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灾后重建是保障地震灾区群众重归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作,那么如何测量灾后重建绩效,哪些因素会影响灾后重建绩效?文章回顾了灾后重建绩效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认为效果和效率是灾后重建绩效的两大方面,以"消除灾害影响并恢复到灾前水平所用的时间"作为衡量灾后重建绩效的标准,能够反映灾后重建的效果和效率,具有可行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灾后重建绩效的分析框架和测量方法,并选择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作为案例,对三次地震灾区的重建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简要分析了绩效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三次地震灾后重建基本如期完成了灾后重建目标任务,但因存在灾害程度不同、对口支援质量不同等原因,三次地震灾后重建绩效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高效、有序地进行,"国家支持、社会帮扶"成为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方针.灾后重建中,数以万亿计的国家资金和对口支援资金投入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民间资金投入灾后重建,也发挥了积极重要的补充作用.民间资金参与灾后重建,为灾后恢复所需的巨大资金与物力投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模式.笔者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四川灾区若干案例的调查,探讨了民间资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运行,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民间资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并为加快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组织,在自然灾害救助及灾后重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四川5·12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活跃在什邡、绵竹的各类非政府组织的调查,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其在灾后重建中将承担比抗震救灾时更加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灾后社会工作力量和社会工作组织以一种外来植入性方式介入灾区重建中,并对灾后重建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四川灾后建立的首批五家社会工作组织试点为例,首先阐述了灾后社会工作组织的植入性内涵及特征,进一步论证了植入性社会工作组织在灾后重建乃至整个社会建设事业中发挥的成效及其面临的困境,最后对未来我国植入性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索和论证。  相似文献   

5.
灾难是文明的衍生物,我国当下需要灾难的规则化治理.规则化治理和经济法在灾后重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灾后重建法案"具有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灾区市场生态重生的政策目标,因此,"灾区重建法案"应具有制定基础、实施主体、适用务件、政策工具及其目标等要素.灾区重建也离不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构建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有效结合,应合理平衡两种制度变迁力量在推进这一过程中的互动与协作.在地震灾后重建地区存在着偏重物质性重建,社区规划建设偏离农村生产生活需求,社区文化和观念的转变迟滞等问题.在推进地震灾后农村新型社区构建过程中,需要建设以交互性文化认同、服务化基础建设、制度化扩权赋能为基准的内部支撑体系;同时,内外互通的制度流、资金流、人才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充性支持作用,从而使雅安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构建工作能够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7.
农民组织化的概念和理路蕴含于灾后重建的实践,而其程度和方式影响着灾后重建的效果.通过对汶川地震后XM乡灾后重建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在政府主导的灾后重建中,农民要么被过度组织,要么被低度组织,加之政府失灵和市场异化,灾后重建中农民的组织化呈现出了碎片化、准组织化、被组织化、自组织化等多种状态,其中准组织化是一种常态.农民的准组织化成为政府主导式基层农民组织化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5·12大地震引发了社会服务的巨大需求,作为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中人才培训与训练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培训者、实务者以及研究者等多种角色参与震灾救助及灾后重建工作.同时,大地震也给社会工作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与反思,包括教育理念的实践性反思、教育目标的多元性与互为主体性的反思、教育过程的本土化及实务经验学科化的反思等.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与心理重建——灾后重建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灾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重建是心理学领域的全新课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不同于精神医学的危机应对模式,社会心理的危机应对模式充分考虑个人的地域文化差异,在灾后重建中能起到独特的作用.而灾后心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其核心内容是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因此,整个过程必须坚持疏导与引导相结合、以人为本、人的和谐发展和长期教育等原则,重点在价值观引导和认知学习.  相似文献   

10.
教育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升华人的生命品性,然而当前教育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失去了自我,沦为一种"规训"的工具,导致了人的异化。价值重建中教育的使命在于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善其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在于建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其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历史和社会现实造成大学德育陷入重重误区,人们疾呼道德重构。道德重构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德育反思:道德教育应该保持自身相对独立的形态,不能在“大德育观”中迷失自我;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实践,使德育研究与道德践行同步;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言行去证明道德理论的正确性,还须帮助学生领会由幸福感而衍生的道德对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对他人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应体现“生活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更离不开生活,这两者几经分合最终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形成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生活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育不仅在理念层面,更应从实践层面体现和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这是教育和生活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和谐社会呼唤生命教育.高校应承担起研究和实施生命教育的责任,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创造生命为教育目标,以开设相关课程和举办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为基本途径,整合高校现有的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构建起高校生命教育体系,以此唤醒学生自信、自主、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用生命和谐构建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理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生命教育要强调对生命本体存在的价值的珍视,要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要注重对生命家园的重构,注重对审美境界的引导,更要强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从澄清对文化与教育关系的认识上的三种观点出发,探讨了二者间的关系,并对此发表了作者的意见。为了让读者对社会文化现象及文化活动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着重阐释了文化范畴。我们正处在一个以多元化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刻影响着社会各领域,文化与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现代文化的重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责任,而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是现代文化重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生观教育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讨论了人生观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思考了人生观教育的现状,以期有利于我们加强新形势下的科学人生观教育。  相似文献   

17.
教育源于生命,旨在生命的升华。面对建设"美好中国"的梦想和社会转型的需求,重新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用以生成为典型特征的课堂和以生活为基点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在以认识自我为起点的尊重生命视界下,以人文精神养育为取向的价值追求下重塑教育实践,必将为教育重新成为社会的旗帜和人们的精神依托而注入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8.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构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问题与案例解析、嘉宾访谈与典型说法和体验与情景再现搭建课堂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园文化、生活场景和社团活动搭建校园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社区服务、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构建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构建环境育人、生活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价值引领和自我教育六位一体的操作系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社会发展、大学教育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不容忽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实践教育、生命发展教育,高校应从思想引领、组织保障、课程体系、项目实施等多个维度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