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在政治经济上加强对巴蜀的控制和开发,把巴蜀划分为若干个郡县,从而使巴蜀的城市体系出现了新的格局。同时,由于国内统一局面的加强、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巴蜀地区交通网络的扩展,巴蜀商业增添了新的活力,达到空前兴盛的水平,使城市经济和文化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由此促成了西南国际都会的形成,推进了秦汉时代四川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特色以经学为核心,然而,巴蜀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秦汉时期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还不是经学,而是文学。特别是司马相如登上文学舞台.揭开了巴蜀文学百年风光的序幕。同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也与巴蜀文化密切相关,因为该地文化与巴蜀文人的传授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炜 《江淮论坛》2009,(1):165-167,144
蜀汉统治下的巴蜀地区,随着司马氏的代魏,再度纳入中原政权的版图之中。史称晋武帝“弘纳梁益,引援方彦”,对巴蜀人颇为宠待。但是,他优待的“蜀人”其实并非巴蜀土著大族,而是以刘备旧部和刘璋旧部为主的蜀国旧臣。真正的巴蜀大族实际上处于被漠视的地位。本文从西晋时期巴蜀人士的出仕情况着手,探讨巴蜀大族在西晋朝廷中的地位问题,澄清以往在巴蜀大族问题上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4.
古代长江上游地区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古蜀开创了养蚕缫丝之法和成都平原稻作区,初步治理了岷江、沱江水患.秦汉时期开辟了南北水陆路交通,向巴蜀地区大规模移民,兴建了成都城市群落,建设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提高了巴蜀文化教育水平.两宋时期改善了四川社会环境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移民浪潮促成了百余年的经济发展.清代鼓励移民入川垦殖,实行轻徭薄赋,重视地方经济开发,改善南北水路交通.这些开发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教训.  相似文献   

5.
由于民族地区是西部开发的区域主体和重要依托.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是一个伴随国家大规模西部开发而阶段性向前推进的过程.从西部开发视域看,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五和“二五”时期为起步阶段;“三线”建设时期为推进阶段;西部大开发头十年为突破阶段.目前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已进入了由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时期.由于民族地区特殊性,决定了政府主导型、资源开发型的发展模式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主要推力.但从根本上来说随着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性产业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6.
当前 ,河西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怎样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 ,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先形成一个统揽全局的总体开发思路 ;然后在这一总体思路指导下 ,结合当前区域经济实际 ,选择今后一定时期有重大发展前景的支柱产业 ;进而兼顾支柱产业近期发展与中长期更新要求 ,着手培育具有自主“造血”功能与发展后劲的区域经济“发动机”。基于这一现实考虑 ,我们提出了着眼“绿洲古道区域经济整体创新开发”的河西地区区域发展战略设想 ,其内容概括地说 ,就是“一个开发思路 ,两个产业支柱 ,三个创新发动机”。一个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7.
唐代巴蜀佛教与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学者曾指出:唐代著名文学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对佛教表示关心,不以某种形式与佛教发生关系。佛教的兴盛发达在不同方面成为影响唐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到巴蜀,这是唐代经济与文化得到突出发展的地区。隋唐大统一局面的形成,促进了这一地区与中原和江南的联系与交流。特别是唐中叶以后,中原动乱,而巴蜀保持了相对安定;唐皇室两次(玄宗、僖宗)入蜀,客观上加强了这种联系。巴蜀佛教,也在这一局面下取得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巴蜀地区有其独具特点的文化传统(如道教的影响),又西邻吐蕃,与藏传佛教有密切交流,使得这一地区的佛教也具有明显特色。  相似文献   

8.
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深入探析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巴蜀文化概述 “巴蜀文化”作为一个命题,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正式提出来的。从4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学术界对巴蜀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史(尤其先秦史),考古学、古文字和民族学方面。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学者注意到巴蜀文化在整个历史时期显  相似文献   

9.
《巴蜀文化通史》中有单独的一卷:巴蜀科技史卷。本文通过介绍巴蜀科技史卷的编写,从而一般地探索“地方科技史的编撰模式”。巴蜀科技史属于“地方科技史”。撰写科技史有三种模式:通史模式;学科模式;融合模式,即分科(或分领域)通史模式。我们认为采用“融合模式”比较适合。具体论述了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子文化”;巴蜀科学技术成就的内涵;巴蜀科技史有独特的世界意义;巴蜀科技史研究的现状。提出编撰地方科技史的模式探索与选择,指出我们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九五”时期是黑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黑龙江地区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地区经济已打破“地区分立”时期的传统封闭格局,积极发挥自身配置资源、挖掘潜力的功能优势,从而使地区经济步入稳步、快速发展轨道。与此同时,新问题亦接踵而至。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地区分立”的阻碍作用不容忽视。本文试从“地区分立”的另一面——“地区合力”这一概念出发,就“地区合力”与黑龙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 ,西部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关中土壤膏腴 ,巴蜀沃野千里 ,陇右水草丰茂 ,无论是农业经济还是畜牧经济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秦汉据此一统天下 ,复据此统治天下 ,可以说 ,西部经济在秦汉时期为中国的形成与维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西 大开发—巴蜀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蜀文化是指巴蜀地区即主要在今四川省、重庆市境内,自古至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巴蜀地区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尤其要大力加强巴蜀传统文化研究与当代实际的结合,并且有必要通过开展学术评论进一步提高巴蜀文化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刘备去世前后,南中地区先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反蜀叛乱。为使蜀汉政权在巴蜀地区站稳脚跟,并实现北伐曹魏、复兴汉室的政治目标,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亲率三路大军,直指南中叛乱的大姓和夷帅。在战斗过程中,他不断运用“攻心”战术,一举平定了南中,揭开了全面开发南中的序幕。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入手,对南中进行了较全面的开发和利用,为巩固蜀汉政权、兴师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亦对南中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融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与深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官学的设置、书院的创建、专科学校的兴起、乡村社学的发展,是该地区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类型。当时学校教育呈现的特点有四:一是中原文化从巴蜀地区渐次传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二是初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体系,三是地方教育逐步普及,四是区域间学校教育发展不平衡。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发展改变了土司统治集团的风俗习惯,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深入研究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有助于深刻认识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巴与蜀的行政隶属 ,从秦统一到 1949年 ,经历了 2 0次大的分分合合。其中以南宋绍兴五年 (1135年 )为界 ,此前主要是“分” ,此后几乎都是“合”。从秦至北宋 ,统治者主要采用让巴与蜀分开的办法来防范其割据。和平时期 ,这确见成效 ,但每遇战乱 ,巴蜀地区仍频频割据。明清时采用“三司分理”的办法 ,才基本避免了巴蜀地方割据政权的产生。多次“合”的形成 ,除了地理、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外 ,主要原因在于 ,在战争年代 ,往往需要巴蜀的合力才能抗击侵略 ,每当天下大乱时 ,也只有二者的合力 ,才能割据以自保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史记》中凡称“西南夷”,均指“西夷”、“南夷”整个地区。“西夷”和“南夷”都是专用语,各指“西南夷”的某一特定地区。“西南夷”划分为“西夷”、“南夷”是以巴蜀为基点的。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司马迁等人出使西南夷的材料充分证明,巴蜀是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根据地。从族属上看,大体上说来,南夷地区以濮越族群民族为主,西夷地区以氐羌族群民族为主。关于滇池洱海地区的民族,作者认为,滇池洱海地区是濮越族群和氐羌族群交错杂居地带,大体上说来,滇池地区的主体民族滇属于濮越族群,南夷文化色彩浓厚;洱海地区的主体民族、昆明属于氐羌族群,受西夷文化影响较大。两个地域里都杂居着另一族群的居民,因而,无论是滇文化还是、昆明文化,都表现出另一族群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六朝时期,长三角地区大致相当于当时所谓“江东”地区,它在秦汉尤其是东汉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地理、政域地理开拓业绩的基础上,伴随着人口的继续集聚,水利工程的兴修,铁制农具及牛耕技术的广泛推广,社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开发速度明显超过南方其他地区,为唐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并使长三角地区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区和经济中心,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一直持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18.
河陇地区与巴蜀、汉中地区地理上紧密相连,有着相似的民族环境与人文背景,且秦汉时期河陇地区民间信仰本具有原始道教特征.为道教进入河陇地区奠定了文化基础.汉末,大规模人口流动带动了河陇、巴蜀、汉中之间文化与宗教的交融,因此,道教初创时期,天师道即随之传入河陇地区.其代表性事件则是建安年间,曹操消灭张鲁政权后将巴蜀、汉中地区信奉天师道的巴氐、寶人迁入陇右,天师道遂在秦陇氐、羌族聚居区迅速传播.同时沿着氐、羌族迁移路线一路向西,并吸纳了当地本土民众,在河陇地区广泛流播.  相似文献   

19.
深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国家,不仅是贯穿欧亚大陆东西南北的结合部,还是世界多样文明的聚合部。中亚国家属绿洲性经济,尽管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经济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加之苏联时期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独立后该地区又人口激增,导致生态文明治理的难度很大。中亚地区是世界大国激烈博弈的角斗场,各方力量犬牙交错,多种全球、地区国际机制相互重叠,使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中亚国家智库具备“外国强、本国弱”等“嵌入式”特点。鉴于中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高度关联,有必要客观评估中亚国家生态文明智库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点,由此提出有利于多方合作、多方获益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标志着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西部地区要在大开发中实现大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人才。西部地区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有效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