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的老龄事业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城乡老年文化建设总体呈现出二元化的倾向。重视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探索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思路,让农村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本文通过乡村调查研究,分析了制约农村老年文化活动建设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发展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基本上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对养老保障满意的可能性大于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老年人对养老保障满意的可能性也越大;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支持小、家庭关系差会显著降低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障不公平会显著降低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为更好提升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良性的运行机制,这一运行机制必须要与老年人生活的外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老年人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宝鸡市老年人家务劳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参与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宝鸡市老年人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有一定的参与比例,但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提高其参与比例,让老年人老有所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王惠卿 《社区》2013,(28):29-29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的晚年精神文化生活,由地方区一级民政、人社、老龄委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夕阳红老年人文艺演出、老年人手工艺品展示活动等相继推出,一些有相关爱好的老年人都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这些有老年人参与的比赛活动均设有若干奖项,荣誉也颇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吴殿根 《老友》2010,(11):24-25
笔者不反对老年人发挥余热,继续为家庭、为社会作出贡献,但必须量力而行。老年人干什么都不能让身体"透支",不适当的劳  相似文献   

6.
人在60岁以后,由于生理的衰老,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日趋下降,若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照未能相应加强,老年人会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对老年人予以心理疏导,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年人的心理症状。子女、亲友等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定期为老年人请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治疗。应该让老年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做些让其感到健康快乐的事情,使其做到老而不衰,精神焕发,有为有乐,活得充实、愉快,以此帮助老年人慢慢走出抑郁的阴影。  相似文献   

7.
吴卫华 《社区》2013,(36):16-17
项目名称 向阳花幸福微影院 项目背景 大阳沟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3321人,占社区总人口的24%,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空余时间充裕,精神文化需求迫切。  相似文献   

8.
人老心莫老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老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心老。自己认为自己老了,不行了,那才是最可悲的。前不久,欧美国家由美国牵头,汇集了325所大学240位一流专家学者,其中包括医学、社会、心理、环保、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人员,以战略目光研究了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专家们集中提出三条对策:一是全社会必须为老年人生产更多更好的生活与保健产品;二是全社会必须照料好体弱多病的老年人;三是全社会必须注重如何提高和开发老年人的智力,鼓励老年人增强自强、自立的意识。专家们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上述三个对策中,尤…  相似文献   

9.
不仅要让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还要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得快乐。无锡市崇安区在推进老年人传统结对关爱方式的同时,创新为老服务模式,让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生活过得有滋有  相似文献   

10.
面对挑战,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让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持续创新,维持我国文化发展的民族特色。文章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指导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切实保障好老年人健康格外紧迫。基于此,文章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从身体机能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实证考察了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医疗保险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身体机能健康和心理健康。机制研究表明,医疗保险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降低老年人慢性病发生率进而影响到老年人健康。因此,进一步扩大老年人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状况下保障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行动障碍的老年人家用护理床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问题,因此带来的老年人护理服务问题也日益突出.该设计是一款老年人家用护理床,旨在为偏瘫老人或者长时间不便下床的老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护理问题.该护理床能够帮助老人实现坐起、屈膝、看书、吃饭的功能,同时也可作为轮椅使用,在为老人带来更多舒适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护理人员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以布迪厄理论为视角,探讨经济、文化、社会资本因素对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显示,三类资本及社会人口特征对流动老人的居留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背景下,流动老人弥补了当前社会养老育幼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并能延续我国家庭养老育幼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此,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为流动老人提供整合的养老服务,从而减轻他们的流动代价,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有利于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有效解决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医疗、养老问题。目前,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构高收费与老年人的低购买力,养老服务单一化与老人需求多样化,医护人员紧缺等,如何进一步拓展“医养结合”供给主体的资金来源,完善其服务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马鞍山市为例,探讨新型养老模式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大部分单身老年人有再婚的需求。为避免老年人因同居或再婚而使人身或财产权益无法受法律保障,我国应对老年人再婚自主权益法律保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具体做法是通过在《婚姻法》中设立老年人同居制度、增加约定财产制内容条款,并强化司法执行措施,从而达到真正维护老年人再婚自主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河南、江西等4省8村的实地调查,发现我国农村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保险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不同养老模式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且各模式之间彼此独立甚至互相排斥。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呈现出明显的“断裂”特征,无法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农村养老危机。研究认为,在结合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老人个体化需求差异的基础上,推动家庭、社区、机构和社会养老保险等不同养老模式有机融合,取长补短,同时有效整合农村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农村老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传承性,建构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多阶段的综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危机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7.
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老人家庭急剧增多。家庭虽然在中国养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传统家庭模式的解体,“空巢”老人的出现与传统的养老模式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家庭照料资源减少、社会照料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形成了老年照顾资源的断层,而新的社会养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实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模式有诸多的优势,现阶段要充分重视社区在为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尤其要完善“空巢”老人社区照料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很快的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养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逐渐弱化的情况下,作为老年人的聚居地和生活空间,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社区居家养老,对于解决居家养老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由于利益重新分配等因素导致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其生活境遇使其难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同时也成为新农村建设难以破解的棘手难题。基于黑龙江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借助相关理论假设,提出建构全方位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干预策略。从而减缓其生活压力,缓解其与社会间的冲突,建设和谐新农村。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太极拳与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选取65±5岁的女性老人,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太极拳锻炼,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于实验前、两个月的锻炼后、四个月的锻炼后和六个月的锻炼后对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重复测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具有主效应,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F=3.27,P=0.001)随着锻炼时间的变化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太极拳锻炼能促进女性心理健康;(2)太极拳锻炼存在着长期健康效益,因此,对于女性老年人来说,太极拳必须长期坚持,并养成习惯,使锻炼健康效益长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