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女性文学视角来看,方方在她的小说中并没有表现出极力主张、推崇任何一种女性主义理论的倾向。而更为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命运。《奔跑的火光》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女性爱情婚姻的悲剧故事。但小说无意间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新时期农村女性的生存处境和悲剧命运,使我们真实生动地看到了父权制在农村坚不可摧的统治地位,同时,在这篇小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家方方对女性解放道路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在描写城乡主题时,并不注重展现时代变迁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城乡的相互对照中来探究生命个体的存在处境及其命运走向,并且受多元地域文化的影响及江苏作家对文学精神的自觉坚守,使江苏小说呈现出世俗性与诗性相融的美学特质。江苏作家关注人的生存与精神的写作立场与姿态使江苏城乡叙事承载了丰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伴随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历史性转变,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整体面貌和创作也发生剧变。从叙述视角上来看,十七年到新时期初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始终以政治视角为主,作家对叙述视角的确立更多地是出于表达文学立场、创作思想和政治诉求的考虑,极少出于对文学形式、技巧、审美价值做出思考。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入新的创作阶段,其中叙述视角从政治化的外部视角向个人化的人性、心灵的内部转移成为这一创作阶段转型的重要标志。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意味着作家创作立场的选择和确定。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视角从十七年、新时期及至90年代持续至今的转变,从政治视角到人性视角,从集体叙事到个体叙事,标志着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知识分子精神反思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民族立场、民间立场以及时代立场是少数民族叙事小说中隐含作者进行写作的基本立场,这三种立场使得作品在身份认同与构建、塑造民族形象、建构民族心理时必然采取多种叙事策略技巧以凸显民族性,从而使作品富有民族气息和时代特征;它体现了隐含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反思,对于解答少数民族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技巧等困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佳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11,31(4):48-51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与80年代相比,其"个人化"写作的倾向更为明显。林白作为女性"个人化"写作中的领军人物,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女性立场和女性视角。但与其他女作家不同的是,林白在她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一种自我疏离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林白的小说并非单纯的回忆录性质的"自传",而是对头脑中记忆碎片的拼贴,这种随机性的拼贴造成了女性意识的一种自我疏离;林白总是让她笔下的女性具有双性同体的性质,这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的男性心理和男性化品行上。林白小说具有的神秘化倾向使她作品的女性意识有异于通常意义上的女性文学,不仅深刻地表现在作品对主流话语和宏大叙事的拒绝和反抗上,更重要的是它偏离了对某个女性个体的命运归属问题的探讨而突入对作为整个生命存在形式的女性整体的追问。探讨林白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疏离状态,可以深入研究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中应处的位置和维度。  相似文献   

6.
"归来"作家在新时期之初的人道主义立场和历史反思态度促进了当时启蒙思潮的生成和发展,促进了新时期之初"人的觉醒"。但他们的精神立场和创作也表现出内在的矛盾和困惑,在作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话语认同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归来"作家的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合法"身份的"老干部"形象,许多作品不断表述着"忠诚"的主题,这与"归来"群体的批判姿态和启蒙立场形成了矛盾。这些矛盾表明了新时期之初文学创作仍然受到意识形态合法性要求的强势钳制,也暴露出"归来"群体思想立场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后来呢》是郭平的一部早期作品,小说故事情节时空交错,多条叙述线索并行,现实与虚构、真实与梦境、过去与现在借回忆而达到有机的统一。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存在意义的追寻使这篇小说充满哲思色彩。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之初是文学与政治的蜜月期,"文化风俗派"小说从另一方面表现了文学关心人的命运的倾向.汪曾祺的<受戒>以民间立场和寻梦的形式,通过对乡村、寺庙自然任情生活和少男少女美好纯真恋情的描写,表现了对人类童年净土的追寻和美丽爱情的向往.本文在肯定其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指出寄寓其中的传统知识分子怀旧情感和浓浓的挽歌情调是对现实命运的屈服和对"五四"精神的回避.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年十月,汪曾祺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受戒》,这是一篇无论题材或风格都与近年来常见作品迥异的引人瞩目之作。小说以作者的家乡高邮县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刚步入空门的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少女小英子之间的纯真爱情,逼真地反映了解放前的高邮社会生活,诗意地展示了秀丽俊美的里下河风光。值得注意的是,自《受戒》开始,汪曾祺的以家乡人民解放前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竟一连写了八篇(已发表六篇),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这些作品,不仅引起国内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而且引起了国外读者、学者的注意。虽然汪曾祺早在四十年代初就发表小说  相似文献   

10.
和帕慕克的其他作品一样,《新人生》也是一部"呼愁"的小说,它还是帕慕克笔下苏菲神秘主义特征最鲜明的作品之一。本文主要探讨苏菲神秘主义在《新人生》的"呼愁"风格中所实践的三重诗学文化功能,即神秘的失落、身份的失落、天使与生命的失落,融合当前学界对该小说的矛盾看法,论述这一问题与苏菲主义——奥斯曼土耳其的文化之根在20世纪穆斯塔法·凯末尔的西化改革中失落之历史命运的映衬关系。  相似文献   

11.
意识流是最先走进中国新时期文坛的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它的主要艺术特征有心理结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感觉印象等要素。内心独白的价值指向是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意识和潜意识,是传达人们积聚于内心又不能言表的无声语言。中国新时期作家在运用内心独白时,吸纳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各种独白技巧,同时根据中国传统的接受方式使之本土化。因此新时期小说中的内心独白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同时,新时期作家还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将对社会、集体、个体和生命的认识逐渐融入到作品中,体现了对西方文学艺术形式借鉴和接受的自觉。"有意味的形式"可以概括内心独白作为意识流小说技巧步入中国新时期文坛的行进轨迹。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加拿大女性作家艾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认可。她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中的《男孩们与女孩们》在她系列作品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它是艾丽丝·门罗所有作品的一个“楔子”或“所有作品的雏形”。通过这篇微型小说,可以“一斑窥全豹”,对这位女作家所有作品中男性人物的命运走向、女性人物的命运走向以及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娴熟的叙事技巧,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3.
刊登在今年五月二十八日《真理报》上的短篇小说《码头上的女人》,是一篇毫无特色的作品,思想上既无新意,艺术上也没有什么惊人之笔。但是,仔细读来,这篇小说也颇有些妙处,值得人们一读。 《真理报》是不常发表小说的,编辑先生们之所以看中这篇并不怎么出色的小说,把它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之初,围绕着如何想象与阐释新时期这一新的历史叙述概念,主流话语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潮的伤痕、反思小说之间形成了极为默契的互动关系,伤痕、反思小说在相当程度上参与并推动了主流话语的建构,从而形成了当代文学史上一次文学与主流话语的高度融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与主流话语之间不存在分歧,对历史叙述问题的不同理解以及创作中出现的对主流历史叙事的偏离使刚刚建立的规范有了松动的迹象。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文学中 ,池莉惯以“非女性化”写作而著称 ,但她的两篇近作《乌鸦之歌》、《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却显示着作者向“女性写作”的转变。文章从这两篇小说的女性叙述立场、女性成长的叙述话语和作品的审美风格等方面阐述女作家性别创作立场的位移  相似文献   

16.
《换巢鸾凤》作为包天笑后期长篇章回小说的代表作,表现出与前期作品不一样的风格.该小说在故事情节、形式结构及叙述方式的架构和运用上,比之前的《上海春秋》有了极大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了外聚集视角设置了多重故事悬念.此外,"命运之窗"在这篇小说里再次出现,反映出包天笑晚年对社会及人生的思考和迷茫.  相似文献   

17.
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背景下,"劳动"在中国妇女解放的进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在物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妇女建构和确认自己的主体地位提供了路径和相应的资源。新时期之初,"社会劳动"被作为"极左"意识形态的产物遭到全面唾弃,人性人道主义话语主导了整个社会象征系统的重构,它一方面为女性话语提供了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却使女性话语更深地陷入了性别本质主义的泥淖。张辛欣的小说生动呈现出女性在新时期之初遭遇到的"角色定位"和"自我实现"无法平衡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之初的伤痕小说面临如何叙述当代历史的问题。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伤痕小说采用了一系列的叙述模式表现其历史立场:以"忠奸对立"方式将文革历史"空白化",以时间切分方法表达"回归十七年"的历史立场,以"忠诚"叙述表现对革命"原点"的回归,等等。这些历史叙述模式体现出鲜明的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特点,使伤痕小说成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19.
苏童作为当代重要作家,他特有的"南方叙事"吸引读者对其持续关注。他的小说还有一种神秘、鬼魅般的吸引力,读之使人兴味盎然,充满快感,深究其源不难发现苏童小说的审美核心是"恐惧"。文章从恐惧色彩这一特质入手,将苏童作品中营造的恐惧感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现象来研究,同时结合作家的文本与改编的影视作品,挖掘小说中的恐惧色彩是如何多角度展现的、它形成的重要因素及其艺术魅力,同时与其他先锋作家的"死亡、恐惧"书写作比较,旨在分析苏童小说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丁玲的短篇小说<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和<夜>中,作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效果发生了背离其女性意识比革命立场更为引人注目;小说的艺术重心在女性意识,丁玲思想中深植的女性意识,其创作方法上的矛盾,以及社会革命与女性命运的不一致,是导致这一背离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