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两汉至唐代为研究区间,考察荀学的嬗变结构及其发展特点。两汉时期,汉儒重视荀子礼论等外王学,并对荀子人性论大多采取包容态度。魏晋至隋朝,荀子地位总体上仍受重视与肯定,这一时期的儒者继承荀子的重礼思想,但在人性论方面则对荀子有较多贬损。唐代荀学存在着尊荀与贬荀两种路向,尊荀派势力在荀学的一些重要领域都与贬荀派有着交锋,彼此的影响不分轩轾。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长三角地区大致相当于当时所谓“江东”地区,它在秦汉尤其是东汉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地理、政域地理开拓业绩的基础上,伴随着人口的继续集聚,水利工程的兴修,铁制农具及牛耕技术的广泛推广,社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开发速度明显超过南方其他地区,为唐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并使长三角地区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区和经济中心,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一直持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特色以经学为核心,然而,巴蜀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秦汉时期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还不是经学,而是文学。特别是司马相如登上文学舞台.揭开了巴蜀文学百年风光的序幕。同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也与巴蜀文化密切相关,因为该地文化与巴蜀文人的传授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巴蜀文化是指巴蜀地区即主要在今四川省、重庆市境内,自古至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巴蜀地区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尤其要大力加强巴蜀传统文化研究与当代实际的结合,并且有必要通过开展学术评论进一步提高巴蜀文化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6.
《山海经》一书 ,当为春秋战国之际生活在北方、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巴蜀人所作。其理由主要是 :作者将西南地域作为后世主要文化集团的发源之地 ,帝俊、伏羲、颛顼、夏后启、炎帝、祝融都与巴蜀之地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山海经》极力突出巴蜀地区文化地理的中心位置 ,具有明显的重西南的倾向 ;有意将西南纳入华夏中心地带 ,并且称之为天地之中 ;西南是《山海经》作者眼中的长生之地和快乐之乡。除此之外 ,作者对西南地区的风土民情、神话传说、远古部族、奇人异物描述尤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四川大学“巴蜀图语的符号谱系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课题组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巴蜀符号的研究做出了极大扩展。团队在继承川大自徐中舒先生以来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将现代认知生物学和传播符号学理论与巴蜀符号进行了有机结合。人文传统与前沿科学方法的跨界结合极大地扩展了古文字研究的视域。从前巴蜀符号的讨论多基于研究者的“猜想”,往往各说各话;而在脑电、脑核磁等实验设备的辅助下,研究者可以从大脑反应、激活脑区差异的实证角度对巴蜀文字的性质和表意机制做出探讨,并能一定程度越过“解读”的困难,将巴蜀符号与人类史上多种早期文字进行比较和对话。目前,研究团队已建成学界首个巴蜀符号数字材料库和国内一流文字认知实验室,在认知科学前沿与古文字研究结合的道路上迈出坚实脚步。 相似文献
8.
9.
由于民族地区是西部开发的区域主体和重要依托.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是一个伴随国家大规模西部开发而阶段性向前推进的过程.从西部开发视域看,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五和“二五”时期为起步阶段;“三线”建设时期为推进阶段;西部大开发头十年为突破阶段.目前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已进入了由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时期.由于民族地区特殊性,决定了政府主导型、资源开发型的发展模式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主要推力.但从根本上来说随着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性产业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0.
如何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本文论述了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巴蜀地区是一个具有明显共同特征的相对封闭、稳定的地理和文化区域。公元3~6世纪,巴蜀地区的史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私家撰史上。从总体上看,当时巴蜀史学的基本状况是私强官弱,即主要以私人撰述为主,官方史学明显衰微,成绩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12.
关中地区曾经孕育了周、秦、汉、隋、唐等中国最伟大的王朝而作为中国古代前期和中前期的统治重心。从政治地理学视角观察,它也自然成为这些王朝的核心区。而这一核心地理单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趋势,这表现为其对周边具有亲缘地理单元的扩展而使其成为关中地区控制全国的战略纵深,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关中为核心的地理单元群,而巴蜀地区则在这一地理单元体系中具有其独特的地缘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期,巴蜀地区的特色产品通过长江水道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了海外市场,包括境外在内的其他地方的产品也得以进入四川。长江在交通东西部人流和物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4.
16.
文章从政治、地理、经济、人文背景等方面探讨了巴蜀文化的特征和人才兴盛的原因.巴蜀地区自汉文翁兴办教育以来,教育和科技一直处于较为领先的有利形势.巴蜀地处西南边陲的盆地之中,当然有封闭保守的弊端,却也因此而较少受中原逐鹿、干戈扰攘的冲击,社会较为稳定,经济也颇繁荣,是人才生长较良好的条件.此外,四川人口流动性强,迁徙特征明显,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并带来了外地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在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下,两者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差异性。本文指出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各民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汉唐两代开发西北的时代要求和背景,汉唐多层面开发西北的事例及西北开发对汉唐气象形成的支撑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大西北开发与汉唐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发展的关系,同时,对史学研究政治性与学术性之有机结台,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巴蜀学术的渊源:先秦巴蜀文化邓星盈依照一般的理解,文化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现在社会上,把一切东西都称之为文化,仅吃文化就有酒文化、茶文化、营养文化等等繁多的名目。这些虽然与文化的定义并不相悻,但是,这样理解文化,... 相似文献
20.
论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及其开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力资源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匮乏和配置效率的低下 ,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 ,才能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的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