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羽楠 《理论界》2023,(9):37-43
在《论语》中,“信”包括展现在人伦生活中的个人品质与展现在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品质两层含义,二者在后世分化出两种阐释“信”的思想脉络:思孟一系关注“信”的内在根据,通过与“诚”的勾连,实现形上的提升;荀子和公羊家则强调“信”在政治实践中的重要性,指出“信”是建构秩序最基本的根据。前者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信”的内涵的认识,但它遮蔽了“信”在政治实践中的意义,降低了“信”的重要性,影响了对经典的解释。厘清两个阐释脉络有助于更为整全地把握“信”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激发在古典思想内部唤醒“信”德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诚、信”本应是人们的基本伦理道德,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诚、信”正逐步失去其往日的地位与尊严。本文从“诚、信”的本源说起,结合社会现状分析失去“诚、信”的原因,并且进一步提出重建“诚、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要坚定“四信”意识。然而值得心忧的是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中,的确存在信仰迷失、信念动摇,信任不足、信心下降的问题,即“四信”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加强“四信”教育,解决“四信”问题,就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四信”问题属于思想问题,要重新树立和巩固人们的“四信”意识,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八十周年。此书的出版使以顾颉刚为主角、以“疑古”为标识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知识运动达到了自身的顶点。用“如日中天”来描述1926年间的“古史辨”派的声势并不逾分,不过,还是时人钱穆的感受来得更为真切和准确:“《古史辨》不胫走天下,疑禹为虫,信  相似文献   

5.
理论上,传统诚信注重天人关系的“诚”,轻人人关系的“信”,“诚”与“信”是不同层次上的范畴,“诚”高于“信”,为了“诚”可以毁弃“信”;实践中,传统社会之诚信则呈现狭隘性,囿于血缘、地缘的熟人关系中,往往受制于现实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孝”。传统诚信适应了传统社会的需要,形成了相应的社会诚信度。  相似文献   

6.
一释“君子” 《古玺汇编》19著录一方古玺: 原释“计口”。第一字不释,第一字释“计”,实误。“计”字古玺作,习见“计官”,如《古玺汇编》137—140,均为“计官之玺”。此字当释为“信”,古玺每称“信玺”,“信”字作、或,前二形易与“计”字相混,但“信”每与“玺”连用,或作吉语玺。所以从字形、文例来看,“信”与“计”迥然有别,不难区分。  相似文献   

7.
《论语》的“信”字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论语》教学有密切关系。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明确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孔子的思想及伟大的人格;二是掌握《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在《论语》教学中,应以孔子“诚信”教育思想为教学核心,通过对《论语》“信”的剖析解读,从“信”中领会孔子的思想,从“信”中看孔子的伟大人格,从而完成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教师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有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显性的教育引领作用,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原理”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信”、“识”’、“情”、“技”四个基本因素的综合体现;在“原理”课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吸引、感染、示范、折服的效果,进而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亲”、“受”、“信”、“行”,使“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9.
“信”是文言小说的共同观念,并非是史家小说观念与文家小说观念的实质性区别。在文言小说的实践活动中,“信”一直成为作家的心理潜动而影响其创作活动。但是,“信”并不摈弃虚构,只不过采取了“取信”的叙事策略而达到了“信”与构想的巧妙重叠。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诚信思想,内容比较丰富。孔子把“信”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与“、行、忠”并列。儒家的“信”主要是指守信、信实、履行诺言,含有诚信之意。儒家视“信”为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为人的行为准则。儒家的这些诚信思想,形成得非常早,有其合理、深刻的内容,正符合现代社会对诚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释“信宿”     
“公归无所,于女信处”、“公归不复,于女信宿”,《传》曰“再宿曰信”,信宿即连宿两夜。《周颂·有客》“有客信信”,《传》亦曰“再宿曰信”。典籍注释训信宿为再宿者,不胜枚举,其义无可置疑甚明。然再宿何以得曰信宿?未有说者。今案信为申之同音假借。《邶风·击鼓》“不我信矣”,《释文》曰“信即古伸字也”。《考工记·轮人》“信其程围”,疏曰:“信,古之申字”。《谷梁传》隐公元年“信道而不邪”,注曰:“信,申字,古今所共用”。皆其例证。申字训重训再,如《荀子·王霸》“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注曰“申亦重也”;《苟子·仲尼》“疾力以申重之”,注曰“申重犹再三也”;《尔雅·释诂》曰:“申,重也”;《大雅·旱麓》序“申以百福干禄焉”,疏曰“申者重也”。申字既有重、再之训,故再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诚信的地位,孔子提出“信”是“仁”的必然要求,是立身的关键、建立朋友关系的基础和维护朋友关系的准则,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以及政治的基础;在诚信的标准问题上,孔子坚持“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关于诚信的实行,孔子提出“谨而信”、“敏于事而慎于行”,好学以使信合于义等观点,表现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3.
解脱论是宗教教义的核心。佛教和基督教在解脱论之间存在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是两种不同的信仰与解脱的范式 (简称“信解范式”) ,即佛教的“人→神→人”范式与基督教的神→人→神”范式 ;二是两种信解范式所不同的理论基础 ,即“佛性论”与“《圣经》解释学”;三是两种信解范式不同的出发点 ,即“性非善非恶论”与“原罪论”;四是对佛、基信解范式发展影响最大的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 ,即“中道涅 般木 观”与“过程神学”。佛、基解脱论在这四个方面分别具有比较严格的逻辑关系 ,从而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宗教修行方式和客观结果。但…  相似文献   

14.
“新”字 ,常作“新鲜”解。但《说文·斤部》云 :“新 ,取木也。”段注 :“取木者 ,新之本义。”然则“新”之新鲜义从何而来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页 6 6提及“新”的新鲜义来自“汛” ,然未考证。今试证之 :《说文假借义证》 :“新 ,取木也…借信。”“新”、“信”音同 ,“信”是“新”的假借字 ,“新”的新鲜义可从“信”中寻。《说文通训定声》 :“讯 ,又为之误字。泛滥之义或借为信亦通。”《汉语大词典》中“”有“洒”和“浸溢”等义。“”又作“汜” ,即泛滥的泛字。“汛”与“”形似 ,许多经籍传抄过程中常误为…  相似文献   

15.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有以歌代信的传统习俗。所谓“信歌”(亦称为“寄歌”“放歌”或“传歌”),就是用歌来写信,这在自称“勉”和“金门”的瑶族中尤为盛行。信歌在瑶族民间流传的历史相当久远,准确年代无可考。解放后所收集到的“信歌”,如《桃川信歌》写于清咸丰五年(1855),但它并非是最早的一首。许多流传于民间的“信歌”手抄本,大都不注明年代,可能是由于世代传抄遗漏所致。据《广西大瑶山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云,瑶族人民直接用汉文记录本民族历史,最迟是在明末清初,其方式多采用歌谣的形式叙述。由此看来,“信歌”作为口头创作产生的年代,自然要早于明清了。  相似文献   

16.
试论翻译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类别  综览近几年我国有关杂志、书刊上发表的探讨或涉及翻译标准的文章或章节 ,不难发现 ,我国译界目前对翻译标准的认识分成三大类别。第一类 :原则上完全赞同“信、达、雅” ,只是在对这三字的具体解释和理解上存在异议或分歧。他们对“信、达、雅”的解释如下 :“信”(Faithfulness)是忠实原作内容 ,悉如原文传达 ,表现形式和内容统一。“达”(Expressiveness)通顺易懂 ,符合译语民族的阅读习惯和文化心理。所谓达意传神 ,译文文体风格前后一致 ,就是达。“雅”(elegance)就是和原文的内容体裁相称。译文文字表述恰到好处。雅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翻译史上,翻译的标准问题,是严复在一九○一年第一次提出的。严复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三者(按即信、达、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①。在强调“译须信达雅”的同时,严复还力求“文必夏殷周”②。虽然,严复的《天演论》本身却并没有做到“信达雅”,是一种“太  相似文献   

18.
儒家诚信观及其在当代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诚信观是诚信理念、诚信修养和诚信运用的整合统一 ,其要义是“诚者自成”、“信”由“中(心 )”出。故其在当代的运用 ,必须从确立诚信理念、修诚养信 ,以及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源流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先秦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家关于“诚”、“信”及“诚信”的论述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概括出他们论述的主要特点,以加深对传统诚信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代的“诚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和“信”是古代两个重要的思想范畴。“诚”、“信”虽可以互训,但有不同:“诚”可以作为本体论范畴使用,“信”则主要是一个伦理学概念,但也有其它一些意思。本文把“诚”和“信”组成一个词,用“诚信”作为一个分析范畴,来论述古人的一种道德观念。 简单说来,诚信最基本、最起码的意思就是不说谎,不许假诺言,不作假见证。在出言或许诺的当时就不说谎,必涉及到他人,这样,诚信就在处置关系中获得了一种道德的含义,它永远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讨论“诚信”,主要是从道德的角度检查诚信与义务的关系,即探讨在古代中国人那里,诚信是不是一种基本的、第一等级的、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