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一项优秀的文化资源,包含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因此对其的保护与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概述广西壮锦发展沿革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及保护与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实施广西壮锦开发式保护的对策建议.并希望以此为鉴,对当前探索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壮剧艺术主要产生、发展于右江、驮娘江、西洋江和清水江流域,主要分布于广西百色市的德保、靖西、田林、凌云、乐业、西林以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等县,在这块土地上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回、彝、仡佬等民族。壮剧除了具有一般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综合性和活态性特征外,由于壮  相似文献   

3.
守护差异性寻求发展的壮剧,面临着由传统单一的地域特色发展为更为丰富的综合性戏剧风格的转型问题.对于壮剧的保护就是要充分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在民间文化生存演变的规律中营造有利于壮剧发展的文化环境,建立一个充满审美精神和艺术氛围的人文世界,促使壮剧形成一种自身调节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单纯的记录、保存和隔离的做法,不能有效地保护。本文提出引进旅游市场机制,调动政府、商家、学者和文化主体的积极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5.
以羌族的主要聚居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对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加以梳理,认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积极发挥阿坝州的先天优势,依托州内高校和博物馆的科研力量,发动羌族学者和广大民众来实现,同时避免商业化炒作和借开发为名的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6.
<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属楚之黔中郡,历史悠久,世代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两个主体民族。据统计,总人口为268.34万的湘西州,辖8县(市),少数民族人口达200.8万,占总人口的75%以上,其中土家族110.59万人,苗族88.61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样本,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最终致力于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提高,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湘西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样本,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最终致力于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提高,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湘西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间工艺美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中是极具典型意义的一个门类,其精神内蕴与生长环境的活态性,使我们须从工艺产品内部自身表达方式、外部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两方面建构其活态保护空间。而在这个空间内部,起着梁与柱的支撑作用的,便是传承方式与劳作方式的活态性:传承中以人为本、以情为末便是柱,劳作中以手为本、以差异为末便是梁。  相似文献   

10.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为"非遗")"生产性保护"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在这一概念的核心与原则等方面已经逐步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以何种路径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还有较大的讨论空间。作者对山西省国家级非遗项目"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发现工业旅游对传统技艺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具有很大的作用。论文首先对山西老陈醋东湖醋园工业旅游的实践进行了细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工业旅游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关键要素,最后对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生产性保护的三大核心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各个国家都致力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然而保护和开发,永远是矛盾而又要共处的两极,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变成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会一成不变,在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重构,也有创新,在新陈代谢中不断发展.如何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还值得我们继续钻研.本文试图从产业化的视角,结合人类学的知识,对史诗《玛纳斯》的保护与开发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其保护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目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是各级地方政府先进行申报,再由文化主管部门进行审查来确定传承人资格。本文以湘西地区的田野调查为个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进行探讨,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定中普查备案制优于申报制。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选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等,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实施了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创新。  相似文献   

14.
传统手工艺品在我国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以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及传世佳作发展至今,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解决手工艺品实物的流失及手工技艺的失传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西兰卡普织锦是土家族一种原始而古老的工艺技艺,它即集中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织锦工艺体系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西兰卡普织锦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在介绍土家族西兰卡普的基础上,对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定位以及现在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为保护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自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保护工作就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以此为契机,各种旅游文化节应运而生.本文以"中国瑶族盘王节"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为例,试图阐明以政府主控的旅游文化节给本民族"精神家园"可能带来的危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的"迷失",主体或"缺场"或"失语",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  相似文献   

16.
古民居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再现了传统建筑风貌和传统民风民俗,从古民居的身上还可以再现原始空间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于古民居,但随着现代化的中国向城镇化不断发展,迎来了古民居时代的终结。古民居的保护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恩施古民居为个例,探讨古民居与非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精神意识和文化意识等,是我国文明的象征,因而,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除了应用数字化保护等各种手段,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传承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全民的努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建立于社会和人民利益上的责任与义务。但是,由于一些管理部门和相关组织对其的保护制度和管理工作存有一定的缺乏性,相关组织单位的管理模式和人员配备不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合活动结构薄弱,以及缺乏专业知识,创新和宣传力度的有待加强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故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它是支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以辽宁省北票地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例,探讨与研究我国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局及其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