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危机是传统理性伦理精神失落而导致的内部伦理价值危机和外部伦理秩序危机.因此需要从内外两个向度合力而为,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重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一方面,要通过公民道德教育系统工程建设来进行内部伦理价值重构.为此,需要在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结构层次与序列安排的细化探索,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公民道德教育场域的协同;另一方面,要通过现代伦理国家建设来进行外部伦理秩序的重构.为此,需要进行公民生命与财产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公民个体尊严与主体自治权利制度建设、国家公权力的规制与监督体制建设,从而实现道德、法治和民生福利有机统一、彼此联结的外部伦理秩序安排.  相似文献   

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标志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走向制度化。《纲要》构筑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体现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实施这项工程,基础是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单位、社会教育的作用,增强公民的家庭美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过程中 ,“家长的道德素质亟待提高”是制约着家庭道德建设的“瓶颈”。社区是家庭的载体 ,它是链接宏观社会与家庭成员个人的微观社会。社区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成为重要的生活共同体。将社区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的一个基本途径 ,充分发挥社区对其中居民的影响作用 ,对于提升社区中各家庭成员们的道德素质 ,具有从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其他途径实施道德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区中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不仅十分必要 ,而且具有基于社会学理论支撑的现实可能性。通过社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 ,是对以家庭、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途径实施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民道德建设需要我们突出加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领域孕育着丰富的公民德育资源,它主要指学校教育系统以外,面向全民的各种社会文化教育形式.社会教育具有教育性、公益性和对策性等特点.加强社会教育可以继承传统教化的优点,辅助解决社会问题,"开民智","新民德",弥补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不足.规范、整理与创新社会教育事业是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针对西安市九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2 010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大学生具有较强烈的创业意向;(2)个体/心理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均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各因素的解释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首先个体/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解释能力最大,其影响也最稳定,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第三是学校教育因素,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则最小;进而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目前大学生公民道德失范行为现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大学生公民道德失范行为的对策,认为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全社会的道德风尚,重视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逐步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加强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制度化建设,是治理大学生公民道德失范行为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非诚信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无知、从众、侥幸和反叛。这些心理因素的存在既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单向性和转型期社会规范体系的滞后的影响,又受到不良的家庭结构和个体自身个性心理发展出现偏差的影响。有鉴于此,要重构大学生诚信行为,必须构建现代伦理价值、树立社会文化规范、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诚信文化环境、发挥育人导向作用,个体也应完善自身人格、诚信交往。  相似文献   

8.
社会面临诚信危机,道德教育应肩负起重要责任。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中要特别强调"诚信"道德规范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的信用观念和意识,使"诚信"道德深入民心。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但道德失范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中不断显现。增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效,必须以社会发展为维度,重塑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实现公民道德教育主体上的广泛性和一体化、内容上的具体化和社会性、形式上的生活化和可操作性、评价标准上的层次化和现实性;强化传媒、文化、制度环境保障;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新四化"建设发展实践互动,形成动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90后"大学生,其消费行为深受从众心理影响。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的内涵及外在表现,并在探究其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教育环境因素、个体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消费教育、消费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