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自清是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荷塘月色》是其佳作。本文通过探讨作者在《荷塘月色》中准确、贴切地选择词语,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通感、叠词、比拟、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揭示《荷塘月色》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在意象群的使用上,注重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意象词的使用。这既是对《诗经》的继承,亦是对《诗经》的发展。其使用的各类意象群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形成的整体意象群是鲜明、生动而深刻的,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在意象群的运用中,其多化用前人诗句,多植入传统故事,多叠字、叠词等手法,给予后人诗歌创作以极大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叠字是《诗经》语言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叠字不但用得多而频,而且新而奇,灵活而多变,这种用法具有独特的修辞功能和审美效果。《诗经》之所以大量运用叠字,既有语言本身的原因,又有诗人的生活视野、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原因,也有诗歌自身的原因。《诗经》叠字的运用是后代诗歌叠字运用的艺术之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 :朴实平淡的语言、回旋复沓的结构、错落有致的节奏 ,全面分析、鉴赏《诗经·七月》的艺术特色 ,从而突出了它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将《周易》卦爻辞歌谣与《诗经》比较,从语言的叠字艺术、章法的复沓结构、句式的二四言为主、格律的押韵合辙以及比兴手法的纯熟运用等5个方面,论述了《周易》卦爻辞歌谣鲜明的艺术特色,笔者认为,卦爻辞歌谣是比《诗经》开垦更早的一块古老而生动的诗歌园田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它标志着中国文学史光辉的起点。《诗经》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所反映的生活面相当广泛,展现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的图景。同时,《诗经》在艺术技巧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叠字、双声、叠韵的语词运用得相当成功,音节和谐自然,富有艺术感染力。这些都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朴实平淡的语言、回旋复沓的结构、错落有致的节奏、全面分析、鉴赏《诗经·七月》的艺术特色,从而突出了它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民歌,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它是周代(指西周至春秋中期,下同)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和所有民间创作一样,它是劳功人民的理想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诗经》民歌有它的独特的艺术成就。作为残酷野蛮的奴隶社会的战斗产物,它具有特别强烈的战斗性;与此相联系的,劳动人民在诗中显示了他们的不朽力量,诗中突出地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至于它的古朴而又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更是独具特色。所有这些,正是《诗经》民歌最宝贵的艺术生命,值得我们加倍重视。  相似文献   

9.
散文《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作品在修辞方法上运用很巧妙,尤其是对"叠词"、"比喻"、"拟人"以及"通感"的运用更具特点。作家善用叠词,使文气淡淡地开合,渐而舒雅徐畅;巧用比喻、拟人,使所描绘画面色彩淡中而见浓;妙用通感,致使描摹的事象淡淡地渐而具体化,加强了作品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汉语叠词的使用能产生音乐美、形象美、表情真等艺术效果。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 ,在英译过程中必须舍弃叠词形式 ,挖掘英语语言具有相同或近似效果的艺术手段。有鉴于此 ,本文探讨了汉语叠词英译的一些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有些叠音的拟声词,其构词单字即已可表达重叠时的词面意义。以往研究多从修辞、语法(含词汇学)的角度入手,语法方面也多注重构词问题,少有论及这类词作为onomatopee的特性,利用日语学界关于onomatopee 的研究成果,对《诗经》中拟音向拟态转变的词语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诗经》中部分单字或叠词常常使用于某一类情境时并不用来拟声,其固定地与另一组不视为拟声的单字或该字所构成的叠词对举,为了共同营造某种意思,此类单字或叠词的拟声性格已弱。比如“肃”与“雍”常配套使用,前者未见有拟声之说,后者常被解作拟声词;然而在配套使用的情况下,“雍”字又并非都能够解为拟声。又据这类词拟声与非拟声时的语义关联,可知这些词其实有拟音、表意两种功效,且该两种功效互相有所关联。分析可知这种词的表意或拟态出于拟音,这种由拟音而拟态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不少理应是拟声词者,实际使用中由此可逆推某些通常不视为拟声的词,其源头或许也是拟声。前人关于这种nomatopee 的注释分歧,有些即出自对拟音或拟态的关注侧重不同。  相似文献   

12.
模糊语言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诗人思想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手法。古诗叠词蕴含丰富的模糊意境美感,是进行诗歌翻译的难点。从模糊语言的视角探讨模糊语言和叠词翻译,分析古诗叠词的模糊美,从而找到古诗叠词英译的最佳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词人 ,辛弃疾的词作语言极为考究 ,章法严谨 ,句式灵活多样 ,对偶、疑问、诗骚骈散交互使用 ;用语独特 ,且具个性化特点 ,数量词、语气词、口语、俗语、叠字都被广泛使用 ;修辞生动、优美 ;声韵和谐。这些特点突出了辛弃疾作为文人那精妙绝伦的语言技巧。辛弃疾以自己壮丽的人生经历和卓绝的艺术才华把词又推向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4.
文学艺术在青年学生的个性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人绝句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多样的创作技巧、声辞俱美的艺术形式对当代高中学生有着引领的作用。不仅能满足其更高层次的审美需要,对培养其阅读鉴赏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唐人绝句,营造良好的审美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词性转品是词的动态使用性最基本的方式之一。现代诗语的转品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特殊量词和个别虚词的"活法"。词性转品,内因于汉语词汇本身具有很高的弹性度,同时也有赖于张力的暗中"给力"。转品看似一种"雕虫小技",恰恰是多种多样的"雕虫小技",成就了一首诗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6.
艺术语言模糊美的言语生成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伴随着审美表达和审美接受过程,表达审美信息的艺术语言是一种具有模糊美的载体。发话人和受话人可以利用言语的音同音近、词义模糊、词语理性意义偏离、语法偏离以及创设语境、营造意境等言语方式生成模糊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7.
汉语、英语拟声词异同探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拟声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词汇和语言现象。拟声词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汉语和英语词汇,增强了它们的表述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文字音响的渲染起到了理想的修辞作用。拟声词用声音反映知觉与意识,形成声音与知觉之间的呼应与共鸣,使很平凡的句子变得生动、鲜明、逼真,从而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因此,人们研究探讨英、汉语拟声词,分析比较它们的共性与个性,通过对比加深对它们的了解,将对英语和汉语的教学与翻译工作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名词的并置复叠,是盛唐山水诗派在山水诗创作实践中新建立起来的一种语言秩序,也是他们的语言意识觉醒的一个显著标志。这种独创的语言策略和语言范式,强化了名词的独立状态和汉语言的画质效果,适应了盛唐山水诗人"物象原样兴现"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的自然通脱、简约丰韵的美学理想密切相关。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山水诗群运用这种语言策略,增大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从而产生了特殊的艺术魔力。  相似文献   

19.
枟左传枠共出现可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89个 ,使用次数共 227例。名词的意义类型有军事、制度、器具、服饰、人伦、植物、方位等 11个大类。活用与本用在意义上的关联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并在语用上满足了先秦文本表达的特殊需要。由此可见 ,在古汉语尤其是先秦汉语中 ,活用是一个常见而有特殊价值的言语现象 ,也是训诂学以及古汉语教学应该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是一位现代文学作家 ,也是一位陶渊明研究专家。他一生喜爱并从事陶渊明及其诗作的教学和研究 ,因而在文学创作上也深受其影响。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 ,他们都主要表现出朴素自然的风格特色 ;在写作题材方面 ,他们均善于以小见大 ,选择平凡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写作对象 ;在艺术技巧上 ,他们都有着善用白描 ,爱用叠字的特点。因此 ,两者明显存在着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