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英语谚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特征。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是了解该民族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谚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宗教信仰等。因此,要理解和翻译英语谚语,首先要了解其民族文化。英语谚语的翻译的主要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套译中国谚语法。  相似文献   

2.
谚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语句精炼,语言通俗.不同的译者对于谚语翻译有不同的理解,目的论的指导下的谚语翻译可以说是无可比拟的,它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全过程,从文化领域方面考虑翻译谚语时意译优于直译.  相似文献   

3.
英语谚语:来源、特点及翻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和翻译英语谚语是了解英语民族和文化的重要渠道。英语谚语主要来自民间、古典文学作品和外来语。英语谚语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思想性。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直译兼意译及释译,无论采用哪种翻译方式,都要结合翻译的文体、语体及文化背景情况,比较英汉谚语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习语是语言文化的结晶,是具有独特意思、语法结构和用法的特殊语言模式,通常包括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以及典故等.在英文习语的汉译过程中,文化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针对英文习语汉译涉及的各种文化因素,依据翻译标准,直译法、意译法和注释法等具体译法应与之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中的谚语时采用了直译,直译加解释,套用英语谚语句型,意译,等方法,较好地传达了原文中谚语的形式与内容,为典籍的英语翻译研究及汉英翻译教学与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不同文化模式间文化和语言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决定了直译和意译共存的可能。通过对祝庆英和李霁野两位翻译家的《简·爱》中译本的对比研究,笔者归纳出:当两种语言的词意、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段相似时,可用直译法;当这几个方面存在差异时,应使用意译法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相对来说,《简·爱》祝译本较为成功,直译和意译结合得恰到好处,译文流畅;《简·爱》李译本大多采用直译,译文生硬、拗口。  相似文献   

7.
文化意象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语言奇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翻译中,尤其在文学翻译中,是应着力转换的。本文以一些中译英实例说明文化意象在传递原作精神、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总结出文化意象传递常用的一些方法——直译法、直译 注释法/直译 意译法、意译法等,强调译界人士应该更加重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主要是由于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因为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翻译时可采取直译、意译、直译兼意译、代换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 ,文化的差异势必导致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 ,因而没有意译的介入就不可能实现两种语言的顺利转换 ,同时文本的独立性以及内容对形式的依赖又要求我们更多地使用直译的方法。直译与意译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它们虽然在形式上不同 ,却共同服务于同一翻译目的。直译与意译的相互结合及交替使用才是翻译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正确看待文学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如何将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直译能忠实原文,保持原著的风格。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有些作品用直译无法为译入国读者所接受。而意译比较容易为译入国读者所理解,但却无法完美地保持原著的风格,再现异国文化的风采。所以在译入国读者能接受的情况下尽量用直译,直译行不通时用意译,不必执着于一种译法  相似文献   

11.
中英文化差异对谚语翻译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谚语作为两种文化的载体,分别反映出两种文化的共性与个性。这种共性与个性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两种谚语之间的翻译策略。为了保持翻译的交际功能,同时充分体现两种谚语的文化内涵,在两种谚语的翻译中必须采取异化、归化、借用和综合翻译法。  相似文献   

12.
汉英谚语中的动物形象和文化内涵因各自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有所差异,但由于人类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共性,某些动物的文化内涵又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对影响汉英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有助于人们更恰当、更全面地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汉语都有丰富的谚语。英汉谚语分别体现了英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态度,记述了英汉两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运用隐语理论分析英汉谚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着个性。  相似文献   

14.
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谚语是“民族之明镜”,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精华所在。英汉谚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英汉谚语具有一定的共性:群众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同时又有各自的特性:民族性和地方色彩。研究英汉谚语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涵义差异及影响谚语理解的因素,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便利。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谚语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吸取自己优秀文化的结果,其发展均对人的语言交流与表达起到或多或少的影响。通过英汉/汉英谚语翻译的比较,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之处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科学地看待和理解东西方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宗教伦理,缩短文化差异带来的距离,更好地掌握与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6.
文章拟从汉英谚语入手来探讨他们的深层文化特征,并且主要从宗教思想、人文思想和道德观念三个方面来比较汉英谚语反映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汉英谚语在起源、修辞及内容三方面进行归类、举例和分析,发现汉英谚语在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而汉英谚语中的共同点均发源于相似的文化背景,从而印证中西方深层次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共性,使人们通过谚语对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印象,有助于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流中英语谚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英语谚语产生的文化背景、特点的角度,讨论了英语谚 语的翻译问题,认为英语谚语是英语民族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翻 译 英语谚语应该忠实传递它们的文化信息,以修辞、句法和美学信息的文化归、异兼容的手法 处理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应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英汉谚语作对比分析,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谚语这一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上所反映的各自民族文化特征的深层内涵,有利于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英汉谚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谚语是学习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不可缺少的钥匙,但是英汉谚语的翻译却并非易事。关联翻译理论为动态灵活翻译英汉谚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为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谚语的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