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恨水小说雅俗共赏,不仅仅因其小说讲述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更在于他深深理解中国人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欣赏期待,特别是广大老百姓的欣赏水平。他的小说循着传统创作方法和叙述路径,适当加入一些新的技巧,为新旧读者所喜爱。张恨水小说创作中有很多的"红楼"模式,特别是在创作方法、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生梦境描写等方面深受《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曾朴主要以小说闻名,其《孽海花》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诗人,年未二十,即成诗集《未理集》。本文将其诗歌《赴试学院放歌》与小说《孽海花》进行"互文"研究,试图寻绎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他的思想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3.
朱德发 《东方论坛》2011,(4):126-127
十几年前,奉桥读研究生时就对王蒙研究感兴趣,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关于王蒙文艺思想研究,提出了一些不俗的见解,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思路;后来攻读博士学位,转向了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研究,出版了《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和《张恨水新论》两部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4.
来新夏 《社区》2010,(8):14-14
从小就爱读书,但“博览群书”这一词语,却是十多岁时从一位中学国文老师谢国捷先生那里听到的。他刚从辅仁大学毕业,风流倜傥,出口成章,颇受学生爱戴。他的话像金口玉言那样被奉为经典。从此以后.我就把“博览群书”作为读书的目标。见着书不管内容讲什么就看,为我后来号为“杂家”奠定了基础。稍长,读了一本《颜氏家训》,有句话大意说:读书未遍,  相似文献   

5.
古典艳情小说《痴婆子传》是中国历史上遭禁毁的书籍之一.小说的叙事艺术蕴含了一种独特的小说观念,作品把女性视角的自我讲述、第一人称内聚焦限制叙事、倒装叙事与讽刺修辞等多种叙事手法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一种独创.《痴婆子传》的叙事艺术已具有现代小说的艺术特点,具有高超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读《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重印本三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学界朋友秦涛、杜春耕、邬小慧等 ,为纪念《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逝世 2 4 0周年 ,于 2 0 0 3年斥资在江苏金坛古籍印刷厂重印了《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下简称“甲戌本” )。重印本在 2 0 0 4年问世。我虽然过去也读过“甲戌本”影印本 ,但正如冯其庸先生在“甲戌本”《题记》中所说 :“至今红学界和学术界的朋友要读此书 ,却成为难事。”因此我收到香港红学家梅节先生寄赠给我的“甲戌本”以后 ,我仍然从头至尾将该书细读了一遍。由于“甲戌本”第五册附录了几幅刘铨福和他父亲刘位坦的手迹 ,还附录了胡适先生当年购得甲戌本时原…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走红的作家之一,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风靡全国,倾倒无数男女。据说,鲁迅的母亲就是张恨水的"小说迷",每逢有张恨水的新书出版,鲁迅一定要买回去给母亲看。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的散文、诗词、游记,共近3000万字,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这样一个才子,生活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否也如他的小说作  相似文献   

8.
《金粉世家》与《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小说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这与张恨水对《红楼梦》的学习、借鉴甚至模仿是分不开的。笔者认为,《金粉世家》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表现技巧上都自觉不自觉受《红楼梦》之深刻影响,可以说,《红楼梦》对《金粉世家》的创作来说具有原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942年,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出现了明显的断裂与转换,这一年他集中创作了《初吻》、《早春》和《雕鹗堡》三部爱情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不仅表达了他对爱情的追思,同时还表达了他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人生孤独、虚无和绝望的感受。端木蕻良擅长的唯美抒情的诗意风格在这三部小说中仍然得到了延续,这既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又增强了小说的情感力量,同时还避免了因过度抒情而造成的情节的散漫,做到了艺术氛围与小说情节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0.
《暗算》是麦家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包括《序曲》、《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四部分,获第7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描写了阿炳、黄依依、陈二湖、韦夫、林英等人的故事,反映了"听风"的艰辛,"看风"的残酷,"捕风"的危险,展现了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一群特殊人的特殊生活,歌颂了那些为国家安全事业而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及其坚定、高贵的人生信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命运无常、"性"与生死等人类的基本问题的独特思考。小说塑造了阿炳等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结构别具一格,语言口语化、哲理化,"高强度"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方式精妙。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的小说是对传统章回小说有选择的改良,以其代表作《啼笑因缘》为例,从题材和文体创作两个方面张恨水小说对传统章回小说都有继承与创新。从题材选择上看,《啼笑因缘》与传统章回小说中的世情小说、艳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历史演义等等不同类型的小说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又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创新。从文体创作的层面看,《啼笑因缘》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技法等等都对章回小说的创作技法有所继承、改良。张恨水之所以能够以辩证的姿态审视章回小说,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少年时代对章回小说的阅读经验所致,一是作者新闻记者的身份促使,令他对现实有着敏锐的感知,并能够在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能力的情况下,以传统蕴含时代精神的方式向读者揭示社会的扭曲与人性的美。  相似文献   

12.
现在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性看完比较长篇的东西。安心读书的生活已经停留在十几年前了,那时候正在上五年级,看的第一本文学的课外书是《三国演义》,至今印象深刻,无法忘怀。我现在看书,受时间约束,只能看一些短一点的散文随笔,阅读范围基本都是读一些中国近现代文学为主。印象最深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是用灵魂在写作,写得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所以他的随笔散文我一直都在关注,希望有时间想再看看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另外,在所读的书中,对韩少功的文章还是很感兴趣的,他那种突破传统小说藩篱束缚的写…  相似文献   

13.
《人生与伴侣》2010,(9):6-7
毫无疑问,李少红非常恨《红楼梦》,曹雪芹的小说在她少女时期被认定是本坏书,如今看她导演的新版电视剧,显然她依旧很恨。这位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曾经自述,第一次读《红楼梦》后觉得鬼话连篇,“这是本坏书,最好不要看。”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学习的最高能力:写 自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以后,1997年《北京文学》推出一组文章,大肆攻讦,语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抨击,但大多谈的足阅读教学。关于作文,谈得很少,可见他们还不了解语文。我认为,说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不仅要看他读了多少书、识了多少字,更重要的是要看他能写出怎样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在自传体小说《在路上》中,以尼尔·卡萨迪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迪安·莫里亚蒂这个"垮掉派"热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本文从内容简介、作品主题、人物分析三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在路上》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近代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话语权的形成。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是他启蒙民众、变革图强的政治需要。《新小说》用浅易的文言甚至白话刊行的小说、戏曲、歌谣等,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小说传统观念的改变具有首倡之功,促成小说从"小道"变为"大道",对晚清小说走向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新小说》占领舆论制高点,在中国近代传媒阵地有效开展救亡和启蒙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既汲取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同时又融合现代文化于其中,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品质相交汇的矛盾与合取的特色。这或许就是张恨水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导人们对现存文化,历史及现实人生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原因。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作品的结构等方面都体现了古典性与现代性的美学品格,涵含了特定的时代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虽然我读书不多,也一直没多少长进,但我经常尝试着读各种不同风格的书。王小波的书我前两年就买过,也读过一些他的杂文,但那时还不怎么喜欢。最近我又迷上了王小波的文字。比如最近看过的:小说《革命时期的爱情》,杂文集《思维的乐趣》。不但从书上看,也从网上阅读。如果要我谈谈读王小波的感觉,我认为用两个字来概括很贴切,那就是:有趣。由此我几乎可以断定,他必定也是个有趣的人。因为只有有趣的人才能写出有趣的文字。此外,王小波本人也把有趣当作他一生不可动摇的信念,还说假如这世界上没有有趣的事他情愿不活。他的妻子李银河评价他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一向觉得他有两个东西比较突出,一个是他的那种已经形成了的个人的写作风格,我觉得这个并不简单。另外,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路,这从他的杂文里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秋海棠》在整个沦陷区引起巨大反响,继《申报》上连载后,被移植为其它剧种,如沪剧、话剧以及越剧,甚至被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如此盛况堪比当年张恨水的《啼笑因缘》。造成这种连锁反应的原因除了《秋海棠》这部小说本身优秀外,沪剧、话剧、越剧以及电影这几种艺术形式对于《秋海棠》的传播亦是起了一定的推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晚明戏曲小说评点之风盛行,在明刊《西厢记》中,有三种署名汤显祖批评,它们是师俭堂刊刻的《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汇锦堂刊刻的《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署汤若士、李卓吾、徐文长合评)、《西厢会真传》(署"汤若士批评、沈伯英批订")。通过对这些"汤评"的真伪、思想等问题详加考析,可以发现明刊《西厢记》中的"汤显祖评"与李贽、徐渭、陈继儒等名人评点一样,其真实性虽不高,但它们在《西厢记》的传播接受过程中则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