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接受美学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强调读者在作品的存在和意义构成中的作用,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读者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它影响着译者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扣的选择、体裁、叙事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文学成之为文学是因其具有审美功能,在读者脑海中激起鲜明的艺术形象,评价文学翻译时应考虑作者和译文及读者的能动接受。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读者接受对评价诗歌、散文及小说等文学翻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广告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障碍主要有两方面:盲目照搬原文语言,译者没有充分重视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译文用词不当和结构混乱,不符合译入语广告的风格。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可以用两种方法重构广告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适当进行文化意象的转换和进行文化意象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4.
翻译,就其实质而言,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的任务和地位,应该从世界文化交流的前提下去认识,本文旨在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翻译中的文化保真问题,将翻译研究的注意力放在译文读者的接受上,提醒译者注意接受者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在原文到译文的转换过程中达到文化信息在质上的保真和量上的保全,以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从姚斯的读者接受理论出发,通过实例简要分析《围城》英译本中比喻艺术、句式特色以及文化负载词句的翻译,指明这些成功之处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指出英译本中存在翻译理解的脱节和词句的单调问题。  相似文献   

6.
7.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接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叛逆的程度与可接受性必须以如下标准为依据:符合知识的客观性,符合理解的合理性、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论中接受理论把文学文本从决定性和自足性的牢笼里解放出来 ,将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翻译研究则构成了对原来的文学翻译标准的反拨 ,而“多元的文学翻译标准”的提出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9.
精心构筑意象,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色.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和意义不确定性理论,研究不同译者翻译毛泽东诗词中意象所采用的不同策略.由于诗词作品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而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译者首先作为读者,亦不例外.本文以《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意象的处理为例,说明同一意象可能唤起不同译者的不同联想,因而不同译者采用不同的策略去传译相同的意象.  相似文献   

10.
"归化"和"异化"作为传统译论中两个重要的翻译原则,其争论由来已久,两者主要是对语言转换中两种语言符号的本身结构差异和通过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文化差异作出的不同处理。本文借助接受美学这一重要文学理论,从读者接受角度出发来探讨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散文意象是翻译的一大难点,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至关重要,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为理据,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的翻译是要能在目的语读者大脑中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图式,让目的语读者能和源语读者获取同样的目的域映射,从而产生和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阅读乐趣。  相似文献   

12.
从关联翻译理论分析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框架,试图将文艺理论中的"意象"概念引入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并进一步探究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在其源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的关联性,以及影响"月亮"文学意象在传译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意象内涵、文化亏损和摇曳多姿的意象形态.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为了达到人类信息的共享,译者必须思考怎样以快捷省力有效的方式达到信息传输与接受的最大化,必须奉行经济性原则,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引入交易费用概念,以最小的翻译成本促成各方的合作共赢,谋求翻译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翻译的交易费用作为衡量的标准和指导原则,关于译文的优劣判断就不会那么空洞无力,这将有利于翻译批评建设,有利于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翻译的交易费用观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简便易行,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和权衡翻译的利弊,能更有效地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4.
对翻译中读者反应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翻译中,读者是译者关注和审视的对象。然而,译界对这个特殊的接受群体缺乏真正的了解和统一的认识与全面的研究。在此情形下,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便很快引起了中国译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该论强调,判断一个译文的效用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此外,它着重探讨读者反应对翻译过程和技巧的重要影响。通过与接受美学的结合,在四个方面具有了更大的解释力。诚然,读者反应论并不是翻译理论的终结,而只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文化传播增添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读者因素看翻译标准之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标准不仅是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依据,而且是评价翻译质量好坏的原则。以往的翻译标准几乎都是针对语际转换质量而言的,很少有翻译理论家把译文读者纳入到翻译标准的选择中来。不同的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能力不同,根据读者而确定具体的翻译标准,并选择适宜的翻译方式,才能达成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频繁和深入的国际交流促使商贸会展活动方兴未艾.会展活动中,参展的商品五花八门,品牌商标琳琅满目.商标富含商业信息,商标翻译对于商品的营销以及品牌声誉的建立,举足轻重.它是企业形象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宣传和产品推销的有效手段,是商品通过展会成功进入外国市场的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7.
翻译活动是一个“翻译→作品→读者”的线性接受过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读者的接受。从接受美学理论来看,文本意义的实现在于信息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基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活动,应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关注“未定点”,聚焦如何实现“视野融合”,如此才能有效解决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性问题,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为了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广告语言常常会融入特定的文化意象。该类广告一般在本国市场能够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但在产品的跨国销售时,往往会遭遇文化门槛。由于文化存在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这些原本十分成功的广告在异国的销售市场上可能达不到原本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广告翻译时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重构。广告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应该遵循最佳关联原则,让目的读者能用最少的努力达到与原语读者相类似的心理效果,获得广告翻译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产品销售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认知语码转化,因此与脚本有紧密的关系,熟悉两种语言的认知脚本是翻译的基本要求。明喻意象具有高度的文化独立性,语言之间脚本不对称甚至缺失,给其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根据脚本理论,《儒林外史》英译本译者在翻译明喻意象时一般会采取构建与源语相似的脚本、去标记、套用目的语脚本、修补源语脚本等方式。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读者接受问题,中西文论均有丰富的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文学文本是一个由作者完成的处于潜在状态的深层语义结构系统,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定的富含艺术空白的召唤性结构,必须经过读者的解读,才能实现为文学作品;以作者为中心或无视作者的地位和作用均难以进行准确全面的文学接受;读者具有参与文学作品创造的权利,其能动性的创造性的接受使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得以充分表现。在一些问题上,中国文论显得更为辩证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