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中国古代美学的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把哲学和美学的一个范畴“气”称为古代美学的元范畴。因为古代美学中存在着大量与“气”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如气韵、气势、气象等 ,且美的感受只可意会 ,既实又虚 ,故鉴有成为古代美学元范畴的历史渊源和依据。艺术意境的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艺术意境的营造需要多种审美范畴的参与 ,“气”既是参与者之一 ,也会融合其他许多重要范畴 ,成为众多审美范畴施展其灵动艺术之效的基础。故“气”是艺术创造的本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2.
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 ,必须首先确立元范畴。“境”是蕴涵着心物关系、言意关系的范畴 ,也孕育着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等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将其作为中国文论的元范畴 ,至少具备四个特殊的优势 :1 .有独到深广的历史文化积淀。 2 .有切近艺术基本问题的理论基因。 3.有动态开放的理论张力。 4.有广泛深刻的现实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4.
5.
6.
在中国美学史上,"气"经历了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气"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中国的哲学与艺术在"气"的范畴认识里得到了高度的同一.美学元气论是中西美学的一个显著区别点. 相似文献
7.
“洁”不仅是一个文论范畴,也是一个哲学范畴和史学范畴。作为晚出的文论范畴,自然吸收了哲学和史学的文化内涵。那么从语义学、哲学和史学等方面对“洁”作一番文化考察,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洁”这一文论范畴的内涵,必然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洁”这一文论范畴。 相似文献
8.
古典文论范畴气象根植于传统气论,但不由气论直接衍生,也不由文气论创造。受制于古汉语由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历史演进,气与象各自的哲学意义均出现分化,具象性特征渐趋明显,气象由“气像”到气之象开启了向“特征之特征”这一语义的衍化过程,进而被古典诗文创作和批评所引进。气像论于唐渐入诗歌理论,于宋臻于兴盛,最终由哲学理论演变为表示诗歌审美空间或审美形象的审美品格的代称,并在情景交融之作与纯粹论理之作中产生了用法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的古代文论"情理"范畴研究,在对"情理"范畴的理论性探讨,对不同历史时期文论家、作家"情理"思想的考察及对文学作品中所内蕴的"情理"意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其他古代文论范畴,"情理"范畴研究仍显得相对薄弱,甚至留下了许多空白点.21世纪的文论视野中"情理"范畴研究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0.
11.
诗缘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大学说.关于情在先秦文献中已有相关描述.本文尝试从最早传世文献中关于情的记录开始分析,到迄于大成的<文心雕龙>,以图梳理一下"情"的内涵发展、"情"范畴的确立过程,并对"情本论"由先秦至六朝的文论生成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2.
日语及日本文学中有固有词汇“ことわり”(kotowari),一直以来用汉字“理”加以训释,但作为哲学思想史之概念的“理”以及相关概念“道理”“义理”等,都是从汉语中引进的。先是引进汉语的“理”并套用“理”,然后或以“气”冲理,或以“事”排“理”,都是用日本固有的感性主义来排斥抽象的“理”、否定普遍的“理”,或以此批判“佛理”与儒学“理学”来宣扬日本国学。江户时代的文论家在和歌、汉诗、俳谐等各个领域都全面否定说理,更把“理”称为“理窟”,即道理的陷阱,主张对“理窟”加以规避。日本传统思想文化与文学中不讲“理”的唯情主义、事实主义、个别主义倾向,与日本人的“非合理主义”的思维方式有关。从中日范畴关联的角度对日本古代文论的“理”及“理窟”论做出考辨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传统文化与文学“不讲理”这一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圆:中国古代文论的审美范畴黄金鹏中国古代作家、文论家常以圆论文。然而,除钱钟书《谈艺录》点出这一现象外,从理论上探讨圆的文章尚不多见。笔者以为,圆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审美范畴。一以国论文贯穿整个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典籍最早出现圆的是《诗经·商颂·...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味”由最初的表示“口舌之味”的感官体验,向“味无味”的人生体验转变,最终成为表达“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味”范畴的生成及演变是不断和其他审美范畴融合而成的一个意蕴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批判哲学中提出并阐释了知性范畴理论,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狄尔泰则在其人文科学中提出和讨论了生命范畴理论。本文从两类范畴的提出背景、产生渊源、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方面作了一种比较性分析,这不仅一个侧面展示了康德哲学对狄尔泰的深刻影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范畴理论对于狄尔泰哲学理论构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绮”作为文学文化语汇,频现于中t3t古代的典籍之中,以“绮”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文章写作的目的,乃在于对“绮”本身及其相关意义域进行分析、澄清其意域树的基本结构,并希求能够借助此种方式对其延展成为一种文学理论范畴的历史过程作一历时性的简单勾勒。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一个不同于文类的新类型学范畴,构建型式的提出着眼于文本要素的功能类型,并不一定走向以往文类理论的分类术语目录。构建型式坚持了类型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凸显了文本之于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地位,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世界的部分文本策略。构建型式范畴的纯粹形式的特征与文类对于作品属性的包括形式和内容在内的诸多层面的策略把握的差异,也使得构建型式自身也难免一些先天不足。替代范畴与文类之间与其说是替代,毋宁说是一种补充或提示。 相似文献
19.
20.
从本体意义上来说 ,“道”、“游”是同一的 :“德”是内化于人与物的“道”,“游”是得“道”、体“道”之后的精神境界。而从逻辑意义上来说 ,“道”则是处在本根的位置上的 ,“德”和“游”则是处于中介的地位的 ,“心斋”、“坐忘”则是处于基础地位上的。所以说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 ,“游”是其审美向度上的元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