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哈代发表于1895年的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是其最后一部长篇经典之作。通过对此力作的仔细分析和研究,人们可以透过作品看到某种希望、某种精神力量。这种希望和精神力量体现在作家哈代及其小说主人公裘德对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精神上。这种希望和力量也鼓舞读者去寻求一种在逆境中自我拯救、自我解脱的方法;去创造人类未来最美好的生活和幸福。这也是裘德和哈代的精神永生之所在。裘德和哈代都是生活的强者,都是永不言败的勇士,都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从存在论和虚无主义层面和对王小波与贾平凹(《废都》)进行审视不失为一种新的“问题”视角。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都构建于非理性主义思想根基,虚无主义的本质表现为存在之为存在的悬缺。王小波和贾平凹关于虚无主义的“诗之思”执著于“存在”的虚无之境和“虚无”的自由之意,或通过对个体存在"虚妄"境况的省视和对“沉默的大多数”生存困惑的体察,把文学从剥离了人之存在的叙述语境中带到了关注现代人的存在困境上;或在荒诞乃至虚无的生存状态中掘发某种世纪末症候,重新打量、追询存在的意义,流露出一种对本体性存在的怀疑意识。不同的是,王小波的写作更多地表现为积极虚无主义之旨,贾平凹的《废都》则明显披露出消极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其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的这一意义体系建构还没有得到学界的自觉挖掘。鲁迅杂文对濡染着虚无主义气息,依附在虚无主义精神上的言行举止有着广泛的揭示、批判,鲁迅杂文对虚无情景的不断“批判——解构”持续完成着其自身对于生命信仰之境的反复建构。  相似文献   

4.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放在首位,必须坚决纠正政治虚无主义倾向。政治虚无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将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致命的打击。对此,习近平从三个向度对政治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表现向度上,点明了政治虚无主义虚无党性、虚无信仰、虚无人民的种种形式;危害向度上,阐明了政治虚无主义给党和人民带来的重重危害;治理向度上,指明了肃清政治虚无主义恶劣影响的完整策略。这一系统的批判,对于新时代开展反对政治虚无主义的斗争,建设经得起风浪考验、人民忠诚拥护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华民族文明史和斗争史,虚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造成了极大危害.只有坚持人民立场,阐明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的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才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其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的这一意义体系建构还没有得到学界的自觉挖掘.鲁迅杂文对濡染着虚无主义气息,依附在虚无主义精神上的言行举止有着广泛的揭示、批判,鲁迅杂文对虚无情景的不断"批判--解构"持续完成着其自身对于生命信仰之境的反复建构.  相似文献   

7.
阮籍、嵇康对鲁迅的思想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们都在珍惜生命的同时展开对礼教的批判;对于人生都有悲剧意识,一方面看到人生的虚无背景,却又肯定人生.鲁迅小说中的狂人形象则简直是嵇、阮狂诞自傲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无赖派”主要代表作家太宰治,是一位极其典型的“私小说”作家。他将其生活经历、生命感悟、精神气质和自杀倾向投射于小说,使其笔下人物具有强烈的虚无感、恐惧感、罪恶意识和自杀意识。太宰治的小说中自杀者并不仅仅是基于神经敏感、性格软弱和简单的自我否定而自杀,他们自杀于精神危机,拒绝在虚妄与恐惧中生活,以此表达个人式反抗与最后的呼救。  相似文献   

9.
铁凝小说中体现着她的生命美学观与性别意识,同时在生命美学视域下其性别意识有着显明的嬗变轨迹。20世纪80年代的萌发期,铁凝展现女性自然的生命之美;90年代前后的发展期,凸显女性强烈的性别意识与生命需求;新世纪前后的深化期,表现着超越性别的生命意识。同时,嬗变原因在于个体生命意识与性别意识的互认相长,社会集体意识与性别意识的变化影响以及女性作品的互证促进性别意识的发展。铁凝小说性别意识的变化凸显着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张扬,梳理其性别意识的嬗变表征及深层原因,对研究新时期以来女性作家创作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后疫情时代生命与性别主题的探讨,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轼哲理词的根本精神是体认个体存在的悲剧感,抒发对宇宙人生的虚无感与幻灭感,以及对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反思与追寻。苏词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怀疑———否定精神和虚无———幻灭感受,根源于苏轼的生存挫折、儒家文化的困境以及庄禅哲学的影响。苏轼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在于,他以佛老思想成功地消解了虚无主义价值论对生命主体的侵扰而采取了随缘任运、超越尘俗的人生态度。这深刻地表现了苏轼对个体生存问题的思考深度  相似文献   

11.
安妮宝贝是最近通过网络走红的作家.笔者通过阐释其小说中虚无主义与家庭观念的矛盾对立,力图揭示现代性历程中个体存在状态的独立与虚无并存的两难境地.同时,从理想之于个体独立所必需的生命主题出发,论述家庭观念在当代中国特殊的语境中作为一种理想资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小说叙事的一种,青春叙事有着悠久的传统,20世纪青春叙事更因其独特的风格和别致的形态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青春叙事不仅关乎叙事题材,还是一种价值载体和生命态度.20世纪青春叙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感觉文化和身体元素的偏爱.在叙事策略上,20世纪青春叙事常运用固定式内聚焦模式、第一人称叙事以及独白话语,但在细节上又表现出对这些策略的偏移,如叙述视角的伪固定性,人称机制的虚无化以及价值立场的真空.溯其根源,在于作为叙述主体的"自我"的文化虚无主义本质与传统的青春叙事相比,体现出鲜明的"拒绝成长"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色彩.这是20世纪特有的声音,却在青春期这一特殊的人生阶段中得到强有力的张扬.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青春叙事不仅有着类别叙事的特征,还体现了选择与虚无、反抗与绝望的时代之声.  相似文献   

13.
尼采把由“上帝之死”带给人的精神处境称为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即价值的沦落,并试图以审美排斥虚无。海德格尔则认为,审美无助于摆脱虚无,相反,虚无将解构审美。只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从存在那里接受尺度,人才能踏上“还乡”之路。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9,(6):121-124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深入持久地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判。但历史虚无主义不时变换门庭,以"反思、重评"的方式虚无历史,以"解构"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方式虚无历史,以文艺"创新"的方式虚无历史,以"戏说、调侃"的方式虚无历史。其实质是通过所谓的"反思、重评""创新"虚无历史;通过"调侃、戏说"历史,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通过否定革命英雄、解构马克思主义经典,进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编辑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5.
《无名的裘德》描写了主人公裘德悲剧的一生。裘德短暂的一生追求过学术、事业和爱情,但终因冷酷的社会现实,梦想一个个离他而去,裘德也经历了一次次梦的醒悟直至最后的呐喊。哈代通过裘德梦醒时分的呐喊,传递了一种向上的战斗力量,揭示了小说积极的悲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的虚无主义产生着两种极端的文化后果:一种是绝望之余的狂欢与游戏;另一种是生命因无意义而产生的自我否定.道德关怀、宗教救赎和审美超越构成了当代思想文化超越虚无主义的三种代表性思想路向.超越当代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困境,需要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生命态度.  相似文献   

17.
幸福虚无观念的产生也许同人类文明的起源一样古老。这种观念在古希腊的犬儒学派中,在古印度的佛教中,在中国的老庄玄学中都得到集中而精辟的表述。以20世纪初达达主义在西方世界的风靡流行作为现代人传统幸福观念的转向或丧失的开端,应该是合理的。而在本世纪行将结束之时,这种代表幸福虚无的“幸福达达”的观念在中国境内也日益流行起来。虽然,幸福虚无的观念在中外思想史上绵绵不绝,但是,历史上的幸福虚无的观念对社会的冲击同本世纪相比,其深度与广度犹如溪流与大江之别,而且文化背景也大相径庭。造成本世纪初和本世纪末“幸…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虚无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不再信仰;其内容是对价值的虚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既有前现代,又有现代和后现代,因此当代中国虚无主义内容既包括对传统价值的虚无,也包含对现代和后现代价值的虚无.因此,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认识和对待当代中国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是小说作为独立文体自觉发展的关键阶段。志怪小说突出体现的就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谐趣、勇敢、爱情是魏晋志怪小说表现生命意识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20.
《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展示了主人公裘德与自然融合的生命运动,勾勒了一幅人与动植物互为知音的图景,回应了哈代的自然观—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