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社会财富是劳动创造的,但不是任何劳动都能创造财富,付出同量劳动,创造的财富多少也是有差别的.经济管理,就是谋划和组织劳动,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研究管理,务必对"劳动"这一概念有一个全方位深入的认识.认识"劳动"应包括劳动的定义,劳动的两因素,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决定劳动效果的因素,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正向劳动与负向劳动,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劳动目的与劳动效果,劳动与自由活动,有效劳动与无效劳动等.  相似文献   

2.
<正> (一) 物质生产劳动与商业劳动同属于经济范畴。但物质生产劳动与商业劳动相比,它们的对象、性质、任务、劳动的有效成果及其产生的对社会的影响,则各不相同。前者直接使用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为社会创造价值,提供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决定  相似文献   

3.
论精神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臣  王艳 《南都学坛》2000,20(2):82-84
精神生产方式是精神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它决定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是一种探索性和创造性、继承性和集累性、复杂性和扩张性的劳动。这些特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精神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文章中,有些看法有悖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混淆了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走出若干认识误区,要正确理解以下范畴:使用价值与价值、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与创造价值的要素;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与决定价值的因素;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价值与价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劳动价值论与财富论;价值创造与价值组成;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面发展:经典阐释与现实历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与劳动活动联系在一起:物质生产的永恒性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环节是生产劳动;基于物质生产之上的精神生产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劳动活动.前者即物质性劳动,后者则意味着精神性活动.就共时性而言,二者通过交互作用实现着统一;就历时性而言,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就是由生产性劳动向活动性劳动、由物质性劳动向精神性活动转变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人类发展规律,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开始了由生产劳动向劳动活动的现实转换.这体现为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现阶段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不应以是否生产物质资料为界限,而应以是否能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界限,一切能够满足人们消费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因此,他们提出教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教育工作者从事  相似文献   

7.
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讨沦,可概括为宽派、中派和窄派三种观点。窄派认为,马克思只把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看作生产劳动,没有把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算作生产劳动。中派认为马克思不仅把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而且把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算作生产劳动。宽派认为马克思把物质、劳务、精神生产的劳动都算作生产劳动。究竟谁对呢?从什么角度看才对?要回答此问题,必须了解马克思如何对范畴的质料和形态作对立统一的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骆耕漠同志,最近来我校讲学,为经济系师生讲授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 骆老的讲授共分三个部分: 一、关于劳动领域的划分和劳动结果的存在形式问题。 劳动分为物质、精神、军政三大领域。物质劳动即指物质生产劳动;人类为了生存和发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现阶段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不应以是否生产物质资料为界限,而应以是否能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界限,一切能够满足人们消费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因此,他们提出教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教育工作者从事的劳动也算作生产劳动。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下面就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标准及其意义,结合教育是否生产劳动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自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以来,物质生产和物质商品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对象,而非物质商品问题的研究少有涉及。但是非物质商品已经作为社会消费品在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和物质商品一起构成了人们生活、生产的日常需要。以数字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形态中,非物质生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非物质要素投入创造商品品牌价值,非物质商品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商品。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次性的,且会发生边际价值递减现象;而非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却在重复使用,其价值在普及中爆发式递增。智力劳动通过互联网在“社会关系中创造价值”的规律已经表现出来,智力劳动的异质性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非物质商品的价值存在着操作性困难。这对传统商品及其价值理论形成实践性和实质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价值论提出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知识是否创造价值上。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在于它通过对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渗透 ,极大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效率 ;通过劳动者的运用和创新变成能动因素 ,提高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劳动的活力和劳动能力 ,使这种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倍增效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即物质生产的个人,详尽阐述了物质交往才是其他任何交往的基础,交往形式所确定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个人的发展程度.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则是从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出发,取代马克思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从而走向了对理性的批判反思和重建.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理论讨论中,有着两大派,即宽派和窄派。宽派认为,生产劳动与生产的物质内容没有关系,凡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①窄派则认为,只有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②两派争鸣,都以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论述为依据。因此,有必要深入讨论一下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的概念,这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是有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种生产活动。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协同发展,共创人类历史和文明。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原始动力;物质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因素;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在精神文化力量。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生产劳动的主体。劳动也创造了教育,教育的全部作用又集中于人,不断地“再生产”人类,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就是通过培养人而作用于社会、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三种生产劳动之中。这种作用是巨大的、与日俱增的、永恒的,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共存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劳动在满足人们对生活必需品需求中展示了空前的力量,“劳动”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关注劳动经济功能的同时,学者们从物质生产维度对马克思的劳动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这些学者们只强调了劳动的某一种生产形式,而忽视了劳动各生产形式之间的内在融合的复杂统一性.通过对生产劳动的实质是信息生产,以及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交往关系生产统一性和虚拟劳动的论述,使我们能够多维度地客观认识、反思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关于价值创造的理论视域来审视,现代经济社会中的科技劳动和生产劳动趋于相互融合的态势.一方面,我国经济理论界乃至经济哲学界关于"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问题的争鸣,使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不断地从物质生产领域向精神生产领域拓展,以至于将科技劳动纳入"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范畴.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哲学界乃至经济理论界关于"什么是科技劳动"问题的探讨,使科技劳动不断地从知识生产领域向现代经济社会诸领域拓展,以至于使创造价值的各种劳动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成为了"科技化的劳动"或"科技劳动".并且由现代经济社会之劳动方式的转变所呈现的新特征所决定,创造价值的劳动已形成"以科技劳动为核心"和"以准科技劳动为辅助"的新型生产劳动系统,以至于使传统的科技劳动和生产劳动呈现出一体化特征.这一研究,对于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劳动力资本化理论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第三产业劳动也创造价值裴汉青传统的生产劳动观点认为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对他们的劳动才计算产值,而把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称之为非生产劳动,认为它不创造价值,从而不计算产值,作为国民收人再分配处理.本人认为,物质生产与非物...  相似文献   

18.
对传统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论思想的扩展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从物质生产劳动适度扩展到非物质生产劳动;二是把创造价值的领域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三是把创造价值的要素从劳动要素扩展到非劳动要素。  相似文献   

19.
解放以来,我国的哲学教科书以及其它有关论著,几乎无一例外地肯定,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九六二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艾思奇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只能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物质生产。”往后出版的其它一些教科书的提法与此基本相同。这些提法都把人口因素同地理环境相并列,排斥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外,而只承认物质生产才是社会历史中的决定力量。这种论断既不符合包括原始社会在内的全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也不符合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应该加以修正。首先,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来看,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外,还应包括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劳动哲学将自然和社会都纳入社会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中去把握,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社会道德关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结成的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社会道德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社会的道德关系中,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组织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矛盾的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物质生产劳动进步带来的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是社会道德关系矛盾解决的根本力量,伴随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的发展,社会道德关系中各种矛盾的统一性将取代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