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云南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纳忠教授在1957年3月14日《云南日报》发表的《清代云南回族人与伊斯兰教文化》一文中说:"云南回族对伊斯兰学术的教学与研究,大约开始于元代……可以考得出的,大概开始于明末、清初。"清代中叶以后,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云南回族人马德新和马联元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马德新一生用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写成的著述多达三十余种,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教义、教典、教律、宗教哲学、阿拉伯文法、天文、历史、地理无不见于其著作中。  相似文献   

2.
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一词,原指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闪语系居民。穆罕默德死后,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开始大规模迁徙,从阿拉伯半岛向中东和北非广大地域扩展。今天讲的阿拉伯人是指这些以阿拉伯语为本民族语言、有着共同历史传统和文化的那些人们。伊斯兰教并不是阿拉伯人的绝对标志,因为有很多阿拉伯人信仰基督教,例如黎巴嫩就有近  相似文献   

3.
伊本·阿拉比是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苏非派长老。他一生著作丰富,有《麦加的启示》、《智慧珍宝》等,是伊斯兰教的思想宝库。他的影响已超出了阿拉伯民族和伊斯兰教的范围,成为中世纪伟大思想家之一。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书法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伴随着阿拉伯文字的逐步规范与统一而形成的一门书法艺术.7世纪中叶,随着伊斯兰教的复兴,阿拉伯书法备受推崇,迅速传扬.在经过千余年的广泛传播与发展之后,已经播种四海,闻名世界,成为人类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的国家之一,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的传播、演变与融会发展,也有千余年的历史了,而且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株奇异的新葩.  相似文献   

5.
余振贵 《回族研究》2006,(2):114-114
马德新是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的阿洪和学者,著译颇丰,有《四典要会》、《大化总归》、《朝觐途记》等数十部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著作和译作,阐述伊斯兰教教义、教法、礼仪、哲理以及天文、历算、地理及阿拉伯文法知识。马德新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云南一派的开创人,曾经培养了一批兼通阿拉伯和汉文化的优秀人才,为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马德新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著作,不仅是中国部分地区穆斯林经堂教育的教材,而且流传海外,扩大了中国伊斯兰教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马德新在清朝后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一方面沿着…  相似文献   

6.
试论伊斯兰教在西夏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时期,境内活动有不少阿拉伯人,西夏和阿拉伯世界有正常的政治、经贸交往。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夏,马可波罗所见西夏末期伊斯兰教的流传情况,正是最好的说明,只不过伊斯兰教在西夏的影响远远不及佛、道二教。  相似文献   

7.
正暨南大学马建春教授著的《杭州伊斯兰教史》一书,2013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杭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入传中国、宋代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在杭州的传播、元代杭州伊斯兰教的兴盛、明代杭州伊斯兰教的发展、清代杭州的伊斯兰教、民国时期杭州的伊斯兰教等。讲述了杭州自古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枢纽,伊斯兰教的传播曾在杭州地区社会历  相似文献   

8.
阿拉伯典籍对中国穆斯林的记载由来已久,20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报刊和著作中有关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的记述与研究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印象、20世纪以来阿拉伯期刊典籍中对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记载和论述的梳理与评述,概述了阿拉伯学界对中国回族与伊斯兰教的介绍、研究与认知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9.
有些人认为,回族忌食大肉(猪肉)的习俗来源于伊斯兰教教规。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历史表明,忌食大肉乃是北非、西亚、阿拉伯地区各族人民的古老习俗,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而伊斯兰教创立只有一千余年。现代的犹太人和在黎巴嫩的部分阿拉伯人,从来没有信仰过伊斯兰教,但他们也不吃猪肉。如果说,他们忌食猪肉也来源于宗  相似文献   

10.
从罗马灭亡到欧洲人地理发现之航行1000余年间,世界历史上没有比伊斯兰教的兴起更为重大的事件了,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应用它的统一力量把分裂的阿拉伯民族团结了起来。后来阿拉伯军队在穆斯林精神鼓舞下,征服了阿拉伯半岛,麦加成为南北贸易的通道,同时又是阿拉伯世界政治、宗教中心。随着统治地域的扩大与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为各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形成自己的传统医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沈毅 《回族研究》2012,(1):100-105
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高度发达的时期。处于同一时段的阿拉伯半岛也因为伊斯兰教的兴起而告别"蒙昧",走入文明时代。当时共处世界东方的唐宋王朝与阿拉伯王朝随着东西交通的开放,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交往频繁,伊斯兰教也随着阿拉伯、波斯商人的入华而传入中国。本文从原始史料入手,意在厘清唐、宋时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东南部分地区的具体过程,并尝试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元代墨工考     
元代的制墨前承唐宋 ,后启明清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工匠。本文依据史籍 ,对元代的墨工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在宋代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在这一变革时期,宋代佛教与儒学出现了转型与整合的新趋向,这就是宋学形成前后僧人的儒学化与儒学的佛学化。这种新趋向对宋代学术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有着学术与宗教的双重意义,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从唐宋学术变革的角度出发,对宋代学术史上这一突出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以期使我们对宋代学术史及其特征有一个更为深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辽、夏的交恶是控制与反控制造成的,辽控制西夏的目的在于利用西夏在宋西部造成的紧张局势,向宋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文章还指出,辽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对夏政策,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西夏政权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宋金时期,今青海、甘肃及四川西北部的安多地区,是藏族居住的一个重要区域,分布着大量藏族人口。本文拟对宋金文献中出现的安多藏族人口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力求对当时安多藏族人口数据及人口发展的原因得出与史实相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吸引来众多的外国商人,其中阿拉伯人占了大多数,从而形成了阿拉伯人的聚居区——蕃坊。阿拉伯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举足轻重,曾控制泉州的对外贸易。宋朝政府为了管理外商,设置了蕃长。元时蕃长又称"亦思巴奚"。蕃长和亦思巴奚,波斯语称为沙班达尔,其渊源可追溯到古代波斯人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元末,泉州的...  相似文献   

17.
眼罩作为一种古代生活用具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被发现之后,在学术界引起较大争论,一般意见认为是冥器(瞑目),而本文认为应该是墓主生前使用的生活用具,于墓主死后作为随葬品伴着主人长眠地下。根据对《突厥语大词典》关于眼罩、雪盲等词条的解读,以及联系当地环境条件,本文认为眼罩是一种可以避光、挡风沙、遮面的日常生活用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也在不断演化着眼罩的结构与质地,在宋及以后明清流行于北京等北方地区的眼纱、眼衣等就是眼罩的流变与改进。  相似文献   

18.
关于侬智高的评价与史实,一直是学界和民族学界所关注,研究成果颇丰,然见解纷呈。本文对侬智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侬智高的国籍之争、出生地之争、侬智高起义失败后的下落、侬智高抗交反宋起义的性质和意义、侬智高的历史地位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北宋后期,在政府大力招抚的民族政策影响下,河湟陇右地区诸多吐蕃部族相继内附而变为熟户,纳入北宋王朝统治之下。还有一部分吐蕃部落族帐受抚绥优待政策之感化,自愿归顺北宋,接受其统治。吐蕃部落族帐的内附,促进了藏汉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西北边疆的开发,在藏汉民族关系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童莹 《回族研究》2011,(3):59-63
唐宋时期因经商等原因留居中国的穆斯林“番客”被认为是中国回族的先民。宋代穆斯林番客在华贸易较前代更为兴盛,回族先民也获得更大发展。本文依据文献资料,从体制之变、民生之异及风俗之移等方面,阐述两宋时期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回族先民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