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进入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论”很是风行,《云南省情》介绍,“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相当突出?一般占劳动力总数的30——50%”,急待转移。云南日报也在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论”,为此谈点笔者意见。 一 云南缺乏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 所请“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在地域空间的流动,即农村——城市。从本质上讲,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总劳动在三大产业之间的重新分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  相似文献   

2.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户籍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9个方面调查分析了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近10年的变化,得出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耕地变化无显著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三次产业的产出差异悬殊才是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影响农业劳动力逐步有序化转移的最大障碍是劳动力的素质等结论,提出了浙江省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据测算,1978~2000年,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是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有了显著提高。解放初期的1952年,我国农村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率仅为5%,这一比率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仍仅为7.1%。1978年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劳…  相似文献   

5.
走出去转移农村劳动力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农村内部转移和农村外部转移两种形式。农村内部转移在产业分布上是农村劳动力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地域分布上是由乡村向所在集镇转移,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外部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农村劳动力直接迁移至城镇,即农民变市民;二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外出创业,虽然既离土又离乡,但农民的身份没有变。最近,江苏农村调查局对全省所有县(市、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快速调查,共调查了700乡镇7000户农户,2500家企业。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6.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本文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入手 ,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局限性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阻碍作用 ,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伴随着这一社会转型出现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于深刻的历史根源和众多的社会因素 ,导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现 ;农村内部、乡镇企业和城市化运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以及城市自身就业压力巨大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应积极探索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199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喜有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对全国 30个省 (区、市 )、80 0多个县、6万多农户、约 1 8万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 ,1 999年当年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6 4% ,按可比口径比 1 998年提高了 0 4个百分点 ,转移速度又有上升 ;同时 ,1 999年从非农产业返回到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 0 5 % ,增减相抵 ,1 999年净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 5 9% ,比上年上升了 0 4个百分点。转移的基本特点是 :1 在省内转移就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1 999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省内转移就业的占 79% ,比上年上升 1 1个…  相似文献   

9.
“民工潮”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高峰时期的一种指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领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间,我国的目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规模较大,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呈下降趋势,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要注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同时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无疑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通过对1996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1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转型,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其转移方式、增长速率以及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数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进行了估算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得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未必是“剩余”,“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未必就“转移”的结论,提出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限制性”就业制度安排的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下岗和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进入是否加剧了城市就业压力,影响了城市劳动力的就业比重,政府为保护城市劳动力就业而制定的“限制性”就业制度绩效如何,是应该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改进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劳均耕地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进而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我国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我国大概需要向城市转移3至4亿的农村劳动力,每年要转移1 800万左右。但目前我国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5.
对“关于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logit回归可得,正上学子女数、家庭医疗和农业支出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否”的选择,搜集1978-2009年西部12省的面板数据对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素质、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工业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高度相关,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成为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从相关系数可得,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由于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素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理性、“自愿”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流失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流向何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两个规律所决定:一是社会心理规律,这个规律具体表现为"人往高出走";另一个规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我国这个规律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产业之间的差异。这两个规律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的三个基本流向:即由农业流向非农业,由乡村流向城镇,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社会发展理论看,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城市化水平由1979年的  相似文献   

17.
广西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条件,但由于劳动力数量大,增长快、文化素质低、分布不合理,开发这些自然资源又受到劳动力数量、质量、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走自我就地消化为主、移民和劳务输出为辅的道路。一是在大农业内部进行多层次转移;二是在农村内部多形式转移;三是在发展农村小集镇及乡镇所在地建设中转移;四是在本区内鼓励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向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的地区“顺向”转移;以及劳务输出等等。通过这些途径转移,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各得其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图片新闻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然而,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到城市务工却很少能转化为城市工人,只能成为“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农民工”。由于务工工资收入偏低、孩子进城就学困难、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已超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三分之一,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所放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一)2003年末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约1.7亿人。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3年末,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6950万人(约1.7亿),比上年增加490万人,增长3%。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4.9%,比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本文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进、中国农村的落后等五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原因.提出了通过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努力、循序渐进、合理疏导等方面的对策,做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