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核心,它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而且全面分析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取得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主要围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展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归根到底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追求生产效率,增加剩余价值量,主要采取两种方法,即改进企业组织和改进技术手段.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亏损加剧,一直是困扰政府、企业界和经济学界的问题.一是亏损面居高不下,近几年均在30%以上;另一方面是亏损额逐年增加,数额庞大.当前,扭亏增盈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我们认为:如果舍弃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资本主义特性,那么,方法本身对国有企业扭亏增效不能不说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企业损亏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和技术落后与亏损直接相关联,以下本文就这两方面问题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2.
认识的“唯一泉源”是实践还是物质?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认识泉源”的含义是什么? 有人说,认识的泉源所揭示的是关于“人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或“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这是认识怎样发生的问题,而不是“从哪里发生”的问题。它所揭示的是人们怎样开掘认识泉源,而不是揭示认识泉源是什么。“人的正确思  相似文献   

3.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劳动。这是马克思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然而,我们则认为:剩余价值不仅是工人劳动的产物,而且也是资本家劳动的产物。对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产生和实现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的分析,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一、从筹备建厂阶段来看工业资本家要想攫取剩余价值就必须开办工厂。开办一个什么工厂,生产什么产品才能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呢?这是资本家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为了开办工厂,资本家必须对原料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讨论,涉及到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不同理解,这里至少有两个难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如何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贯讲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物质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又讲凡能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第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和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文就这两个“难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5.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说:“剩余价值可以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范畴,而是扩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共有经济范畴。”(《学术研究》杂志1980年第五期)后来我们又读到他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1981年7月25日第4版)。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再一次明白地提出这个观点,但显然是这个观点的进一步论证。我想就卓炯同志在两篇文章中涉及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21世纪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继续面临的重大课题.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相似文献   

7.
当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实践以后,搞清现代化的概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这个问题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下面我打算谈谈:现代化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现代化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什么?以及什么是我们的战略发展目标?供大家讨论。一关于现代化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确的有以下四点: 一是现代化的概念包括不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现代化是生产力呢,还是既包括生产现力,也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现代化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但是这种看  相似文献   

8.
引起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两个理论难题之一,是“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马克思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总和”。这个价值转形理论中的总计二命题既是理论的核心部分,又是理论的必然结果。总计二命题能否成立,以及在什么基础上成立,这是价值转形理论  相似文献   

9.
<正> 前一段时间,在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讲的'异化',是现实的人的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一哲学手稿》中有详细的论述.后来,他把这个思想发展为剩余价值学说.这在《资本论》中说得很清楚.那种认为马克思在后期抛弃了'异化'概念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很显然,作者认为:(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特别是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的;(二)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的事实可以证明他这种看法.马克思是怎样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呢?能否说这一学说是从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这能够证明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发展"来的吗?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现在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是“愈到现代愈复杂”。因此,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干脆说:“艺术不能下定义,艺术的本质是弄不清楚的,思考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但当代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发展趋势还是一再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为了给这个棘手的问题“提供一个解释”(郭沫若语),我想,听听鲁迅的意见,探讨一下鲁迅文学本质观的发展史,一定是有意义的。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和他的好友许毒裳就经常研讨下列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11.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形形色色,千状万态,但它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家不可避免地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而我们评价一个哲学家,最主要的也是要看他对这个问题是怎样回答和表述的。方以智是明末清初的名人、学者、又是艺术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著作很多。他的哲学思想怎样?论者都以为是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我过去也写过《对方以智哲学思想的探讨》(连载于《江淮评论》一九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认识脑力劳动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应该怎样对待脑力劳动,是一个论之又论的问题,但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这其中虽然有实际问题,但认识问题是更为根本的。本文试谈两点认识。一、脑力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弄清:什么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怎样创造社会财富?脑力劳动怎样形成产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 本文是对关于积累的几个被忽视的理论问题所作的探讨。 一《资本论》中关于积累的几层含义的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下马克思是怎样说明积累的,一方面为了全面理解马克思的积累思想,另方面亦意在为积累定义的探讨提供一个理论前提。 什么是积累?马克思曾从不同角度予以说明: 1,积累是货币形式的剩余价值的不断累积; 2,积累是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3,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马克思从不同角度说明积累,是论述具体问题的需要;所以,他的某个论断,不是对积累这一范畴本身的完整概括。  相似文献   

14.
<正> “政治是灵魂”,是一个著名口号。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个口号作为党的根本方针,贯穿于全部社会生活之中。现在,对这个口号到底应当怎样正确认识?是对的?还是错的?应该研究一下了。"政治是灵魂"是什么意思呢?按照过去流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是科学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第一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即使如李嘉图,在剩余价值理论上,也“只知道相对剩余价值”,不知道绝对剩余价值。因为李嘉图从来没有考虑到剩余价值的起源。他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他看来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马克思还进一步研究了剩余价值本身,发现了它的两种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并且证明这两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中起了不同的然而都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产品责任的性质究竟是合同责任还是侵权责任?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确定规则原则的后果,而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确立是认定产品责任归属的关键。究竟以什么依据、理由、标准要求主体承担产品责任?现阶段国外的产品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是怎样的?我国在相关方面的立法进展如何?本文从产品责任性质及归责原则的角度对产品责任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是思想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除“新儒家”和“全盘西化”论者外,大多学者都主张批判地继承,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批判继承”本身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标准。因此,对传统道德究竟应批判继承些什么、怎样去批判继承、以什么为标准?似乎至今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对于这个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相似文献   

18.
王惟中先生在“‘社会生产目的’是客观经济范畴吗?”一文中,认为“社会生产目的”不是客观经济范畴,仅仅是主观意识的范畴。”据说根本不存在客观的“社会生产目的”,他的主要论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没有将“社会生产目的”作为客观的经济范畴运用过。是这样的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般说来是将“社会生产目的”作为客观经济范畴运用的。试举几个例子:“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即积累过程,在这个剩余价值生产中是一个不可少的部分——便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的目的和决定的动机。所以,我们不要把这种生产,表现为别样的东西;那就是,不要认为享受是这种生产的直接目的,不要认为这种生产,是为资本家生产享受品。如果这样看,我们就会完全看不见资本主义生产表现在它的全部内在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生产,从生产物的现象形态上划分,基本是两种:一种是产品生产,一种是商品生产。那么,社会主义的生产,究竟是产品生产还是商品生产?我认为从本质上看仍是商品生产,它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更要生产价值、生产利润;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它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学术界广泛注意,并再次就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劳动、特别是否存在剩余价值问题,展开了讨论。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大多数同志的意见是肯定的。但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或者说,社会主义是否还存在剩余价值?看法却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