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高尔基与无产阶级文化派之间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这个问题,对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和无产阶级文化派,认识苏联在十月革命后最初年代的文艺斗争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发展我国的文艺事业都有一定的意义。十月革命前,高尔基和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前身,由工人作家们所组织的无产阶级作家俱乐部是有联系的,并支持他们的进步活动。1913年,高尔基与俱乐部的无产阶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当众多知识分子就文化选择、孔子评价等问题进行激烈争论的时候,东方文化派也积极参与,深入评论,成为这场中西文化大论战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他们一方面要求保存传统、昌明孔教,另一方面,反对顽固守旧,提倡中西融合,批判神化孔子,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调和中西、折衷新旧,是东方文化派中西文化观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形成于新旧思潮的激烈冲突中,反映了五四时期文化选择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关于“学衡派”的性质,没有引起过怎样的争论,但论述这个派别的性质和表现的具体说法却是不一致的。一九五一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在提到这个派别时是这么说的:他们“是标准的封建文化与买办文化相结合的代表”。然而在具体论述这个派别的表现时,却只提到一点他们如何反对白话、提倡文言的事,并没有以足够的论据来证明“学衡派”的反动性质。稍后出版的《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与无产阶级文化派之间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这个问题,对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和无产阶级文化派,认识苏联在十月革命后最初年代的文艺斗争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发展我国的文艺事业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明理论的第三个模式是70年代末提出的,它建立在古典的、历史哲学的基础上,同时试图把科学的历史研究文化的方法论与之相结合。代表人物为契切林。他自觉地发展和推动了黑格尔模式的辩证法。他的辩证的文化历史观加深了(与黑格尔相比)理解文化发展过程的线性的一面,同时也加深了其内容的政治中心的涵义。他把世界文化史进行  相似文献   

6.
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 ,他们强调世界文化的共通性 ,反对五四新文化一方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在文学方面 ,他们希望对旧的文学形式进行改良而不是彻底的改革。吴宓是学衡派的灵魂人物 ,他的文艺理论代表了学衡派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也谈吴江派     
吴江派是明代曲坛上与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相对立的一派,在明代曲坛和后代曲论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关于吴江派产生过程、曲论特点等问题,学术界早有详细评介,本文仅想就吴江派产生的背景,声势影响和吴江派产生后的理论发展问题略谈点个人看法。吴江派的正式产生是以沈璟和汤显祖形成公开争论为标志的。沈璟(1533—1610),字伯英,号宁庵,又号词隐,江苏吴江人,故将以他为首的此派称为吴江派。沈璟论曲,主张恪守声律,“宁协律而词不工,读  相似文献   

8.
作为30年代城市文学的代表,新感觉派小说中出现了一个游荡者群体,他们游荡于碎片化的空间与加速行进的时间中,体验着城市之流中的沉醉、自由与悲观怀疑,但仍然义无返顾地投入并追逐着都市消费文化。作为30年代上海现代性的直接观察者与体验者,这些游荡者们并没有对城市文化本身作过多的反思,半殖民地的社会与文化处境先在地设定了西方文化的优先地位,都市及其“颓废”,在游荡者们看来,都是“时代列车”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论醒狮派     
醒狮派是二十年代出现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资产阶级政治派别。因创办《醒狮》周报,而称醒狮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曾琦、李璜、左舜生、余家菊等人。他们在初期活动时的一切主张都以“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发表,所以亦称国家主义派。本文试就醒狮派的形成、反动实质及其破产的历史必然性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派”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初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林同济、陈铨、雷海宗等一批教授文人为主形成的一个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群体。该派处于残酷的战争环境、自由的学术空间和建构民族新文化的人文语境的背景中。他们严肃反思“五四”以来的文学理论与实践,借鉴西方的文学历史经验,力倡“民族文学”,力主开展“民族文学运动”,形成了以文化救亡和民族品格建构为指归的民族主义的文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包妍  程革 《延边大学学报》2013,46(4):107-112
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出现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关于“朦胧诗”的争论从一开始就远远超出了“诗学”理论的范畴.支持“朦胧诗”的“崛起派”论者以尊重个体价值为理论武器为其辩护,他们高扬“自我表现”和“心理真实”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究其实质,他们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其内心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想象.  相似文献   

12.
“自然派”是俄罗斯文学发展史上特有的一个流派。它崛起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果戈理是它的主要奠基人。 这个“自然派”的出现,改变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缓慢的形势。它不仅以强化批判为特质,且使诸多受苦受难的“小人物”成为文学注意的中心。这一特点的延伸,促使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从不同侧面敏锐地反映着时代的重大社会问题。其题材的广泛、揭露的深度和批判的强度,在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在十九世纪及其后来,都起着重大的影响。 这个“自然派”是怎样形成的,果戈理与它的关系,它的具体表现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这不仅有助于理解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活动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自然派”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西欧的法国和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的确立、发展,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相应出现,并迅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出现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并逐渐形成了"屠杀派"、"虚构派"和"中间派"。2000年以来,虚构派不仅在日本国内出版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著作,而且将它们翻译成英文,努力向英语世界推介其"成果"。这些主张包括:屠杀俘虏是捏造的、大屠杀事件不存在、掠夺行为被误解、强奸事件极少发生、民间慈善机构掩埋尸体数量不可信等等。虽然虚构派的英文文献远远超过其他两派,但其在英语世界的学术影响力却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彼此雷同的观点和不顾客观史实的荒唐逻辑。随着张宪文教授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全史》英译本的出版,虚构派在英语世界的"主导"局面将被改变,这将有助于消除对中国相关研究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从总体上看,苏州派传奇在题材、戏曲结构、角色设置等方面和以往均有不同之处,充分说明苏州派传奇在传奇史上的地位.而苏州派传奇之所以有这些转变,是因为剧作家身份的变化,他们是职业性的剧作家,而非为自娱而创作的剧作家.  相似文献   

15.
面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大众文化 ,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忧虑重重。法兰克福学派便为他们提供了批判的武器。但由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本身的诸多缺陷及其与中国具体语境的错位 ,盲目地追随只能是破坏大于建设 ,有碍于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和容庚这两位学术巨擘在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间彼此互致论学书简,曾经是学术界广为传诵的佳话.现存二老论学书简七十余通(包括郭沫若致容庚书简六十通和容庚致郭沫若部分书简十三通),虽非完璧,亦堪称遗珠,弥足珍贵.最近,容庚先生的后人决定将这些珍贵的文物捐献给国家,并建议有关单位按原件影印出版,嘉惠学林.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不但是郭、容二老友谊的象征,也是他们近半个世纪学术交往的实录,人们更可以从中解读这两位学术巨擘是如何从互不相识的"未知友"发展成为在古文字研究上彼此息息相通的学术知音的.  相似文献   

17.
西昆派杂说     
西昆派是宋初最著名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一经产生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不管是褒是贬,大家不能不承认西昆派曾对文坛产生过重大影响。 西昆派亦称西昆体,以杨忆编《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集中选入杨亿、刘筠、钱惟演等17位作者共250首诗;杨、刘、钱为西昆派代表人物。他们作诗以“更迭唱和、互相切劘”为目的,以“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为方式,追求“尤精雅道,雕章丽句”的艺术风格。(《西昆酬唱集·序》)  相似文献   

18.
晚明竟陵派以钟惺(1574—1625)和谭元春(1586—1637)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界对它的研究进入繁盛期与收获期,许多问题如竟陵派的地位及其与公安派的联系和区别、钟、谭生卒年及主要经历、《诗归》及其文学主张等都获得较深入的分析和求证,钟、谭著作得到整理。其间,一批具有研究生资历的中坚力量涌现出来,他们为竟陵派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从1915年到30年代中期的东西文化论战中,与"东方文化派"针锋相对,"西化派"主张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东西文明不能调和、中国文化应全盘西化.这种主张使他们面临重重困境,如启蒙所需要的民族自卑意识与救亡所需要的民族自尊意识相冲突、建设民族文化的目的与全盘否定民族文化的手段相背离、西方文化多元化与救亡所需要的文化一元化相矛盾、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强烈愿望与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黑暗现实相反差.因此,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历史依据的"唯物史观派"能被历史所选择,应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1910年代旧派文人的价值立场定位于精英意识,1920年代旧派文人的价值立场定位于都市民间,两者在活动区域、谋生手段、对都市生活的了解、商业经营策划能力、文学功能观上都有较大差异。1920年代旧派文人通过对现代性"器物"(现代传媒和大众娱乐产业)的占有和现代意识的演绎,形成市场化的现代传媒和大众娱乐产业主导下的公共空间,参与都市文化建设,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