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肖琼 《民族学刊》2021,12(6):77-81, 124
加拿大原住民主要由第一民族、梅蒂斯人和因纽特人构成,在多元文化政策背景下,加拿大原住民博物馆以不同的规模和方式出现,逐渐成为原住民社会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原住民传统文化保护和社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在加拿大原住民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层级分类的基础上,对加拿大原住民社区的社会功能价值、文化功能价值、教育功能价值以及经济功能价值进行重点探讨,指出加拿大原住民社区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博物馆建设及其永续发展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我国多民族体系中基于民族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价值,以台湾地区原住民的教育发展为视角,从法律权利、教育资源、社会文化、教学方法等维度对少数民族教育与教学进行分析,不仅对原住民族群本身具有文化传承与发展进步的功能,对中华民族而言,关注原住民的教育提升,对原住民语言文化进行研究和学习从而探索出科学、适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期为我国的多民族和谐与团结、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带来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东华大学族群所本于文化知识的实践行动,于1995年创所之初即规划"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计划".透过"原住民自助文化研习营"的活动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文化采集,以及借着观摩活动与鼓励自行研究,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1998年族群所创立了在职专班,提供地方教师与相关人员取得正式硕士学位的机会.由于课程的完整安排与独立的论文写作,原住民相关研究得以在地方开展.2001年成立之民族文化学系更透过一半名额保障原住民学生的措施,吸引了更多的原住民学子加入自助文化研究的行列.东华大学族群所十年来的努力过程,期许着人类学与原住民研究之间有更好的互动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台湾原住民研究肇始于清代理番时期的采风民族志,日据时期开启了近代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阶段,光复后台湾学者主导的原住民研究,在民族志调查与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层面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近年来,台湾学者原住民研究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台湾原住民与南岛语族的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倾向。以最新的民族志调查研究为基础,通过多学科整合研究,重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起源、历史与现状、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等重要课题,是新时期大陆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5.
记载人类学家乔健在台湾地区推动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之努力,透过民族学苑之筹备,举办一连串推广教育活动。至原住民民族学院之成立,得以在高等教育中展开正式培育原住民与民族研究精英之活动。以协助筹备至主持系务与院务的经验,对照今日原住民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之趋势,探析乔健在台湾地区人类学的学术理想与文化实践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异文化视野下的台湾原住民“统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在异文化视野下台湾原住民"统称"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历史上,台湾原住民被统称为"夷"、"番(蕃)"及"高砂(山)族"等,是外部世界、尤其是汉文化对于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缺乏深刻认知的背景下,附加于内涵复杂、文化多样的台湾原住民上的概括性"符号",没有反映原住民各族群的自身认同、文化记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族称".康、雍以来相继出现的"野"与"化"番、"生"与"熟"番,日据时代的"高砂(山)"与"平埔"蕃等两类称谓,也只是区分了原住民汉化程度的深浅,没有反映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别,仍无法摆脱模糊认知、笼统概括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1945年至1999年蒋介石执政时期、蒋经国执政时期和李登辉执政时期台湾原住民政策,分析了这些政策的实质、施政重点和政策策略。认为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台湾原住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原住民的基本权利、民族自治、政治参与、人权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原住民虽然也付出了心血、努力工作,但无法与台湾社会同步发展,成为相对的弱势群体和政治的边缘人,处于台湾社会的最底层。  相似文献   

8.
肖琼 《民族学刊》2014,5(5):64-69,120-121
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加拿大原住民社会文化概况》课程为例,从课程授课对象、教学目的出发,重点对加拿大原住民课程教学中的多维一体教学法展开了详细的探讨,提出多方资源力量的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课后多形式的交流和课程教学实践的运用等方法的整体多维运用,共同构成了加拿大原住民课程教学中的多维一体教学法。多维一体教学法可以为我国民族高校相关课程教学提供重要的教学启发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9月20日晚,加拿大首屈一指的表现原住民文化的艺术团体红色天空(RedSky)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演出舞蹈《天路》(Tono),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博得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天路(Tono)融舞蹈和现场音乐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视觉体验。它表现了具有加拿大、蒙古和中国风格的原住民文化。其艺术创作以马为主题,以北美和亚洲广袤的平原和神秘的萨满教文化为背景,表现了马作为自然生灵的力量与优美。  相似文献   

10.
前 言日本对台湾原住民的人类学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 ,积累了反映各个时期具体状况的丰富的研究成果。追溯这些研究的历史和过程 ,不仅在现在的实地调查中有助于理解有些人所关心的台湾原住民的社会文化 ,而且也是了解与日本人类学的特色有关背景的重要线索。另外 ,最近对台湾原住民的研究 ,其活跃程度超出了一般的想象。今年 (指 1 999年———译者 ) 5月初 ,在由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和“中央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国际会议上 ,当时台湾有关要人也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祝辞讲演。会上涉及到一些问题 ,诸如在国际形势中 ,在对台湾问题和台湾认…  相似文献   

11.
自明代以来,中央政府就相当关注台湾地方事务,台湾一词在正史典籍中的浮现也始于明代。人类学和民族学在近代传入中国后,林惠祥先生于1929年亲赴台湾进行考察,其《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由此也成为中国学者研究台湾原住民的开辟荆榛之作。台湾原住民的族源和历史是林惠祥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林先生在这方面的贡献至今依旧值得后世学人学习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原住民是台湾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学对原住民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台湾人类学原住民研究在日本殖民占领、社会复员、现代化和政治解严后至今四个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动力和学术特征,并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就人类学的知识形态和社会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西方大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包括生物资源与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以专利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以此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商业化产品。但为专利权取得提供物质基础的土著人并没能从“合法”知识产权制度下分享其应得的收益,反而其文化发展权也遭受妨碍。这是知识产权制度利益不平衡在国际层面上的体现,也体现为土著人文化发展权与西方大公司的知识产权的冲突。在借鉴印度、墨西哥的保护传统文化与资源的经验基础上,以完善我国的传统资源的保护制度,协调文化发展权与知识产权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靠近渤海、黄海的海岱地区是古代东夷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台湾世居少数民族与古代东夷人有着较多相同的文化特质,可能主要源自东夷.  相似文献   

15.
澳洲土著尚处于中石器时代发展阶段,过着打猎群居的半游牧生活;澳洲土著最重要的宗教形式是图腾崇拜,由此演化出一整套严格的食物禁律和图腾仪式;婚级制的盛行说明以性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是澳洲土著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在以性为基础的社会组织中,婚级制、图腾禁忌、入族仪式等具有特定的社会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前桂台农业旅游合作存在层面单一、没有可持续性和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桂台农业旅游合作的根本途径是将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差异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以提高配置效率,取得双赢的效果.近年来桂台农业旅游合作的实践表明:建立能促进资源要素直接流动与整合的模式是两岸农业合作的理性选择;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联合塑造区域旅游形象、联合开拓旅游市场是促进桂台农业旅游合作,创新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独尊国语的极端政策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解严后有所缓和,由台湾"族群政治"矛盾引发的族群冲突开始不断对台湾语言生态形成强大渗透,进而深刻影响台湾当今社会的语言状况.语言冲突在当前的台湾尤为突出,而这主要源于语言、政治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语言的生态呈现的是人与文化、外部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从政治人类学角度切入,对台湾语言现象的研究会获得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ageing Taiwanese returnees to illustrate how older migrants draw on their accumulated knowledge, experiences, and networks in their host society to contribute to their home society. Drawing on data collected from life history interviews with ageing return migrants, I argue that changing notions of social membership across life stages, coupled with the working experiences that professional middle-class migrants accumulate in the destination society, motivate ageing expatriates to return and devote their later lives to their home society. Specifically, I highlight how ageing migrants seek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ir ancestral and destination societies, further prompting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transnationally. Nevertheless, the extent to which ageing returnees can change their home society is conditioned by structural constraints already in place. Many ageing returnees cannot make as many changes as they would like, since they, as individuals, have trouble bringing about structural changes that require collective efforts. It is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at many older returnees develop narratives of Americanisation (and insufficient Americanisation) to explain the difficulties that they encountered when trying to contribute to Taiwan. These narratives point to a hierarchy that ageing returnees believe exists between American and Taiwanese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Names used to address Taiwan – such as taiwan and zhonghuamingguo (Republic of China [ROC]) – are symbols defining Taiwan's political realities, each with their own uniqu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Since his election in 2000, Taiwan's president Chen Shui-bien has had to alternate between taiwan and ROC to strike a balance among conflicting ideas about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The act is grounded in complex political discourse dictating that Taiwan must not be seen as separate from the sinic world and simultaneously to respond to steadily rising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Facing intercessions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s well as ever-present domestic clashes, rhetorical exigency requires the president to fashion unique political discourse concerning what Taiwan is and ought to be.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hese names and related expressions are used in Chen's public addresses to the nation during his two-term tenure from 2000 to 2008, and how their development reflects the struggle over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