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按资分配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按资分配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其中剥削性质的部分会影响社会公平 ,在实施时 ,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 ,做到既积极 ,又稳妥  相似文献   

2.
个人收益分配中包含按生产要素分配或按“资”分配的内容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物化资本和人力资本是“资”所内含的两大主要和本质构成要素。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中引入按“资”分配因素对我国现阶段有效利用社会经济资源 ,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效用。在重新审视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含义的同时 ,应关注按“资”分配的消极成分并进行制度化的政策调控。  相似文献   

3.
按资分配与共同富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本文作者认为,按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作用范围的扩大,从而增加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进而实现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全体社会成员收入中的按资分配所得的存在与增加是共同富裕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提出的新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资本主义所实行的按资根本分配有着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为二者提出的理论依据不同,二者在社会分配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二者实施的价值目标取向不同。  相似文献   

5.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是由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共同决定的。在居民的总收入中,劳动收入是由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共同决定的;资本收入由按资分配决定,按资分配的存在使资本所有者有动力进行资本积累从而使下岗和失业问题得以解决,进而增加劳动收入;经营收入由按企业家才能分配决定,这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使企业家有动力更多更有效地组织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从而促进其他分配方式作用范围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正> 现阶段我国所有制多种形式的并存,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社会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消费品.非按劳动分配是指按非“劳”因素进行的分配,它包括按资分配(即按资产、资金或资本分配)、按经营成果分配、按自然条件分配以及按机遇分配等方面。在所有制和分配上,当前非按劳分配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分配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按资分配是资本主义的公平,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公平。平均主义分配或按资分配是造成公平与效率之间产生矛盾的两个基本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才能消除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消除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8.
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企业之间必然寻求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化组合。同时一些企业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直接向社会、向职工招股集资。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股份制应运而生是必然的;与此相匹配的按资分配也不可避免。那么,怎样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按资分配,它与按劳分配和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它的社会地位如何?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条件下按资分配的命运的重大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乃至于社会在一定时期的收入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分割的比例如何界定,这不仅是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更是全社会成员普遍关注的重大经济实务问题。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流行观点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误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人的分配难以得到较为公正的解决。一、方法论上的误区技流行观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的分配存在着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经营成果分配、风险收入等多种分配形式,按劳分配在诸分配形式中居主导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与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按劳分配、按资分配和按需分配在各种社会形态里都是兼而有之,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93SNA为蓝本,生产核算范围由原来MPS的单一物质产品生产范围,扩大到既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又包括服务产品生产的范围。现行的按劳初次分配,从广义上讲是按全社会劳动者的劳动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主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要素能否分享剩余价值.提出应在各生产要素享有同等的保本获利权利的前提下来分配的观点,这样有利于消灭剥削,有利于按劳分配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市场在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时,会考虑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各方所承担的风险的大小,让承担较高风险者获取较高的收益率.但这种风险必须是与社会财富的创造相关的风险,并且必须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有必要承担的风险.与资本和劳动这些分配要素不同,风险只是分配的调节因素,调节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具体分配结果.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生产要素,而生产要素地位的改变必然引起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以致按知分配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知分配实质上是对传统的按资分配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而期权期股制则是按知分配在实践探索中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使收入差距扩大。因此,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两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均衡。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决定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收入分配结果要体现生产要素所有着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由不同的所有者投入,因此必须按生产要素进行收入分配。而按劳分配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目标,需要建立对按要素分配结果进行调整的收入再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6.
按资本、技术、管理、劳动等要素分配,为家庭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了依据.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缺乏人才是家族企业最大的软肋.作为股权主要为单纯家族成员所有,其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大多结合在一起的家族企业,只有从战略的高度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机制,才能做大、做强、做长久.因此,必须以改革单一按资分配方式为按资分配与按其他要素分配相结合方式为突破口,促进家族企业实现股权结构与企业管理的社会化,以实现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路线指引下,随着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方针的贯彻执行,以股份形式集资兴办的企业正在兴起,因而股息和红利的性质成为理论界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去年,《银行与企业》第九期发表了郭世辉同志《按资分配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形式》一文。郭文认为,按劳分配的“劳”,既包括活劳动,也包括物化劳动,因此,按劳分配包括按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分配+按物化劳动创造的价值分配,从而按资分配也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形式。我们认为,郭文的立论根据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试析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状况、根源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成员间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贫富差距状况日益明显,形成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按劳分配的因素又有按资分配的因素,既有历史的遗留因素又有改革开放的新增因素,既有合法的因素又有非法的因素,既有体制上的因素又有政策执行中的因素。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在性质上存在差别。要遏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防止两极分化,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资本主义分配原则是“按资分配”。这种传统的观点科学吗?笔者提出怀疑。首先,“按资分配”中的“资”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到底是指资本呢?还是指生产资料?在资本中又到底是指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总资本呢?还是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呢?是指资本的质呢?还是指资本的量……?马克思认为,资本≠生产资料。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因此,“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资本是已经转化为资本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  相似文献   

20.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是孪生兄弟》一文,将马克思的劳动力概念理解为是“自然人”的劳动力,认为劳动力应是“自然人和工具”构成的“经济人”的劳动力。人和工具共创价值。价值共创决定价值共分。我们认为,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创造价值时所说的人是社会性的人,而不是自然人,价值是社会劳动创造的,不是工具和人共同创造的;个人收入分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的,而不是价值创造决定的。所以《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是孪生兄弟》一文,曲解了马克思的劳动力概念,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也混淆了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的观点也是和马克思的分配理论相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