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自我监控性与组织行为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监控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 ,它反映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线索及自我行为关注的心理倾向和对自我表现的调控能力 ,自我监控性与组织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罗殿军  李佳晏 《理论界》2008,(11):218-220
印象管理是组织内成员常用的一种行为策略,此种行为之目的在藉此增强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以达到行为人的意图。而在自我监控程度差异下,企业中的个体所采取的印象管理的存在有差异,且接受者的感觉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当高度自我监控者倾向于使用印象管理行为时,他们会比低度自我监控者更为挑剔且小心地选择战术;而低度自我监控者比较倾向以自己的价值观、感觉和态度作为标准来控制其行为,而且比较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充分反应出个人基本的价值观、感觉和态度。  相似文献   

3.
李志祥 《人文杂志》2003,(5):141-144
目前学界对个人主义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三种方法 :意识形态方法、伦理学方法和唯物主义方法 ,社会学方法不同于这三种方法 ,侧重分析个人主义起良性社会作用的前提条件。个人主义的最大隐患在于如何将个人从自我圈子引向公共领域 ,而只有良好的自发性社交倾向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目前还不具备、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靠强制手段建立个人主义所需要的社会条件 ,故不宜盲目提倡个人主义作为当前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多将"同意"定性为合同承诺或信息权益处分行为,产生了各种实践困局。信息处理者对个人享有事实上的私权力,"同意"这一法律行为定性与意思自治精神发生背离。从制度逻辑看,"同意"实现的是合作性组织秩序,个人没有设权意愿也不设定权利义务规则,与合同权益变动规律有罅隙;从法律技术看,个人信息人格价值不得处分,财产价值处分权不由个人享有,"同意"不构成处分性的抽象法律行为。"同意"是准法律行为,行为意思与表示意思保护个人"同意"自主性及其对"同意"法律意义的认识,效果法定是对权力失衡的纠偏,避免了主体客体化。作为正当基础,"同意"是信息处理加入权的行使,法定效果是处理者既获得了限制个人信息人格价值和生产保有个人信息财产价值的双重正当性,又产生了法定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动态"同意",是对信息处理决策权和退出权的行使。"同意"这一准法律行为定性,使个人信息保护的公法性强制规范与私法性自由规范形成链接,在定纷止争的基础上,给个人提供更加完整的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10):106-115
黑格尔的行为概念与拉德布鲁赫的"A与非A"公式曾是主导德日刑法学关于行为论研究的基本思路。但是,前者关于行为有意性的表述阻碍了关于行为本质属性的探讨,而后者造成了作为与不作为的难以统合。近年来兴起的否定行为论以"回避可能性"取代前者,以"非A与非A"公式取代后者,从而推动了行为论研究的深化,实现了从存在论的行为论研究向规范论的行为论研究的转变。否定行为论将"回避可能性"分为"结果的回避可能性"与"行为的回避可能性"两种类型,在做判断时,则进行具体的、个人式的认定。否定行为论在如下两个方面存在积极意义:1.使行为更好地发挥界限机能;2.分析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因果力。  相似文献   

6.
虚拟社区作为网络空间中的社群组织和网民共同体,其社会行为充满了复杂性和混沌性因素.为了寻求虚实世界的"在线和谐"的理想社会秩序状态,就必须利用一切积极的传播手段,不断地调整网络行为目标和引导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从而改变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互动关系.促进"在线和谐"是使虚拟社区实践朝着良性运行方面转向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使虚拟现实性真正得以在赛博空间中实现,以及使网络技术工具对现代生活体系的塑形作用得以彻底发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李康仁 《兰州学刊》2005,(2):248-250
本文具体论述了"五四"思想中的两歧性:理性与情感性、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在胡风的文艺思想中都有所体现,并从社会、文化、心理、思想传承的角度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利益驱动与社会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的界定与文化形态是一个双向建构的有机体.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自我的界定是不同的,同样,自我界定也影响着其文化形态.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强调"人"的客观实在性,以及个人所拥有的法权关系;东方文化中的"自我",则强调了人的关系,凸显着人的关系属性,以及人所处的社会等级位次.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形态也决定了"自我"的本质与界定--对"自我"的界定和设计构成了文化的结果,并反映着一定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反社会心理行为”的生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亚莉 《天府新论》2005,(2):105-107
今年我国发生数起因个人恩怨而导致的"反社会"暴力行为,影响甚大.我们可以从社会学角度对这类反社会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以防止和杜绝它们的发生,这也是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产生这些悲剧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市场经济强势条件下大众心理方面的失衡;传统的矛盾疏导机制正在解体而新的疏导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缺乏信仰支撑的道德要求对个人行为缺乏自我约束力.  相似文献   

10.
"房屋拆迁公告"的合法性事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提起行政诉讼是进行自我救济的重要途径.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做法的不一致,引起学界的一些争议.通过对两则典型案例的介绍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房屋拆迁公告"是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当事人如对"房屋拆迁公告"有异议可单独提起行政诉讼.一些"房屋拆迁公告"的违法性体现在发布主体违法、时间或内容同拆迁许可证不一致、违反公序良俗、未告知救济途径、发布形式不符合要求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自我"的界定与文化形态是一个双向建构的有机体.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自我的界定是不同的,同样,自我界定也影响着其文化形态.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强调"人"的客观实在性,以及个人所拥有的法权关系;东方文化中的"自我",则强调了人的关系,凸显着人的关系属性,以及人所处的社会等级位次.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形态也决定了"自我"的本质与界定--对"自我"的界定和设计构成了文化的结果,并反映着一定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董旭 《天府新论》2022,(1):151-159
电影中的互文、戏中戏、越界和自我暴露都暗含某种程度的自反性,这种自反性体现在对电影框架的自反。然而,互文、戏中戏、越界和自我暴露这些手段只是生成元电影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些“元化”手段事实上共同指向观众的感知力。从感知力来观照元电影,可以将元电影分为两类: “内自反”元电影和“外自反”元电影。“内自反”元电影不一定能够实现“外自反”元电影的“元化”效果,究其缘由在于“内自反”元电影中的“自我指涉”往往容易陷落为“异他指涉”。元电影的悖论之结在于主体的盲点抑或是自反性的盲点。只有进入元层次,从外部者的视角观照自身,自身才能被全面曝光而无盲点。而优秀的元电影当处在自我指涉与异他指涉的张力之间。  相似文献   

13.
喜剧性矛盾是事物内在矛盾极度夸张的艺术表现。一方面,构成喜剧性矛盾的两种因素往往相互背离,南辕北辙,恰成反对,形成一种自我拆解的离心力;另一方面,喜剧的对象主体建基于特定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审美标准、知识结构上的性格、言行、思维方式等等,又与审美主体所认同的常规常情、所遵循的认知逻辑与行为规范等构成背反;其"自反性"与"反常性"的复合叠加,构成了喜剧性的内核和骨架,由此昭示出喜剧性矛盾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村官”已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群体,这一群体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其关键在于大学生“村官”是否能够真正投身农村建设从而激发出积极的工作行为.现有相关研究中,大多学者关注制度政策对工作行为绩效的影响,忽视了个体心理认知层面.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必须深入到此群体本身的心理过程,本研究从认同构建过程角度出发,分析并构建了身份认同与自我效能感对其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激发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感会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从而更有助于产生组织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15.
杜威是实用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其道德观点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他的个人主义学说体现在个性的自我、自为的自我和自由的自我等方面,在这三方面基础之上演化成为“新个人主义”的主张,其最终目的旨在促使个体塑造积极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嬉皮士文化是在美国20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反主流文化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它以无政府主义、自我享乐、主观主义、自我表现等形式来体现其个体主义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又在个人主义基础上力求形成整体意识,采取集体主义方式来对抗传统社会.因此,嬉皮士文化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复合体,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乡村社会中的“面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界定"面子"的定义和在乡村社会中的内涵及功能,从村庄结构与社会关系的维度,分析了"面子"在三种不同类型村庄中运行的特征,以及对村民和村庄生活的不同影响。提出了乡村社会中的"面子"在本质上是村庄社会结构的产物和需求,起着维系村庄社会结构和村民价值体系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更好的探究和理解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面子"现象和行动逻辑。不同类型的村庄面子行为表现不同,同一个村庄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面子行为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了面子行为异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尼采有三副面孔:反抗现代性的"超人"、批判旧传统的"偶像破坏者"、人生艺术化的诗哲。本文讨论第一个方面。首先概括中国知识人对尼采"超人"所作的个人主义理解,然后分析王国维和鲁迅的在诠释尼采中所提出的"非物质"、"重个人"的文化重建纲领,最后以"群众"观为核心简要评论鲁迅尼采观的得失。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9,(6):80-84
美国汉学界极为关注苏轼诗歌中的"自我"问题,侧重探究苏轼贬放期间的内在冲突与调和。艾朗诺(Ronald C.Egan)将苏诗视为苏轼的"心中之镜",分析苏轼的生命态度与价值理想;唐凯琳(Kathleen M.Tomlonovic)通过分析和陶诗揭橥苏轼如何形塑其"回归"理念;杨立宇(Vincent Yang)将苏轼与华兹华斯的山水书写对比而论,解剖苏轼为官与隐居的冲突;杨治宜(Yang Zhiyi)则提出苏轼和陶是一种自我认同与自我说服,表明苏轼对个人生命价值、独立自由的渴求。  相似文献   

20.
波普尔政治哲学的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进程必须依照个人及其关系和行为的无意识结果来阐释.它在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抗中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因而使自身置于不能自拔的困境之中.波普尔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全部症结在于其原子式个人主义的哲学根基,暴露了沉沦于现代形而上学建制的自由主义理念的弊病和根本缺陷.马克思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宣告了波普尔政治哲学方法论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