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人论重人伦,中国的人伦是宗法人伦,西方的人论重自由,他们的自由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西方人重自由仍然需要人伦,中国人重人伦也需要要自由。要对中国以宗法人伦文化的扬弃作基础,同时对西方文化的吸取批判,重建中国人的新人论,真正实现和推进人类自身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人论重人伦,中国的人伦是宗法人伦,西方的人论重自由,他们的自由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西方人重自由仍然需要人伦,中国人重人伦也需要要自由。要对中国以宗法人伦文化的扬弃作基础,同时对西方文化的吸取批判,重建中国人的新人论,真正实现和推进人类自身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 ,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 ,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存在 ,进而走出了传统儒学关于人性之善与恶的纷争 ,主张性无善恶之分别的自然人性论 ,强调了人性中“智”的重要性 ,由此而对以个体本位主义为价值诉求的新人格作了建设性的探究 ,为近代“权利”文化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存在,进而走出了传统儒学关于人性之善与恶的纷争,主张性无善恶之分别的自然人性论,强调了人性中"智"的重要性,由此而对以个体本位主义为价值诉求的新人格作了建设性的探究,为近代 "权利"文化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人论是儒家人论的根基。孔子提出:"仁者,人也。"确定了儒家人论与其所开创的"仁"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尝试从"仁"得以产生的两大基石、"仁"的人性内涵、孔子的做人之道及成人之教等方面论述孔子人论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其人论的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人学论说因与封建政治体制相融合而走向了道德化,使之包含的批判精神难于实践。因而必须从文化源头上探析中国传统人论的内涵,进而从儒学思想核心命题之转变及其与儒、墨、道各家的贯通中,揭示中华文化中包含的人学思想。对中国传统人论的去道德论的分析,就是走出人的论说的道德范围,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迁中分析对人的认识和诉求,并把握其发展趋势,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把握人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7.
“友谊”(friendship)观念的中西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友谊”或“友爱”在中西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与意义有重大和精细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也重朋友情谊,但由于最重“亲亲”之爱和“君臣”关系,友谊只能列于“五伦”之末,而且受君臣父子关系的影响。相反,西方却首重“友爱”,甚至把亲子之爱也纳入友爱之中,用“友爱”来涵盖一切人与人的爱。这种差异有深刻的实际的历史渊源和思想背景。认真研究这个差异及其原因,对于中国现代文化之改革与重建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人性论思想虽由孔子奠定,但在孔子之前,人性论就已经萌芽和发展了。讨论孔子之前、尤其是春秋时期的人性论,对于认识孔子的人性论思想有重要意义,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历史背景。从现有材料来看,春秋时期对于人性的讨论大多是在政治视野下进行的,即从君民关系的角度予以探讨。因此,春秋时期的人性论并非着眼于“性”本身,而是有着明确的政治意图。这种政治视野下的“民性”论有其局限性,这既是孔子之前人性论的主流,也是孔子人性论思想形成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立法思想、刑事立法原则和司法制度亦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受人本主义精神之影响,贬低神学权威,重视人的生命及价值尊严,强调人的重要性,折射出中国传统法律缓和社会压力、追求和谐及"以人为本"的理性之光。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与爱默生在修身思想上存在契合点。孔子和爱默生都相信人的可完善性,因而他们都非常重视道德的自我修养,这必然导致他们对理想人格的特别推崇。孔子学说与爱默生思想的契合,说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有着相似的文化遗产,这为文化批评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之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梁启超一方面以现代化为目标,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以人为核心命题,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人论民族资源,论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问题。他的人学思想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对于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上认识中国现代化中人的解放和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人道观强调人的价值主体性,突出人在宇宙中位置重要性,在历史上人的关键性,在人生意义上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性.虽然人在天地问是渺小的.但人在天地间地位卓越.探寻人道观思想对促进社会和谐有很大作用,我们应以一贯之.立足于儒家文化,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汲取并发扬其精华,启发人们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现.  相似文献   

13.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性近习远的现实人性被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而变化,从而确立其在人性内涵中的真正地位;他认定、推重的人性是人性中善的内涵,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所以,孔子的人性论是倾向于人性善说的;这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人性问题是中国人学乃至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之一。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讨,苟子也不例外。下面就苟子关于人性方面的思想论述及其人性改造之途径方面的见解剖析于下。对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认识的开始。众所周知,早在孔子之前,晋国的青臣就已论述过人性问题,但真正从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人性问题的却是孔子。孔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习得才出现差别,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①孔子虽没有揭示人性的深层内容,但却为盈苟人性论的产生奠定…  相似文献   

15.
人性论、伦理学、认识论的三位一体──中国传统哲学道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刍论(Ⅱ)廖小平二道德完善是人性论和认识论的共同目标中国文化是伦理文化,它渗透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各个方面和层面,其渗透在人生层面则表现为一切都是为了主体的道德完善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孔、孟、荀儒家代表人物关于人论学说,按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的个人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阐释其重要的思想影响——既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又有因循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吕明灼在《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崂山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一家”的格局:第一,三教共“和”。中国是一个讲“和谐”社会、讲“中和”哲学的国家。我们自古就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之说。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年的人性论研究出现了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为根据的人性论、结构层次人性论、"类哲学"的"双重生命"人性论、文化人性论、伦理本位的人性论等,虽然这些理论探索完全革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观念,但是,相对于世界思想史上相关的前沿成果,并没有达到实质性的超越。因为对于人性不能做出一劳永逸的封闭性定义,所以,各种人性的研究理论,包括马克思关于人性的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人性论与社会历史观,两者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此消彼长。以现代哲学的视角来透视,人性问题完全可以作为人学或整个哲学学术的出发点或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钢琴音乐是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华夏文明的一切问题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系内展开的.所以,中国钢琴音乐始终沿着一条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特质的人间伦常之路向前发展.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钢琴音乐中蕴含的这种文化特质进行深入探究,必将有助于明晰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主体性地位,从而进一步唤起属于中国钢琴音乐的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20.
儒家学派的人性论已为众多研究者所瞩目,然目光多偏集于孟荀。孔子对人性的论述虽远不及孟荀系统,但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人性的论述和探究,当以孔子始。“性近”与“习远”谈及孔子的人性论,困难在于“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此处之“性”,即指人之本性。何以“不可得而闻也”?古今注家对这一疑难的解释纷纭不一,刘宝楠在其《论语正义》中引了几家比较突出的说法,兹简括如下。不可得闻,非孔子不言,乃或是孔子罕言,子贡偶然得闻而叹美,或是孔子视对象而言,因为“中人以下,不可语上”;或是孔子晚年所言,故部分弟子不得而闻。对于这些说法的是非固有待研究,但对于孔子有无人性方面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