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也逐步由集权型向分权型演进,同时,这种演进受到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的约束,由此形成了具有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二维属性的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激励地方政府相互之间围绕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的财政竞争。其结果扩大了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差距,探究其形成机制和差距问题,籍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财政能力决定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这一观点忽视了中国式财政分权需要宏微观制度匹配的事实,即宏观政治合法性与微观基层民主制度匹配。区分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行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与影响性因素说明,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财权分权要发挥应有的公共服务提供效率需要匹配相应的宏微观政治制度。宏观上实现由经济绩效观向综合绩效观转变,微观上实现由管理主义模式向"参与式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3.
胡志平撰文认为,中国式财政分权之所以导致基层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在于基层政府面临政治晋升考核压力和财政分权体制约束下形成的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的双重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越是基层财力越困难,农村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困境越突出。因此需要政府职能和财政分权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使之匹配。第一,将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明确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提供公共服  相似文献   

4.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缩小贫富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分配模式的转变,中国逐步形成贫富差距,并且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中国贫富差距的形成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角度看,政府在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和公共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上的整体不足和不均等已经成为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为缩小贫富差距,就需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制度,特别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型财政制度,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  相似文献   

5.
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内涵表现为地方政府竞争和地方政府治理两大特征。分权下的地方政府因其产权的缺失及"经济人"的特性,为了争夺资本,扩大投资规模,竞相展开财政竞争,将公共资源优先配置在能带来更多利益的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类投资,从而忽视非经济性公共品及公共服务的投资;而为了顺应财政分权改革及地方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为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努力改善政府治理结构,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从而起到改善非经济性公共品及公共服务供给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亟待构造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则是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的重要基础.在财政分权的制度框架下,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鉴于欠发达地区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财力,保证其提供足够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包括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权义结构及计算标准、专项转移支付的权义结构及程序规则以及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一般规定.  相似文献   

7.
吴进进 《东南学术》2021,(5):120-128
基于财政结余视角,对中国地方政府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滞缓成因进行研究表明,支出增长驱动是我国地方财政结余膨胀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政府支出效率下降、政府预算最大化倾向增强,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超过了公共服务需求和实际成本,为财政结余创造了空间.地方财政分权是缓解地方财政支出驱动结余增长的重要机制:地方财政分权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率,加快了支出进度,削弱了支出规模对财政结余的扩张效应;财政分权降低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并进而遏制了财政结余的膨胀.建议加强地方预算硬约束,控制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过度扩张;同时提高财政结余管理的制度化,持续强化对财政结余的清理整顿;此外还应提高地方政府自有收入,加强市县政府收入分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大相径庭,其中,财政分权指标的选取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文章认为,考察政府间财政分权问题应以下级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内的财政资源为基础来具体分析上下级政府间如何对其进行分割.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1995~2010年中国财政公共服务支出数据,测度和勾勒出分税制改革实施以来中国财政公共服务支出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分析了财政公共服务支出规模、力度和增加值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对财政公共服务支出地区差距变化的区域构成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的变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指出:国家财政公共服务政策应着力于缩小落后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建立以公共服务产出为导向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区域间公共服务支出的协调发展,以缩小不断扩大的区域间差距。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主体与利益主体地位的形成,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各地方政府发展地区经济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根植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利益的差异性中,经常演变为政府间的竞争性行动,继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将地方政府竞争因素分解为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区域市场发育、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地区优惠政策、地区资本形成和区域人口流动七大因素,利用各分解因素的替代统计指标,可以初步判断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经济差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财政分权理论是当前公共财政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对多级财政体制下政府、政府行为和政策选择问题的研究构成了该理论的核心主题。该理论对地方性公共产品的研究是基于Samuelson-Musgrave公共产品理论对效率问题和公共选择分析范式的对政治程序问题的探讨。新制度财政分权理论以公共选择理论为起点,对财政分权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的研究突破了传统分权理论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整合了财政分权政策制定的规范和实证方法的交易成本政治学构成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责任和治理是世界各国政府分权改革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早期财政联邦制理论将分权引入政府公共支出的分析,维持市场的财政联邦制理论则考虑了政府组织结构与激励问题,结合分权和治理两个维度,带来了地方政府、财政激励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解.近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责任机制和治理结构的差异,同时发展中国家分权治理的实践表明,既定的不同政治体制下,公民参与是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的一种重要机制,参与式预算就是其中“自下而上”的重要责任机制,对中国政治集权经济分权下地方政府治理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克忠  夏策敏 《浙江社会科学》2012,(8):25-33,155,156
本文对财政分权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扩张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与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预算内财政支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在预算内财政支出既定时,预算外收入与转移支付规模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了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扩张预算外收入一方面在于弥补其财政支出的缺口;另一方面,由于预算外资金的收和支没有完全脱钩,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彻底性,地方政府追求可自由裁量财政资源最大化的偏好等原因,进一步加剧了预算外收入的扩张。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也逐步由集权型向分权型演进。这种演进受到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的约束,由此形成了具有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二维属性的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它赋予了地方政府特有的双重激励即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促使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的标尺竞争。本文试图对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的激励机制给与理论和经验的系统解释,并揭示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王守坤 《浙江社会科学》2012,(9):11-19,41,155
本文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为角度构建了中国式分权与宏观经济绩效之间的关联框架,指出中国式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周期性过热的主导力量。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的自然历史、地理位置以及发展政策差异极大,即使是同样的分权程度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与激励效果,这也就使得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论对其设定形式非常敏感。因此,本文采用受限VAR模型来实证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对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作用效应,结论证实了本文的理论预期。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增长.本文从制度层面分析经济取得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得出财政分权所带来的政府激励、所有制改革所带来的生产者激励以及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全方位激励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同时,在分析消费者的激励制度时,得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或许是一种最优的制度选择.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所带来的消费者激励或将带来下一拨的经济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7.
杨红伟 《晋阳学刊》2007,13(4):21-26
传统基于"零和博弈"视角的央地财政关系研究,将央地财政关系视为一种摇摆于集权与分权之间的轮回,并不能发现、解释央地财政关系中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应当超越"零和博弈"的视角,运用一种"非零和博弈"的解释范式来考察央地之间权力分配或博弈。运用"非零和博弈"的研究范式,可以克服旧有模式中所展现的央地关系的集权与分权的"循环论",并能够寻找、解释央地关系中所具有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18.
论政府信任的概念内涵、形成因素与政治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砚忠 《晋阳学刊》2007,20(3):22-26
在西方学术界,目前对于政府信任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再造工程推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政府信任应该成为政治学重视并加以研究的主题。“政府信任”在概念内涵上指公众在期望与认知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公众对于政府信任的程度高低,乃是众多影响因素如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等交互作用的混和结果,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相对落差。政府信任涉及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它能够扩大执政者的合法性基础,实现有机的社会整合,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绩效。  相似文献   

19.
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在根本上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 ,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成为调整财政支出范围的关键 ;解决目前财政支出管理存在的问题 ,调整财政支出政策的范围 ,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0.
国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应从传统的筹资性国债向调控性国债转变,国债法是宏观调控的专项法,不能简单地将国债法作为财政法的部门法。当前我国国债立法存在缺少基本法,重监管、轻调控,综合协调性差等问题。完善我国的国债宏观调控立法,应当朝着法制化、协调化与可操作化的目标迈进,并按照“主体——行为——保障”的制度框架进一步健全国债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