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晓云 《决策导刊》2004,(10):10-11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组织层面上理解,首先是针对整个党而言的,但是构成党的整体的基本要素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因此,党的执政能力从根本上要看整体,关键要看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基础要看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素质。组织部门要自觉地按照十六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李剑飞 《领导科学》2007,(20):22-2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同党领导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组织工作从来都是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服务的。胡锦涛同志"6·25"重要讲话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组织部门必须充分认识组织工作在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找准工作的着眼点、切入点、结合点和落脚点,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优秀的业绩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3.
徐彦军 《领导科学》2007,(22):20-2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了"加强五项建设"和"五个着力"的任务,为推进新时期的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组织部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最根本的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努力从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正>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一项基本的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也是新的发展时期赋予政研工作人员的新要求。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的中心工作,以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为己任,把调查研究作为发挥参谋助手  相似文献   

5.
韩振鹏 《决策探索》2013,(18):59-60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这是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党建工作提出的要求之一。作为煤炭企业,要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职工、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就必须围绕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全新的党建理念,破除不适应煤矿党建工作的体制障碍,不断创新机制与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创新活力,推动党建工作不断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裴智 《决策导刊》2005,(5):11-12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党要长期执政,执好政,就必须抓住发展这一关键环节,在加快发展中实现党的执政能力的新提高。  相似文献   

7.
地方党委特别是县乡党委要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全部工作和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也是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组织基础。因此,必须紧紧围绕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中之重的任务目标,切实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抓住“龙头”,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县乡党委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首先要抓住农村“两委”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环节,一抓到底,常抓不懈。一是要全面推行“两推一选”的新办法,增强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的群众基础。按照党管…  相似文献   

8.
袁振华 《领导科学》2005,(13):24-25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根基,影响到党的工作大局。只有基础坚实牢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执政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强”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农村在发展中缺乏制约和监督,个别强村的党支部书记在成绩面前变得不可一世,作风霸道,私欲膨胀,…  相似文献   

9.
县级处于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在党的组织机构、国家政权机构以及全局工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因此,不断提高县级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既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一环,更是当前我们必须抓紧抓实的一项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工作。一、提高县级班子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县,发展经济更是首要的任务,而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发展经济能力的强弱。提高加快经济发展的能力,一是要增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作为县级领导干部,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低,将关系到一个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基层政权的稳固与整体和谐社会的构建。县级领导干部确立新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也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我认为,县级领导干部应着重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提高统揽全局的能力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从产业、城市发展以及产城融合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开发区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为动能、以产城融合为核心来推动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实现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季建业 《领导科学》2007,(17):14-15
胡锦涛总书记的"6·25"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我们越学越感亲切,越学视野越宽,越学头脑越清醒,越学思路越开阔。  相似文献   

13.
陈晓红  徐选华 《管理学报》2006,3(3):253-2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群体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研究与开发”是2002年1月立项,于2005年12月完成的。通过对项目研究理论思想和创新性的分析,全面介绍了项目研究工作的特色、研究内容和进展,特别介绍了项目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对项目的学术价值、成果应用及学术交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孙嘉 《管理工程学报》2002,16(Z1):138-140
BOT即Build(建造)、Operate(运营)、Transfer(移交)的缩写形式,这种融资方式已经用于我国发电、铁道、公路、港口和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本文在介绍BOT融资方式特点的同时,论证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利用BOT的可行性,并结合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产品开发平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国际主流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经验证据,提出一个"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它从理论逻辑上证明,产品(和工艺)开发不仅是创新的中心环节,而且是技术能力成长的关键机制。这个理论框架有助于澄清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自主创新"问题的诸多争论,为中国的技术、产业和经济政策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战略判断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久文  张静  李承璋  卢怡贤 《管理世界》2019,35(10):150-159,185
本文基于我国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2015年和2018年贫困发生率、2013~2018年人均GDP、2015~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及2017年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连片特困区贫困发生率下降速度较快,以贫困发生率衡量的贫困面快速收窄,各片区农村人均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需求得到满足;2020年以后,按照现行标准,集中连片贫困区将基本上消失,但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拉大,相对贫困现象将成为需要瞄准的课题。建议:确立扶持相对贫困落后地区的国家战略,实施保障性扶贫与开发式扶贫共存的策略,并结合乡村振兴等战略措施实施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相似文献   

17.
麦克利兰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斯宾塞等人将胜任力划分为基准性胜任力与鉴别性胜任力.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概念-发展性胜任力,并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例,通过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揭示了决定其纵向式职业生涯发展的发展性胜任力.  相似文献   

18.
企业再造与协同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再造理论强调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彻底的重新设计,追求企业绩效戏剧性的变化,用新的流程代替传统的以分工为基础的流程.然而,企业为增强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改进活动应是持续的,而不是偶然的、间断的,企业应与环境保持协同进化的关系,具备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结构与行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预测困难与预测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充分说明预测在决策中的重要性,但由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预测有时是困难的,基于此点,人们不断探索新的预测方法。神经网络预测正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预测方法,本文详细探讨了预测困难后,讨论了神经网络预测的优点与不足,并对预测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We develop a general model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pose a policy to manage system coordination using system fault reports (e.g., interface inconsistencies, parameter mismatches, etc.). These reports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timing of coordination activities that remove faults. We show that under an optimal policy, coordin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only if a “threshold” fault count has been exceeded. We apply the policy to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compare the management of those projects under differ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how the fault threshold policy needs to be adjusted to changes in system complexity, team skil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project schedule. Moreover, we compare the optimal fault threshold policy to an optimal release‐based policy. The release‐based policy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fault data and is easier to administer. The comparisons help to define the range of project parameters for which observing fault data can provide significant benefits for managing a software proj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