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曼荼罗”符号在佛教(尤其是密宗)和印度教中都有“现象”上的同品运用,但符号所具有的所指意义,以及符号组合和内核的能指寓意并不相同.从佛教和印度教的发展历史和教义来看,曼荼罗符号有着交叉点,也存在各自的独立空间,主要体现在象征寓意、宗教思辨及灵修实践、寺院建筑布局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印度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政治格局的时代之变:以印度教民族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印度人民党从边缘成为主流,取代了以世俗民族主义立国的国大党的地位。印度因此正在经历一个民族国家重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聚焦反改宗政治,对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目标“印度教国家”进行探析。改宗议题在印度的争议性从殖民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超越了国大党与印人党的对立。反改宗的核心,是人口政治。反改宗的立法和运动让人看到的是,“印度教国家”会寻求以包括强制在内的方式,保障印度教社群在人口上的多数以及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支配地位。就此而言,“印度教国家”还处在建设过程之中,联邦制和印度的地区文化-政治多样性,对“印度教国家”的扩展尚起着防御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管银凤 《世界民族》2008,11(3):23-29
宗教民族主义(religious nationalism)是一种以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和精神支柱的民族主义思潮或运动.在世界民族主义新浪潮中,宗教民族主义已成为日益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印度作为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其宗教民族主义思想更是日趋严重,印度教民族主义、伊斯兰教民族主义和锡克教民族主义相互碰撞和摩擦,不仅是印度国内动荡的根源,也严重威胁着整个南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本文拟主要从印度教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民族主义层面对印度宗教民族主义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随着印度的崛起,一度弥漫于印度文化中的"大印度教主义"思潮,,期望通过对印度教与佛教关系的重新诠释,来建立印度佛教的文化影响力,以此作为"泛亚洲"的文化平台,这是一种基于宗教、种族、地缘以及国家崛起意识于一体的文化民族主义,它能否成为当代印度发展的驱动力或是新的障碍,是值得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公历四月中旬,有一个傣族的年节叫"泼水节"。我们也许对此并不陌生,可"泼水节"究竟是怎样来的呢?傣族人民又是怎样过的呢?恐怕我们就知之甚少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泼水节,也就是傣历的新年。(傣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以六月为首。规定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一天为泼水节。)傣语叫作"京比迈"。庆祝活动三至五天。节日中,除唱歌跳舞外,还有"堆沙"祈求丰收,"丢包"男女求爱,"赛龙舟""泼水"祝福等活动。其中的泼水为盛,因而名为"泼水节"。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随着婆罗门教和佛教的传播,泼水节传到缅甸,再传到泰国,老挝和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可见泼水节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锡克人是印度的第四大民族。①1947年印、巴分治后,“锡克人问题”成为影响印度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尤其是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发动针对锡克人的“蓝星行动”(Operation Blue Star)以及后来她遇刺身亡,造成了现代印度十几年动荡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一、锡克教的形成及锡克人政治权利的提出锡克教是16世纪以来流行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旁遮普地区的一种宗教,它是从印度教衍生出来的一个教派,以革新印度教而闻名,是印度的第四大宗教。1469年,旁遮普贵族那纳克(Nanak)创立了该教。锡克教除了吸收贾特②锡克的文化特质外,还吸收…  相似文献   

7.
印度民族性格是数千年来在特定的宗教文化氛围中熏陶出来的,其中构成印度民族主体的印度教徒的信仰与文化,在印度民族性格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印度教民族崇尚真理、宽容与非暴力、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个人主义、等级观念、淡漠历史、业报轮回和文化自豪与民族自尊等理念和观念,对整个印度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印度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与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印度梵文一般泛指吠阳梵语和古典梵语。吠陀梵语约盛行于公元前1500-1000年左右,主要流行于婆罗门教的祭扫仪规形式中。古典梵语是后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中世纪时经过文学加工提炼和规范化的古印度语①。吠陀梵语和古典梵语的主要区别在于年代的先后、语法体系的完整与否和语言的表达功能上。现存印度最早的文献是四部吠陀本集,其中最古老的是《黎俱吠陀本集》,其余三部是《阿达婆吠陀本集》、《耶柔吠陀本集)和《婆摩吠陀本集》,这四部吠阳主要是诗体,是婆罗门祭司为了适应祭扫仪式的需要而加以编写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吠阳文献…  相似文献   

9.
印度人移民菲律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他们主要是来自旁遮普地区信奉锡克教的锡克人和来自英属印度信德省信奉印度教的信德人。在与印度宗教文化、习俗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里,菲律宾印度人进行了一定的文化调适,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逐渐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缩小与菲律宾主体民族之间的社会、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10.
印度、巴基斯坦冲突中的民族、宗教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管银凤  李健 《世界民族》2005,1(3):28-35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政治力量为谋求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分化、组合,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伴随着国际政治斗争的开展,民族和宗教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近年来,中东的巴以战争、俄罗斯的车臣战争等无一不与当地的民族、宗教矛盾相联系。在南亚次大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冲突更是如此。本文拟从民族与宗教的层面对印巴冲突进行粗浅的解读。一、印巴民族、宗教冲突的由来现在的巴基斯坦原本属于印度,它是根据宗教信仰的差异于1947年从印度分出去的。印度居民主要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居民则多信奉伊斯兰…  相似文献   

11.
以天水市麦积区吴家村为个案,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甘肃东部农村基督徒的宗教性、价值观与身份认同关系,结果发现:(1)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经济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经济价值观是分离的;(2)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社会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社会价值观是分离的;(3)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道德价值观是趋于一致的;(4)高宗教性教徒积极认同自己的身份;(5)低宗教性教徒消极认同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12.
盟誓是吐蕃对外关系中一项重要活动,<旧唐书>中关于盟誓的仪式和誓词等有许多记载.依据这些记载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辨析可以看出,在吐蕃与外族的盟誓中,尤其是与唐朝的盟誓中,以神为鉴照和歃血等仪式并不能简单地归为吐蕃苯教的仪式或影响.恰恰相反,这实际上都是汉族传统盟誓的有效组成成分,所以,唐蕃盟誓的仪式实际上是双方对对方盟誓仪式中传统宗教因素的折中和变通.另外,佛教在吐蕃兴起后,佛教因素也逐渐渗透到唐蕃的盟誓中,双方的盟誓仪式中,传统宗教因素和佛教因素并存,其主要的推动力量则来自于吐蕃.  相似文献   

13.
腾格里是古代蒙古人顶礼膜拜的神祗,而孟克·腾格里是众腾格里之主.自从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之后,蒙古族神话中的腾格里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与佛教关系密切的印度天神因陀罗以"霍尔母斯塔"之名登场,呈现出超越或覆盖孟克·腾格里之势.在布里亚特神话中,有以汗·霍尔母斯塔·腾格里为首的善天神和以阿泰·乌兰·腾格里为首的恶天神二元对立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佛经中包含大量印度故事,它们伴随佛经汉译传入中国,蜕化为中国各族民间故事的血肉.康居部是哈萨克草原最早信仰佛教的民族,古代康居高僧很早就从事佛经译述,使许多源于佛经的印度故事在现代哈萨克口头文学中世代相传,至今仍有踪迹可寻.哈萨克族民间故事的超拔想象、深邃智慧和奇诡构想,正是融合中印民间叙事艺术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了解热贡艺术的源流是认识热贡艺术的起点。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热贡艺术是在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印度佛教艺术、西藏佛教艺术以及汉地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它特殊的成长经历不仅培育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为它积淀了宝贵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 ,认识它 ,关注它 ,并推动它的发展 ,在今天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汗屋仪式是美洲印第安人满足精神需求、治疗身心疾病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由于殖民统治与同化教育,印第安人所有的传统宗教仪式均被禁止。随着全球化背景下土著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汗屋仪式逐渐在美洲流行开来。本文通过在加拿大的城市与农村参与汗屋仪式的亲身经历,结合相关的文献与访谈资料,描述与分析该仪式的内容及社会文化内涵,探索处于社会边缘的土著民族如何通过传统信仰仪式的实践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7.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1,2(2):48-54,86
藏传佛教不仅对人的生死之因及人的生死的本质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深刻揭示,而且又对人的生死的状态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说。藏传佛教关于生死问题的系统论说,主要是从哲学意义上的解读,因此是一种智慧之说。与此同时,它还将人的生死问题同轮回解脱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以此寻求摆脱轮回之苦的出路,从而充分凸显出了藏传佛教对世人进行终极关怀的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18.
满族家祭和家萨满的萨满教属性近年来不断受到质疑,认为家萨满不属于萨满教范畴。结合萨满教的理论和满族家祭的特点,我们从宇宙灵魂观、仪式、服饰、家祭内容、家萨满的作用等方面入手,论证了满族家祭和家萨满的萨满教属性。  相似文献   

19.
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恩施三岔一带,有一种古老的还愿仪式,这种仪式保留了许多巫文化和傩文化因子.从其以祭祀为主的表演程式看,应该是处于前傩戏阶段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对我们认识人类的早期宗教信仰无疑有活化石般的价值.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政府的指导,学者、文化人和媒体的介入,还愿仪式正在发生变化,从祭祀仪式向娱乐性的表演演变,其故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也正在消失,其结果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失真.  相似文献   

20.
重视因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是藏传佛教的优良传统.因其求真主旨,因明与内明的关系表现为关联互动和相互促进,因明学为佛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认识的依据和标准,为佛学思想建设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明学的学习方法,推动了佛学思想建设的发展.故在大力提倡开展藏传佛教佛学思想建设的今天,应努力挖掘和弘扬因明学的优良传统,积极推进因明学的系统化、通俗化和时代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因明学的理论应用水平和效用能力,将因明学建设的成果运用于藏传佛教佛学思想建设的实际,并发挥因明学在佛学思想建设中的带动创新作用,促进佛学思想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