国学校文学教育的模版,给人们提供了规避政治风险的途径,又让背景各异的学习者充满了研究文学的信心.保守而理性的新批评迅速占据学校讲坛,成为高等教育体制的一部分,而新批评的体制化选择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和繁盛.然而,这种体制化也成了新批评的双刃剑.其片面化的理论主张和僵化的体制困局最终又葬送了自身前途.分析新批评的体制化,有助于更深入地献识这一流派.  相似文献   

15.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无政府主义虽然都高度肯定“劳动”精神,但无政府主义理解的“劳动”是没有强权和强制、高度自觉自决、无拘无束的;传统农业劳动更符合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理想;另外,无政府主义理解的“劳动”不仅具有生产性,而且具有道德意义以及审美意义.对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拒斥,对脱离社会的个人自由的极端理解,特别是,意味着社会生产关系基于效率、公平的提高而向自动化、专门化、标准化、程序化、精确化方向不断进步的“物象化”、“物化”,一直被视为是损害自由、敌视人的东西,这些都是至今仍以各种形式残留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鉴于某些当代西方左派、后现代派所持无政府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清理无政府主义的渗透,依然是我们没有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学衡派”史实及文化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衡派”成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流动群体,文化认同构成了他们的“精神共同体”。文化保守成为他们的精神联系,并表现在“学衡派”成员创办的三个刊物、一个报纸副刊、三个外围刊物上。“学衡派”的国学研究在学术传承意义上体现出的是知识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叶公超是20世纪30年代的自由主义批评家.他以"新批评"为主,兼容并蓄,表现出批评观念的独异性和复杂性.他的活动圈子主要是新月派,但又同新月派同人的文学思想不尽相同.具有浓厚的文化精英意识和新古典主义倾向的叶公超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贡献是艺术理论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学衡派”进行了重新探讨,并在一个新的历史层面确立它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关系。文章指出,“学衡派”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思想派别,它与形形色色的所谓新文学“逆流”具有本质的不同。在“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之间,真正的差异是对文学创作实践中文学传统修养作用和地位的不同理解。文章还指出,“学衡派”竭力强调文学观的全面、宏观与公正,这确是有意义的;但我们也不应简单认同当下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皇皇高论,而应充分认识到“学衡派”思想体系的若干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19.
有关传统小农具有何种理性的争论,存在两派对立的观点,即传统农民是社会理性还是经济理性。这两派观点分别持“实体经济学”与“形式经济学”的立场.在各自的形成中涌现了一系列的代表性人物和著作。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两派的对立争论之外,也不乏出现调和的“第三条道路”.认为现实中的小农是两种理性的综合体。重新梳理、反思这一经典小农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构建本土方法论以及对当下中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复义理论是新批评派文论中的重要理论,它在西方的文学理论界具有重大的影响。同复义理论相应,中国古代文论中也有关于“含混”这一美学现象的论述,通过两种文学理论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外文论在“复义”这一概念上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