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PPS抽样方法,我们以结构式访问法在新疆伊宁市城市居民当中进行了有关语言能力、语言使用、语言态度的调查。伊宁市维吾尔族城市居民普遍具有维汉双语能力,但高比例的双语人口和较低水平的汉语使用能力同时并存。维吾尔语与家庭、友谊、学校等方面域相连,维汉双语使用模式与日常生活、工作相连,场合越正式,汉语使用比例越高。在语言态度上,他们既注重语言的实际效用,也强调语言和语言学习的象征意义,对学校族群结构和学校教学语言类型的期待是多样化的。语言是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尤其是在多族群共同居住的地区。本文还就调查数据所反映出来的学校教育、各族群之间交往当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的影响,在学习语言用英语进行言语交际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语言形式在各种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功能,高校英语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消除民族生的语用失误,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生活的稳步提高,与之相适应各项社会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深入的变化.其中,语言使用格局的改变是不对等的,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方面,作为强势语言的普通话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另一方面,一些处于相对弱势的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活力却不断降低.本文通过对语言规划和语言保持关系的梳理后认为,语言规划是一种长期的,有预见性的语言干涉,其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在规范各种语言使用的同时,保持语言生活的多样性,建立和谐稳定的可持续语言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我们现阶段学习和接触的英语,都是以现代英语为主。而现代英语又是在古英语、中古英语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的。推动英语发展和语言形式变化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既有语言环境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像历史政权的更迭、社会经济的发展等,也有语言使用者出于交流方便,主动对英语语言形式做出的调整和改变。本文分别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语言使用需求三个维度,对英语语言形式改变的具体动因展开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何丽  李玲 《中国藏学》2015,(2):188-191
瞿霭堂和劲松教授2013年发表了《论汉藏语言联盟》一文,使用语言联盟的原理,为汉藏语言的发展源流构建了一个新的谱系框架。文章涉及很多理论问题,比如语言的混合、语言的接触、语言的类型、同源词的识别等。本文拟对这种新构想所涉及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诠释与拾遗,以提高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汉藏语言历史分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针对条件落后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语言自主学习所面临的资源不足的问题,探讨运用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整合有限的人力和设备,创造语言自主学习条件,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肖健 《民族论坛》2008,(6):55-57
本文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调查了南通西藏中学学生对藏语、普通话和英语三种语言的态度以及相关语言的使用情况和交流能力,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三种语言持积极态度;大多数人在西藏讲藏语,在南通则依具体情况有变化;学生三种语言的交流能力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被调查者对母语的态度中情感因素起重要作用,对普通话和英语的态度中理性成分更多;西藏的语言环境决定了被调查者使用藏语,南通的语言环境改变了他们的语言行为;南通的教学质量提高了他们普通话和英语的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语言和语言群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行 《民族研究》2002,(1):59-64
语言和语言群体是同目前民族学界讨论的与民族和族群问题有关的一对范畴。同一语言的使用者不一定有共同的语言交际行为和语言认同态度 ,因此语言和语言群体可能是不一致的 ,语言群体相对语言来说应该是第一性的。在没有超方言的民族共同语或标准语的情况下 ,方言更接近语言群体 ,有更多的共同的交际行为和认同感。双语现象的出现使语言群体向更大的双语或多语的语言群体发展。文章对影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群体的年龄、地区分布和语言使用场合等因素做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没有简单与复杂之分 ,语言没有难学与易学、发达与原始、优秀与低劣之别的角度 ,驳斥了偏颇和错误的语言价值观。作者认为 ,任何一种被使用着的语言 ,都是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 ,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在有效地为其使用者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而且常常是只有本民族语言才能更好地满足该民族成员自身的需要 ,才能更有效地表达和象征该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石琳 《民族学刊》2020,11(1):112-118, 14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进入内地城市成为必然,面向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多元化的语言公共服务已成为内地城市语言生活中的特殊需求。通过对成都市“民族互嵌式示范社区”浆洗街洗面桥社区藏民族语言使用、语言需求、语言能力、语言维护等方面情况的调查,提出内地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少数民族语言公共服务策略,应在全面调查城市少数民族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大力提升通用语言文字在城市少数民族社区中的普及率,增设重要服务窗口的民族语言服务功能,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组建城市少数民族语言公共服务志愿者机构,培育城市少数民族语言服务的规范化市场,从而更好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归纳了东盟国家语言的概况,分析了东盟国家语言与中国西南地区民族语言的关系,结合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架构下中国西南地区外语人才的需求特点,指出了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给当今社会特别是给西南地区带来的弊端,最后对外语教育制度提出了自愿化、专业化、基础化、区域化、激励化的系统改革构想,并从逻辑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以及国际比较等角度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13世纪波斯语成为在中国生根的一种外语、一种少数民族(即回回人)的族内共同语言,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特别是与伊斯兰文化圈的国际交际语言。明朝建立之后,承续元朝传统,波斯语不仅继续成为明朝与外国交流的语言,而且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于是兼通汉回两种语言的回回人受到重视。①波斯文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成为书写《荐福图》的五种文字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语言濒危原因探析--兼论语言转用的多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大量语言濒危现象为例证 ,对引起语言濒危的原因进行分析 ,认为产生语言濒危乃至消失的原因有两类 ,其中由于主动的语言转用造成的本族语消失是产生当代语言濒危现象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对影响语言转用的人口比例、文化基础、经济优势等多种基本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提出这些社会因素互相交织在一起 ,对语言的使用发生综合的影响 ,最终由取得优势的因素决定语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交际环境变小、与其它人口多的民族杂居等原因,越南的尔都、布依、仡佬、阿连和马良等少数民族的语言正在出现逐渐消亡的危机。要保留和发展这些濒危语言,笔者认为这些民族必须得到良好的普通话(即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以便创造与各民族进行平等交际的环境。同时,要多种形式地组织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为他们使用母语进行交际创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
语言濒危已成为现当代社会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通过母语读写的重建来保护濒危语言是可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激发母语使用者对母语的热爱,更好地保护族群文化,发挥语言的工具性能,拓展母语的使用范围,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民族社会学连载之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文字是各族群传统文化的载体 ,也是民众日常交往的工具 ,从而一定程度上成为族群的象征和标志 ,其使用情况可以反映族群之间的关系。本文介绍了一些国家的语言政策、我国各族群的语言使用情况及其所体现的族群关系状况 ,并结合学校教学语言的使用 ,讨论了少数族群教育的模式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给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平等的表现舞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下,保持语言种类的多样性对文化多样性极其重要.目前,保持语言种类多样性的难点,更多地集中在那些语言活力开始衰退的语种上,如何以更广阔的视野对程度不同的濒危语言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语言种类的保持,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各种各样非语言通讯设施比比皆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语言的传播形式,敬语的广泛使用,由于载体技术的发展,从书面文字到电脑网络、电话、电视、多媒体通讯等等,也迅速改变了日本敬语的使用方式。在日本,日常生活中人们开口说话时都必须留意敬语的使用,世界上数千种语言中日语敬语这种广泛而非部分,即高度化、体系化发达的特点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19.
独立以后,乌克兰推行了"乌克兰化"的语言政策,通过一系列语言法令提高乌克兰语地位并扩大其使用范围,同时积极打压和排挤俄语。通过对教育、大众传媒、公文事物和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乌克兰的语言政策与语言现实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由于乌克兰语言现状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定,因此,制定兼顾双语现实的语言政策并不是没有可能,但由于其语言政策意识形态化、影响因素多的特点,这一构想的实现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