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汉末东吴时期,曾盛行于中原地区的名士清议之风也扇及于江左.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江东大族特别是"吴四姓"的兴起,对于汉末名士清议之风的东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江南名士清议之风的盛行,虽因黄武初年的暨艳案而遭受挫折,但其发展流变却对东吴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选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随着东吴选曹机构的清议化和乡里清议的官方化,最终使汉末以来的江南名士清议之风与王朝选官完全合流,成为维护江东大族和北方流寓大族仕宦特权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2.
汉末东吴时期,曾盛行于中原地区的名士清议之风也扇及于江左。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江东大族特别是“吴四姓”的兴起,对于汉末名士清议之风的东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江南名士清议之风的盛行,虽因黄武初年的暨艳案而遭受挫折,但其发展流变却对东吴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选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随着东吴选曹机构的清议化和乡里清议的官方化,最终使汉末以来的江南名士清议之风与王朝选官完全合流,成为维护江东大族和北方流寓大族仕宦特权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3.
<正> 清议是指东汉以来乡里中形成的关于人物批评的舆论,其内容包括对被评品者道德上优缺点两方面的评价,而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儒家宣扬的伦理道德规范。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中正就根据清议即乡里舆论,来区分人物优劣,并厘定、提升或是贬降其乡品,以此作为吏部铨选任官的依据。发展到西晋,清议的内容发生变化,即清议不再包括对被评品者优点的褒扬,而是专指对其违犯儒家名教言行的揭发。诸如居丧无礼,居丧婚嫁,事父母不孝等等,均由中正实行清议。而一玷清议,轻则降品,重则免官,甚至于沉废闾巷,终身禁锢。这样,清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颇具威力的道德惩罚手段,并对士人的品第升降  相似文献   

4.
东汉末年的士人清议活动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历史上对其评价却褒贬不一。所褒者,主要是清议之士惩恶扬善,舍命不渝,努力维护汉家体制的儒家传统精神。所贬者,主要是士人横议朝政的方式及激进的处事方式造成的负面影响。褒评和贬评都有其合理性,但后人更为看重的是汉末士人清议的积极意义,其精神价值在历代士大夫政治间不断得到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5.
宋代政治以重文学为主要特征 ,重用文臣 ,大力加强监察部门的设置及职权 ,造成有宋一代台谏官名高望重 ,盛行对包括皇帝在内的掌权者直言极谏的清议风气。考察探讨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现象的宋代清议状况 ,对于总结历史经验应该是有意义的。一所谓清议 ,是指与当事者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众人之议 ,也可称作公论或时议。它不同于魏晋时“崇饰华竞 ,祖述虚玄”① 的清谈 ,清议是社会公众对某具体的人及其行事所做的是非善恶评价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舆论倾向 ,代表了一定的世情民心 ,具有影响、引导政治方向的作用。历史上的各朝代在其开基时期 ,都是…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与清议的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康有为清议的动机在于达到出仕的目的,他在晚清政坛上所作的一切努力与活动,都是受清议以出仕这一动机的驱使。康氏企盼能挤入最高权力层,在科学等仕途受阻的情况下,而以上书的形式的清议一呜惊人,这恰恰是他高明的进身之术、康有为的历史地位是人为捧起来的,他实际上是一个“私心”超出“公心”的政治人物。  相似文献   

7.
刘军 《北方论丛》2009,(5):67-70
晚明的东林党议,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的清议传统直接相关.中国古代的清议传统,一方面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政治制度为其存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清议这一政治现象对传统政治既有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但同时由于传统政治中伦理和政治不分的特性,使得清议往往具有泛道德性,进而偏离其政治批判的路向.  相似文献   

8.
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即晚清同光之交,在清季政坛上出现了一批标榜风节,纠弹时政的士大夫,被时人称为“清流党”。他们一直到中法战争结束时才瓦解。为与以后的清流(帝党的一部分)相区别,他们往往又被称为“前清流”。前清流作为一个松散的政治群体,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关的文章、论著不断丰富。但对前清流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清议”的研究虽早已展开,却仍显得不够充分,不够完整。本文旨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清议产生的条件、清议的内容、清议的作用及影响等几个问题对清议作一系统论述,谬误之处敬请大家批评…  相似文献   

9.
晚清清流派整顿吏治清议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咸、同三朝吏治腐败,即便是出现过所谓的“同治中兴”,可换了个新的光绪朝,却也是旧况如故.面对现实,连上谕中也不得不承认:官吏中“因循怠玩怙过饰非者亦正不少”,“文武各员,相习成风,吏治兵事,安望日有起色”①.正是因为“天下吏治之坏,至近年而极”②,向以上疏言事、评议时政、弹劾贪鄙而煊赫一时的清流派③才在他们的清议活动中提出了一系列呼吁整顿吏治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晚清清流派的清议观探论陈勇勤清流派,又称“清流党”,指19世纪70、8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的一个政治派别。其成员①主要在翰詹科道等中央政府机构供职,他们曾以掀起光绪初年的清议浪潮而名著一时。清议思想支配着清议活动。另一方面,清议思想又由其核心─...  相似文献   

11.
从汉昭帝刘弗陵即位 (前 86)到西汉末的约一个世纪 ,是西汉政治和经学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时期。就政局而言 ,外戚与中宦交替专权 ,君权旁落 ,政局多变。与汉武帝时期的皇权极盛、高度集权很不相同。就经学而言 ,重用儒士 ,广建学校 ,盛行以灾异论政 ,并出现了政治与儒学合一的现象。儒学和儒生的地位空前提高 ,这与汉武帝时期儒学仅用于“润饰吏事”、儒生往往被“俳优蓄之”也有极大差别。但是 ,经学地位的提高和空前发展并未给经学和儒生带来多少好运 ,诡谲多变的政局不仅使经学盛极而衰 ,也导致了士人的坎坷与分流。很多士人与政治渐渐疏离 ,尽管表现方式各有不同 ,但总体上呈现出一股道家思想回归的潮流  相似文献   

12.
王倩 《学术探索》2012,(11):128-133
汉代文人五言诗有着作者丰富的交际意图,这些交际意图是通过诗歌中的前景化设置和话语暗含表达出来的。"游子"形象的前景化设置表达了汉代文人对仕途的追求;"思妇"形象的前景化设置表达了汉代文人对爱情的渴盼。从话语暗含的角度来看,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思妇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追求仕途的寄托之作。  相似文献   

13.
陈澧是晚清著名学者,所著《东塾读书记》,蜚声海内,享誉艺林。在晚清学术纷纭变幻,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他秉承乾嘉学术优良传统,立足于汉学立场,以古文经学为主,融合宋学及其他,兼收并蓄,独树一帜,提倡一种“新学风”。这种“新学风”因具有近代科学的精神,对清末民初的学界有重要影响。陈澧被公认为汉宋调和的主将和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4.
汉大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和汉代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联系。除了文体的继承发展因素之外,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的具体状况都直接影响着汉大赋的内容和形式,帝王的提倡、贵族文士的具体生活状态、文化教育发展、政治制度的具体规章、文学审美观念的特定形态等等都决定着汉大赋诸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入兴贵闲——关于审美创造心态的一个重要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兴贵闲”是在中国古代文论领域中并不为人所注意 ,但却有丰富理论价值的一个重要命题 ,它所揭橥的内涵是在闲逸充盈的心态下触发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兴。它与“虚静”说有密切联系 ,但又有着不同的意味。与中国古代的气论哲学有深刻联系 ,但却在刘勰的文论体系中纳入了美学心理学的轨道。唐宋一些诗人在“闲”的心态下创造的篇什有着独特的意境与风格。  相似文献   

16.
张峰屹 《北方论丛》2022,(2):135-151
从思想文化与文学的视角看,东汉后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段。政治的深度腐败以及相应的社会全面衰败,导致思想文化发生多元化转向:经学衰颓,道家思想强势回潮,佛教、道教也悄然兴起。东汉后期外戚、中宦和权臣角力争夺、相继专权的政治生态,给士人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不止仕路艰难,甚至危及生命。东汉后期士人的处世心态也因此发生了极大变化:在趋向多元的基本格局中,更多呈现出疏离政权、重生保命的倾向。此种情形,推动东汉后期文学走向了自我和情感,走向了独立自足。  相似文献   

17.
"嘉祐之治"问题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祐之治"之提法是在北宋后期废新法复旧政的背景下出现的。南宋及以后朝代士大夫对"嘉祐之治"亦屡作称颂。笔者认为后人对"嘉祐之治"之称述并非毫无根据。仁宗嘉祐时期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相对而言,却在短时期内表现为社会安定、人才之盛、政治清明诸景象,是两宋政治的最好时期。此问题向不为宋史研究者所注意,缘于研究者对变法问题之态度。学者们多以为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社会存在诸多问题,而忽视或不愿承认在短期内出现过良好政治局面之事实。  相似文献   

18.
张银堂 《文史哲》2003,(3):149-152
门阀势力的兴起是魏晋时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 ,东汉以来的士族阶层演变为门阀势力 ,并开始对社会进行奴役。门阀势力的兴起 ,破坏了封建政治的正常运作机制 ,造成了社会空气、政治空气的严重逆转。首先向门阀统治发起冲击的是有名的竹林七贤 ,尤其是他们的领袖阮籍和嵇康。他们的反抗方式是佯狂纵酒、攻击名教、行为放荡。在貌似怪诞的思想行为背后 ,隐含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痛苦与精神焦灼。继承阮籍、嵇康的叛逆倾向 ,继续对门阀统治进行反抗的是晋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由于地位和处境不同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的道路。但归隐并不能隔绝他和现实政治的关系。所以 ,在看似悠闲的人生背后 ,同样隐含了知识分子痛苦的心理折磨与精神焦灼  相似文献   

19.
汉代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奠基时期,基本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汉代男女道德教育不仅在内容方面有异同,这种异同还体现在教育方式、教育目的上。研究汉代男女道德教育,可供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