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蒙文通先生的《越史丛考》写道:“越于勾践之世已封子弟为王为君。《路史·国名纪》丁载:《越绝书》:‘东瓯,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四年(公元前742年)越相范蠡所筑’。”又称:“《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引《越绝书》云:‘东瓯,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四年越相范蠡所筑’。周元王四年为勾践灭吴之年,范蠡于是年筑城,是勾践于灭吴前已立东瓯也。既立东瓯,宜当亦立闽越。东瓯都于东瓯,《东越列传·集解》引徐广曰:‘个之永宁也’。略当今浙江温州。”论定范蠡于周元王四年筑东瓯城。据此论证“是为勾践行分封之确证”。用以推翻《史记·越世家》有关史实的记载。蒙文通先生的这个论断关涉温州古代史的问题。胡珠生同志据此在《温州日报》发表《范蠡初建东瓯城》(1986年1月19日)、《“范蠡初建东瓯城”再商榷》(同年3月30日),论定“为了有效地巩固后方,勾践派相国范蠡前往东瓯筑城”。范蠡在东瓯开发史上作出巨大贡献。”又称:“这两段夹杂在上元县‘故越城’下的《越  相似文献   

2.
关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中“卧薪”一事,很早就有人提出过质疑。1963年1月16日《光明日报》就曾登载过王竹楼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越王勾践卧薪说质疑》。作者搜集了大量有关越王勾践的资料,又通过对其它文献的考查验证,认为勾践“卧薪”的材料很晚,而且说法还有分歧,可靠性比较薄弱,因此,勾践曾否“卧薪”,还是一个疑问。文章还论证了从南朝梁武帝《答劝进令》开始,又出现了“枕戈饮胆”和“枕戈尝胆”之说,并说这倒应是从勾践故事中引申而来的,值得重视。恕不知王先生在下此结论时忘记了一点,“枕戈尝胆”也是到南朝时方才出现,秦汉史书文献中不是也没有吗? 这记载与宋代方出现有“卧薪尝胆”,也只能说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吧。近年来,又有人著文否定“卧薪”之事的存在,故有必要加以辨正。  相似文献   

3.
近阅王炜常《越国固陵城考辨》,使我不能苟同,特撰此文与其商榷,并求教于行家。众所周知,春秋晚期吴越结怨,烽火四起,战争频繁。公元前494年吴越二国曾在夫椒发生了一场重大战役,《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夫差二年:“吴王悉(发)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而据《越绝书·记地传》称,由于越王勾践错误地任命了“贪而好利”、“无长策”的“细人”石买为越军主帅,石买发兵至钱塘江上,即“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卒,独专其权”,导致“士众鱼烂”,越在此战役中惨败,退守会稽山,最终向  相似文献   

4.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青铜剑是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座楚国贵族墓中出土的。全长55.6厘米,身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剑格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有美丽的花纹。剑身中脊起棱,饰有黑色的菱形花纹,锋锷弧线内收,呈两度弧曲。近格处  相似文献   

5.
“浙江”原是江名,后来演变成为省名。它出现于秦汉以前,初见于战国时纪录成文的《山海经》,次见于西汉的《史记》及东汉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浙江出三天子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上会稽(今绍兴)祭大禹,“至钱唐(今杭州),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越绝书·记地传》:“勾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勾践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军阵固陵”(固陵后改西陵,即今萧山西兴)。文中提到的浙江即今之钱塘江,尚不是政区的名称。钱塘江古称浙江,据《方舆胜览》说:“浙江,取其曲折以为名。”《大明一统志》又说:“江口有山,居江中,潮水投山,十折而曲,故云浙江。”《读史方舆纪要》引卢肇的话也说:“浙者,折也。取潮水出海屈折倒流也。”三说雷同,都和江道曲折有关,折加水为“浙”,故浙江又有“之江”、“曲江”等别称。  相似文献   

6.
正无石不成山,漫步大朝阳山城,总会被身边栉风沐雨的一石一柱所惊叹。驻足细观,上马石、拴马桩似有万语千言,期待着与有缘人细细攀谈。据专家考证,上马石源于秦汉,主要用于驿站,方便"八百里加急"的驿卒在最短时间内飞身上下马。随着社会等级愈加森严,上马石的功能也逐渐拓展,已经远远不限于驿站使用,其刻造工艺更是愈发讲究。据宋代《营造法式·石作制度·马台》记载":造马台之制:高二尺二寸,长三尺八寸,广二尺二寸。其面方,外余一尺六寸,下面作  相似文献   

7.
浙江绍兴城南会稽山,传因夏禹朝会天下诸侯计功行赏于此而得名。会稽,据说还是大禹治水之处和葬地;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史书中也说是“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的夏后帝少康庶子之苗裔。追根溯源,诚如是说乎?本文拟对此管窥所见。一大凡先秦古籍载记有关会稽者,多说是大禹朝会诸侯于此,或只说会稽是大禹的葬地,但尚未见确指会稽就在绍兴。如《竹书纪年·夏后纪》:“(禹)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国语·鲁语下》:“背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戳之”;又《韩非子·释邪》:“昔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氏后至,而禹斩之”;《墨子》云:“禹葬会稽,农裘三领,桐棺三寸”;又《吕氏春秋·安死》:“禹葬会稽,不烦人徒”是也。旋至西汉,不但会稽山之得  相似文献   

8.
说量度     
读了陆俭明先生发表于《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3期的《说量度形容词》后,深受教益。笔者阅读了一些文献,对“量度”产生了一些想法,以就教于陆先生及广大读者。 1.可量形客词(A) 陆先生认为能出现在“长了三尺”这样格式中的“长”是“表现量度的”,所以称之为“量度形容词”。其实这个格式中“表示量度的”并非是“长”,只不过“长”的程度可以用“三尺”这样的定量数量词来衡量。所以本文将“长”这类形容词改称为可量形容词。可量形容词是指其本身程度常用定量来计量的形容词,即它可以带有对形容词本身可比较其程度的定量数量词。据…  相似文献   

9.
吴、越先民的精神信仰,明显地保留着氏族社会蒙昧野蛮状态图腾崇拜的遗俗。《尹文子》、《韩非子》、《越绝书》等文献都记载着越王勾践礼敬青蛙的故事,《尹文子·大道上》说:“越王勾践谋报吴,欲人之勇,路逢怒娃而轼之,比及数年,民无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在越人那里,青蛙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效用? 这一点对于当时的华夏族文人来说,也是颇有些离奇而难以索解的。近代以来民族学、考古学研究的深入,为我们揭破“越王敬蛙”之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实际上,“越王敬蛙”的传说,恰恰透露了古代越人及其祖先图腾崇拜的历史之真像。在蒙昧野蛮的远古社会,人类的祖先受一种虚幻的、超越自然力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的每个氏族都与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有亲属或其他关系,先民们感到这些动物或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与本氏族的兴衰繁荣有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史记·越世家》中有“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一语。二千多年以来,围绕着这一记述,学者展开了关于越人族源与越夏关系的争议。我认为,对“少康庶子”这一关键词的理解值得商榷: 首先,所谓“庶子”不应理解为“庶出之子”,因为嫡庶之制始于商而为夏代所无。这里的“庶”犹言庶姓、异姓。《诗·小雅·伐木》孔疏:“庶姓,与王无亲者”。《周礼·秋官·司仪职》郑注:“庶姓,无亲者也”其次,所谓“子”也不应理解为子嗣,因为越夏在人种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文化方面既有  相似文献   

11.
越国富中大塘和吴塘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中大塘和吴塘是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0年自吴获释归越后,为雪国耻,以图霸业,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发动越民治水筑塘、广辟田畴而出现的,是越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富中大塘,传称大塘筑成,农田肥饶,粮食丰稔,越国炽富,故谓之“富中”。难怪左思《吴都赋》曾追赞云:“富中之畈,货殖之选。”那么,这个富中大塘在哪里呢?《越绝书·外传记地传》载:“富中塘……去县二十里二十三步”。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引《旧经》所记,说在“富中里”。清代陶元藻大《广会稽风俗赋》据左思《吴都赋》“富中之畈放马涧”,认为“在新昌县东支道林放马之所”,又引顾母“山阴富中塘”云云。其实从《越绝书》的记载度之,决非新昌乃不辨自明。《管子·八观》曾辩证地阐  相似文献   

12.
范蠡是春秋后期人,生于楚国,出身微贱,后到越国。据《国语·越语下》的记载,他与文种是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发愤图强,灭吴称霸的谋划者。据《史记》载,灭吴后,范蠡为上将军,自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弃越去齐,变姓名在齐国海畔治业致富。齐国想用他为相,范蠡辞相印,散家财,移居当时的商业中心定陶,自称陶朱公,从事贸易,“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又致大富。从范蠡生平来看,他是一个政治家和大商人,又是  相似文献   

13.
太伯、仲雍奔吴这件史事,实在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这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的越的先人是“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一般无稽,顶多见之于民间传说或稗官野史,不足信据。清梁玉绳《史记志疑》谓“纵或少康别有子季杼,自当封于中土,如封少子曲烈于鄫之比,奈何屏置蛮荒,令其文身断发乎?”这个疑问是有道理的。太伯、仲雍离开周族“老家”,远徙异土,确有其事。然并非揣摩父亲古公亶父(太王)的心意,打算立老三季历(因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而是另有原因。太伯兄弟之窜,是避祸,并非让贤。“让”国云云,实在太多沾染了后来儒家的理想色彩,如孔丘所言:“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就是这位老夫子为了宣传自己的一套政治理想,请  相似文献   

14.
1984年上海市曾流传过“今后只生产二尺七寸狭幅被单布”的谣言。当时全市各棉布店突然出现争购三尺三寸阔幅被单布的现象,连棉布店职工也纷纷打电话去公司询问……。据查这起谣言起于金山县某布店,有位顾客在买布时,见柜台上只有二尺七寸狭幅被单布,就问营业员:“请问有没有阔幅被单布?”营业员随口答:“三尺三寸的都卖光了,仓库里不再有货了。”顾客一听,以为今后不再生产阔幅被单布了。这时正值某些物价调整,人们都担心涨价。这位顾客的话很快从金山传到市区各个角落,甚至还遍及十个郊县。直到报纸上公开辟谣,这一谣言才消失。  相似文献   

15.
据《西日本新闻》报道:福冈县教育委员会在对系岛郡二丈町吉井的广田遗迹进行发掘调查的过程中,发掘出江户时期的“一字一石经”经塚。一字一石经是在一个隆起的高  相似文献   

16.
日铸茶研究     
在浙江绍兴东南的会稽山麓,有一地势起伏的山岭,出产一种历史名茶。一千多年来,人们以“日铸茶”,“日注茶”、“日铸雪芽”称之。“日铸”二字源于此山之名。据北宋杨彦岭《杨公笔录》:“会稽日铸山,茶品冠浙江……有上灶、下灶,盖越王铸剑之地。世传越王铸剑,它处不成,至此一日而铸成,故谓之日铸。”而今日铸山虽已鲜为人知,上灶、中灶、下灶(铸剑灶基)很久以前就已成为附近三个自然村落的名称,但日铸茶却因其具备优异品质,一直为皇室,官家和民间所喜爱和歌颂,名播中外。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有人爱取“句践”为名。例如: 《孟子·尽心》有宋句践。朱熹《集注》: “宋姓,句践名。”《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传》有鲁句践。司马贞《索隐》:“鲁姓,句践名也。”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春秋末年的沼吴成霸业的越王句践(《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句践这个名字中的“句”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值得探讨的。《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集解》引颜师古之说云:“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于越’耳。”准此,则句吴之“句”,犹阿Q之“阿”了。句践之“句”,意义约与此相若。践,《集韵》音贱;《广韵》释以“蹋(踏)践”。《礼记·疏》云:“践,蹋也。”《释名》:“践,残也,使残坏也”又,《尚书·序》:“(周)成王东伐准夷,遂践奄。”《释文》:“践,藉也。”反正,践之恶义甚夥,而嘉义则较少。践,音贱,可通“贱”。《玉篇》释“贱”曰:“卑下也,不贵也。”卑下不一定就是坏事,  相似文献   

18.
武砺兴 《社科纵横》2002,17(1):56-56
孔子乃万世师表 ,其生卒时间不可不详。现今通行的说法是 ,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 ,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 (见王力《古代汉语》、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杨伯峻《论语译注》说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 (《公羊传》和《谷梁传》) ,即公元前五五一年 ) ,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 (《史记·孔子世家》) ,相差仅一年。前人为此打了许多笔墨官司 ,实在不必。死于鲁哀公十六年 ,即公元前四七九年。终年实七十二岁。”关于孔子生卒时间 ,公羊高《公羊传》载 :“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 ,孔子生。”谷梁赤《谷梁传》载 …  相似文献   

19.
范蠡不仅是中国商人的鼻祖,更是一位能将道家思想加以应用的思想家.他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过程中,充分阐明了他的思想,与《老子》相比,可以确认他的思想渊源于《老子》.范蠡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为人与处事在历史上素有高评,根据《国语·越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他有一套完整的治国思想,并且与《老子》的思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凡涉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越、楚关系,人们往往以越灭吴时,楚使申包胥为越王勾践赞襄大计等史事,来说明越、楚间相互支持的友好交往。然而,揆诸史籍,申包胥使越一事,却颇为使人生疑。首先,就史料而言,在先秦史籍中,申包胥使越之事,仅见于《国语·吴语》: 楚申包胥使于越,越王勾践问焉,曰,:“吴国为不道,求残我社稷宗庙,以为平原,弗使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衷,唯是车马、兵甲、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请问战奚以而可?”包胥辞曰:“不知。”王固问焉……包胥曰:“善哉,蔑以加焉,然犹未可以战也。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则不知民之极,无以铨度天下之众寡;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越王曰:“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